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宽昌)▪P6

  ..续本文上一页、触等五心所亦为前业所感,是真异熟。

  (2)、触等五心所,所缘行相,亦微细难知。

  (3)、此五心所,其所缘境,亦为种子、根身、器界三种。

  (4)、此五心所,它所相应的法也各有五种。

  (5)、此五心所,其性亦是无覆无记。

  (6)、此五心所,亦至阿罗汉位,方究竟舍。

  五个心所虽然与心王的十义中六义相同。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如:a、五心所没有执藏(自相)义;b、五心所也没有持种义;c、五心所没有”了别行相” 的心王功能;d、五心所和受不相应。

  6、异熟能变(第八阿赖耶识)的因果及伏断位次

  第八阿赖耶识的因果是什么?第八阿赖耶识又在什么位次伏断呢?在谈到第八阿赖耶识的因果以及第八阿赖耶识的伏断位次时,在《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68]

  

  恒是相续而断,转是生灭变异。这是以瀑流譬喻第八阿赖耶识为生灭相续、非常非断之法。恒转二字,恒示其非断,转示其非常。第八阿赖耶识虽然恒时一类相续,而非常住。假使是常住,则体性坚密,就不能受一切法的熏习了。此识是前灭后生,念念相续,前后转变,所以能受一切法的熏习,这是转的意思。但此识虽非常住,有生灭转变,但也不能断灭,倘若断灭,则谁来摄持万法种子使之不失不坏呢?所以此第八阿赖耶识无始以来,恒时一类相续,没有间断,而为三界四生六道的主体,能摄持万法种子使令不失不坏,这是恒的意思。“如瀑流”比喻第八阿赖耶识的因果断常。第八阿赖耶识无始以来,刹那刹那,因减果生,果生因灭。因灭故不是常,果生故不是断,这样前因后果,非常非断,有如千丈瀑布,亘古长流,前水始去,后水已至,前后相续,没有间断。[69]

  伏断位次门,是舍掉阿赖耶识的名称,而不是舍掉第八识体。因为第八阿赖耶识的识体,尽未来际,没有断舍的时候,故所谓断舍,只是舍去染污种子,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而已。《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阿罗汉位舍”,[70]就是这个意思。阿罗汉含有三义:

  a、杀贼:谓杀尽三界间一切烦恼贼,故曰杀贼。

  b、应供:所有烦恼既断,则功德圆满,应受人天之供养。

  c、不生: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事实上,不仅是二乘无学果的阿罗汉位舍,大乘八地菩萨,也舍了阿赖耶识的名称。

  7、第八阿赖耶识的异名

  在唯识思想的形成和传译中,第八阿赖耶识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经典里有了种种不同的名称。在《成唯识论》卷三指出第八识的七个异名: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有诸色根令不失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71]

  

  在这里将《成唯识论》卷三举出的七名略说如下:

  (1)、心,第八识中含藏各种各样的种子,此种子可以熏习形成现行,现行又可以熏习形成种子,聚集在第八识之中,这就是第八识的心义;

  (2)、阿陀那识,阿陀那是梵文(ADANA)的音译,意译执持,意谓执持种子及眼、耳、鼻、舌、身五根,使之不坏。

  (3)、所知依,第八识是所知染(烦恼),净(无烦恼)诸法所依止的对象,故称第八识为“所知依”。

  (4)、种子识,因为第八识能够普遍执持一切世间法及出世间诸法的种子,故称第八识为种子识。

  (5)、阿赖耶识,摄藏各类种子,被第七识妄执为“我”。[72]

  (6)、异熟识,第八识的摄藏种子,能够产生善业和恶业的异熟果报,故称第八识为异熟识。此名只应用在凡夫位、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位、大乘佛教的的菩萨位,至佛位已无异熟无记果法,所以异熟识不应用在佛地。

  (7)、无垢识,只应用在最极清净的如来地,成为各种无漏(无烦恼)所依止的对象。在凡夫位、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位和大乘佛教的菩萨位,仍然执持有漏种子,仍可受熏,故不可应用此名。

  窥基大师著的《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三指出第八识的十八个异名[73],即:一无没识、二本识、三宅识、四藏识[74]、五种子识、六无垢识、七执持识、八缘识、九显识、十现识、十一转识、十二心、十三依识、十四异识、十五分别事识、十六根识、十七生识、十八有识。慧诏在《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六对十八名逐一进行解释[75]为:

  释曰:初无没识者,《无相论》[76]云:一切诸种无所隐没,故无没也;二名本识者,谓是一切法之根本故;第三宅者,亦《无相论》云:是种子之宅舍故;四藏识者,谓执藏识,即阿赖耶;五名种者,谓种子识;六无垢识者,如下引经;七名执持识,谓阿陀那识;八名缘者,《辨中边论》[77]云:能缘事识故,九名显者,《无相论》云:为显五根,四大等皆于此显也;十名现识者,《楞伽经》[78]云:诸法皆于本识上现故;十一转者,《无相论》云:与诸法为依而起故;十二名心者,谓集起义故;十三名依者,谓所知依故;十四名异者,谓异熟识也;十五名识,《无相论》云,分别事识也;十六名根识者,大众部立为根本识;十七名生者,谓化地部立名穷生死蕴;十八名有者,谓上坐部、分别说部立为有分识。

  8、成立第八阿赖耶识的依据

  第八识阿赖耶识在唯识学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不管是它的作用还是地位是其它识都无法替代的。那么,唯识学成立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依据是什么呢?下面的内容会告诉我们这个答案。

  (1)、第八识可以储藏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七转识在行灭尽定时可以间断,不能持种,也不能受熏。阿赖识永无间断,只有它才能执持各种可以受熏的种子,有了这些种子,才能使佛教和主张自然而生的外道相区别是。

  (2)、阿赖耶识又称为异熟心,善业,恶业得无记果报,全靠阿赖耶识,眼,耳鼻等识因有间断,不可能异世感果。

  (3)、依靠阿赖耶识,有情众生在三界九地,四生当中轮回不息。三界九地包括欲界五趣地(亦称五趣杂居地:地狱、饿鬼、畜生、人、天)、色界四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四地(空无边处地、色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4)、阿赖耶识能执受根身,世亲着《摄大乘论》称:“何缘此识亦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身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根身”根五色根:眼、耳、鼻、舌、身。“尽寿随转”意谓一生以来,五色根都依阿赖耶识而转,人所以有生命,全靠阿赖耶识。

  (5)、阿赖耶识能执持寿命和温暖,寿、暖、识三互相依持,七转识有间断,不可能执持寿命和温暖,只有阿赖耶识才具有此项功能。

  (6)、有情众生生死之时,阿赖耶识仍存,此称生死心。《成唯识论》卷三称:“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故。

  (7)、名色与识互相依存,此中之“识“即第八识阿赖耶识。名色中的“名”包括受、想、行、识四蕴,“识蕴”是七转识。

  (8)、因有阿赖耶识才有长养支持生命的四食,即:

  a、段食,以齿、舌分分段段而食,以香、味、触三尘为体,《成唯识论》卷三解释说:

  

  一者段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

  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无色用故。[79]

  

  变坏意谓食物消化后滋养身体。舌咽食物时,令心欢悦,此时不称段食,只称触食。

  b、触食,变称乐食,因为接触喜乐之事而滋养身体,如看戏忘掉饥饿。《成唯识论》卷三解释说:

  

  二者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

  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

  养胜故。[80]

  

  c、思食,亦称念食,第六意识所生的希望之念。《成唯识论》卷三解释说:

  

  三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受境,能为食事。

  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81]

  

  d、识食,小乘佛教认为是六识,唯识学派认为是八识,八识之中阿赖耶识是根本,能支持有情众生的生命。《成唯识论》卷三解释说:

  

  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增长,能为食

  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82]

  

  (9)、在修学灭尽定时,身、语、心行皆灭,而寿命仍存,身体仍然温暖,全靠阿赖耶识。在修灭尽定时,七转识皆灭,只存在阿赖耶识。

  (10)、“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故。”有情众生所以有烦恼,是因为“心”有烦恼。有情众生所以无烦恼,是因为“心”无烦恼。此“心”即阿赖耶识。

  (二)、思量能变

  1、何为思量

  思量,梵语末那识(manas Vijnana)的音译,Manas意译为“意” Vijnana意译为「识」,合译为意识。此识因为比其它的识思量的作用殊胜且含有“恒”、“审”的两种意思,所以叫做思量识。末那识为八个识中的第七识,为三能变中思量能变。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的染污识,是迷情的根本识,自无始以来,恒与第八阿赖耶识俱起相续,…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宽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