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宽昌)▪P5

  ..续本文上一页

  

  凡夫

  

  有学 阿赖耶识(我爱

  二乘 执藏现行位)

   无学

   异熟识(善恶业 三名

  圣人 七地以前 果位) 三位

  菩萨

   八地以上 阿陀那识(相续

  佛果 执持位)

  3、异熟能变(第八阿赖耶识)的所缘行相

  第八阿赖耶识能缘的作用,称为它的行相。能缘的识,必定有它所缘的境。《唯识三十论颂》卷一当中,将第八阿赖耶识的能缘、所缘二者并举,颂文说:

  

  不可知执、受、处、了。[53]

  

  执、受、处三是阿赖耶识所缘的“境”,了,是第八阿赖耶识能缘的作用。了即了别,了别是第八阿赖耶识自体的能缘作用,指的即是此识的“见分”。执、受、处,是见分所缘的境,也就是“相分”。执是执持万法种子、及摄持根身,持令不坏;受是领根身为境,令生觉受;处是器界,即物质世界。心王是必须有所缘始能产生作用的。那幺,第八阿赖耶识的所缘又是如何呢?第八阿赖耶识所缘的境,有“两类三法”。[54]两类是指“执、受”和“处”,三法是种子、根身和器界。两类如前,三法如下:

  a、种子:能生起万法的种子,储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种子是所藏(所持),阿赖耶识是能藏。能藏,也就是“执持”万法种子。

  b、根身:由四大和合而成的“根身”,即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身,是第八阿赖耶识中的色法种子所变现的。此根身由第八阿赖耶识所“摄持”,持令不坏,感生觉受。阿赖耶识离开根身,命根即不存在,一期生命就从此告终了。

  c、器界:器界即“处”,也就是物质世界。这也是为第八阿赖耶识色法种子所变现。第八阿赖耶识何以能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呢?原来第八识所执持的种子,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潜在的能量),此潜在的能量能变现出四种功能,即坚实的功能,流润的功能,炎热的功能,飘动的功能。由这四种功能集体发生作用,使我感觉到有物的形体存在。由于四种功能集合的成分不同,而显示出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其实以上四种功能,也就是地、水、火、风四种物性主观上的感觉,地大虽然有坚实(质碍性)的功能,但分析到最后只是能量,根本不是实质。

  器界是有情共业所感,根身是有情别业所感。若详细说,此中又有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其关系如下:

  

  共 业 (增上缘) 共 受 用 (如山河大地)

   共 变

  共 相 种 子(亲因缘) 不共受用(如田宅衣服)

  种子

  不 共 业 (增上缘) 共受 用 (如扶尘根)

   不共变

  不共相种子(亲因缘) 不共受用 (如胜义根)

  

  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共业的意义。此业是各人各人所做的业,所以虽说共变,并不等于:由大家的合作,共变一法受用的意思。要知道,其所变现的果法是各人各别,只不过是在同一处变现,互相不障碍罢了这恰如:在同一室内点了许多灯光,而其光辉皆能遍满一室,且互相映辉毫不障碍。所以甲只变甲的世界,自己受用,乙亦只变乙的世界,自己受用,各不相干。只因为其所变的世界类同相似,且现于同一场所,故叫做共变。不共业和不共变的意义,亦可由此类推。

  4、异熟能变(第八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及五受

  在八识三能变中,与初异熟能变--第八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最少,只有触、作意、受、想、思五个遍行心所;与思量能变—第七末那识相应的心所有十八个;与了别境能变—前六识相应的心所最多,共有五十一个。谈到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

  

  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55]

  

  遍行心所,是六位心所中的第一位,共有五个。遍乃周遍,所谓无处不至;行是心行,即能缘之心,游履于所缘之境。合而言之,就是周遍起行的意思。心若生时,此五心所相应俱起。它通于一切识(八识心王)、一切性(善、恶、无记)、一切时(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地(三界九地),所以有遍行的名称。

  (1)、触(sparsa),触即接触,就是根、境、识三者的接触,所以又称为三和。《成唯识论》卷三说:

  

  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

  为业。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56]

  

  根、境交涉,识必俱起,根为识的所伏,境为识的所取,三者和合,可以使心、心所同缘一境,并由此继续生些受、想、思的心理活动。

  (2)、作意(manasi-kara),作意即是注意,指有所警觉而将心意投注某处的精神作用。《成唯识论》卷二说:

  

  作意,为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57]

  

  它的作用就是使心生起警觉,令缘其境,这就是生心动念的开始。警心有二义:一是令心未起而起;二是心已起时,令引趣境。《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作意?谓令心发悟为性,令心心法现前警动,是忆念意,任

  持攀缘心为业。[58]

  

  (3)、受,(vedana):就是领纳、感受。《成唯识论》卷三说:

  

  受谓领纳顺违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二非欲故。[59]

  

  由于受到顺境(可爱境),违境(不可爱境),非顺非违的中庸境(非可爱亦非不可爱),产生乐,苦,非乐非苦舍受,由于顺境产生起乐的感受,由此引起追求(合)的欲望。由于对违境生起苦的感受,由此引起脱离的欲望。由于对非顺非违的庸境产生非乐非苦的舍受,由此引起非合非离的欲望。

  (4)、想(sam!jna),想是心识构画的名言概念。《成唯识论》卷三说:

  

  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安立自境分其故,方能

  随起种种名言。[60]

  

  所谓取相,是于所缘种种境上形成印象,安立构画种种名言概念。对于所取境相界限分明,才能安立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缘树时,计较此非花非草,而是树;缘马时,计较此非牛非羊,而是马。这种于树于马的取相,就是未出口的名言。如果心中没有取相作用,就没有出口的名言了。

  (5)、思(cetana):思是意志作用。《成唯识论》卷三说:

  

  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61]

  

  思的自性,只是造作,以其造作的力用与心相应,使心于种种善恶的境,作出种种善恶的业用,这即是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心识的产生,由作意而至于思,思以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三思之后,则善恶念已经形成,而付之于行动,已不能中止了。由此而至于别境,就是有必须造作的心了。《大乘广五蕴论》问:

  

  云何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与俱非,令心造作意业为性。此性若有,识攀缘用即现在前,犹如磁石引铁令动,能推善,不善,无记心为业。[62]

  

  “思”也就是对功德,过失,非功德过失的思考,于是引起意向,产生善,恶,无记性的行为。

  受有三受(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的舍受)五受(三受再加上忧受和喜受称为五受的分别)。在苦、乐、忧、喜、舍的五受中,与第八阿赖耶识相应的,只有舍受。《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相应唯舍受”。[63]第八识为何不与余受相应?一是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顺违境相,且是微细的一类相续而转,因此与对立的忧、喜、苦、乐等受法不相应,所以唯与舍受相应;二是第八识是由善恶业引生的真异熟果,与其相应的不能不是异熟受;三是此第八识为第七识缘之境,倘若和变异受(即苦、乐、忧、喜受)相应,那就不是常一我见的对境境了。

  5、异熟能变(第八阿赖耶识)的三性分别

  在善(在此世来世,于自于他顺益者曰善)、不善(在此世来世,于自于他达损者谓不善)、无记(既无顺益、亦无违损,非善非不善的中容之法)三性中第八阿赖耶识与无覆无记[64]相应。《唯识三十论要释》卷一称:

  

  于善不善损益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65]

  

  又《俱舍论疏》卷二说:

  

  无记者,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66]

  

  第七末那识是有覆无记,因为第七识有烦恼心所覆盖,使之成为染污识。而第八识则是无覆无记,没有烦恼心所覆盖。第八识何以必须是无记性呢?因为“冰炭不同炉、熏莸不同器。”善、恶相违而不能兼容。第八识含藏万法种子,如果第八识性善,则不能容纳恶种子,如果性恶,则不能容纳善种子。必须是平等的中庸无记,才能兼蓄并容,统纳一切善恶种子。

  以心王的体性,援心王之例,来推知与其相应心所的体性,得知与第八阿赖耶识相应的五遍行心所也是无覆无记。[67]阿赖耶识,具有心王十义,而触等五心所,以与此心王相应,例同心王,所以在十义中与此心王相同的有六点,即:这六点是:

  (1)…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宽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