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且以第八赖耶识识的见分为本质,另缘相分,妄执实无法的。我们就是因为有了此识,才自无始以来无法离迷归真,脱离生死苦海的轮回,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第八识虽然仍不断相续,具有“恒”义,但任运分别不深明故,缺少“审”义;第六识虽然能计度分别,具有“审”义,但有间断故,缺少“恒”义;前五识则既不相续亦无计度故,缺少“恒”、“审”两义。因此可知,第七识的特质为恒审思量。《成唯识论》卷四说:
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
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83]
为区别第六意识(mano vijnana),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以示区别。第六、七识虽然同名,但解释不同,第六识是依意根之识,是依主释,第七识是意识所依之根,其识体即是意,是持业释。第七识以自性思虑,故“意”即“识”。第六识依第七识而现了别之用,故为依意之识,两者间当有差别。在经论中,以第七识名意,不名为意识者,大概有下列三种原因:
(1)、若名为意识,即与第六意识相混淆。
(2)、《阿毘达磨藏显宗论》卷六[84]说:“心、意、识体虽是一,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第七末那集起的心义不及第八识,了别的识义不及第六识,唯思量的意义为他识所不及,故名为意。
(3)、此识是第六识的近所依,故第六从于所依之根而立名,那所依之根的意,当然是第七识,故此名为意。
2、思量能变的所依、缘
凡是心识的生起,必定有它所依。如前五识依于五根,第六识依于第七识,而第七末那识所依的是第八阿赖耶识。所以《唯识三十论颂》卷一的颂文里说:“依彼转”。[85]依是依止,转是流转,是相续、转起的意思。依彼转中的“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说:
由有阿赖耶故,得有末那。谓由第八为境故,得起第七见分。又
由第八中种子故,第七得起。[86]
末那识依止于阿赖耶识,相续流转,跟随着第八转现。为何第八识不立所依门,于此第七识才立所依呢?因为第八识是诸识的根本,为他识所依,依于他的意义不显着,故不立所依门,而前七识依于根本识的意义显着,始特别立所依一门。《成唯识论》卷四称:
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87]
第七末那识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其存在活动的依据,第七、八二识俱时而转。依止第七识和第八识,前六识才得以转生。转依之前唯缘第八识的见分,作为“自内我”。转依之后变为平等性智,唯缘真如。末那识的性质是有覆无记。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关系至为密切,就依止来说,末那识依于阿赖耶识,末那为能依,赖耶为所依。而事实上,阿赖耶识亦依于末那识,两者是互相为依。八识心王及其心所,皆有所依。譬如草木,以地为依,若离所依,则不能生长。诸识的所依有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三种。《成唯识论》卷四谓心、心所所依总有三种,分别是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第七识亦必有此三种。[88]
(1)、因缘依:因缘依亦名种子依,一切色、心诸法各有其种子,储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待缘而起现行。成唯识论曰:「诸有为法,皆托此依。」即是说一切有为的色、心现行法,皆须仗托各自种子为依,方能生起。此处说因缘依者,是对果得名,因即是缘,而现行名果,故能生现行的种子称因缘。
(2)、增上缘依:此亦名俱有依。增上是增加其效果,促进其发展的意思,俱有是互为因果,互助互依的意思。以前五识来说,如眼识依于眼根,而眼根亦依眼识,若缺其一,则两者皆无作用,耳鼻舌身,亦复如是。
(3)、等无间缘依:此亦名开导依。等无间者,前念后念相似名等,相续不断,名为无间,等无间缘依,是前念为后念之所依,凡是心法,皆是如此。所谓心法,赅括心王心所在内,相续不断,始名无间,若不相续,便是有间了。故必须前念始灭,后念即生,永远不断,故名等无间缘。开导依者,即心法于一刹那间不得二体并起,故必俟前念心灭,让出其现行之位置,后念方起,这也就是前念开导后念的意思。即诸识依于种子生起,是因缘依;诸识依于第八阿赖耶识(即根本识),是增上缘中的一种。
第七末那识所缘的境,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因此,《唯识三十颂》卷一的颂文说:“缘彼”。[89] 《成唯识论演秘》卷八亦说:
末那名意,于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性。又按《对法》
第二云:“意者,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90]
上面的文字里引经据典的说明了第七末那识所缘的境,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但是,在印度注释《唯识三十颂》的十大论师对此还有不同的看法。为了尊重他们的意见,分别叙述如下:
(1)、难陀等师以为,第七末那识双缘第八阿赖耶识的心王心所,缘心王以执我,缘心所而执我所。
(2)、火辨等师以为,第七末那识双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相分,缘见分执我,缘相分执我所。
(3)、安慧等师以为,第七末那识双缘第八阿赖耶识的现行、种子,缘现行执我,缘种子执我所。
(4)、护法论师以为,第七末那识恒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而起我执,以第八阿赖耶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似乎是“常”、是“一”,又恒为诸法之所依,好象有“主宰”的作用,所以即执为“实我”。
为什么说第七末那识唯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呢?因为受、境等作用,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所显示,所以第七末那识唯缘第八识的见分。《成唯识论》卷四以护法一家的看法为正义,来非难前难陀、火辨、安慧三师等人的看法:
前说皆不应理,色等种子非识蕴故,论说种子是实有故,假应如
无非因缘故。又此识俱萨迦耶见,任运一类恒相续生,何容别执有我
我所。无一心中有断常等二境,别执俱转义故,亦不应说二执前后,
此无始来一味转故。[91]
3、思量能变的体性行相及三性分别
第七未那识的体性与行相是什么呢?《唯识三十论颂》卷一的颂文说:“思量为性、相”。说明了第七未那识以思量为体性又以思量为行相,未转依时恒思量我,转依后恒思量无我。所谓体性,是指第七末那识的识体,也就是四分中的“自证分”;所谓行相,就是能缘的作用,即四分中的“见分”。
第七未那识恒常执持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而思量计度的作用,只是第七末那识见分的行相。但以第七末那识的体性微细难知,所以“以用显体”,以思量为它的体性。思量的意思是,思者思虑,量者度量,识之缘境,凡有了别,即有思量,因此宽泛的说,八个识皆有思量的作用。但此处何以特别突显第七末那识的思量作用?因为以八识作用的殊胜来说,则“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
恒是恒常,审是审察,所以末那识是恒常的“审察思量”。以八个识分析,前五识没有审察思量,故说是“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识有思量,但此思量有时间断(如在五位无心的情况下),所以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恒时相续,没有间断,但它也没有审察思量的作用,所以是“恒而非审”的思量;唯有第七识是恒常的审察思量。就是恒时执持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自我,而审察思量。所以,《八识规矩颂补注》卷下说“恒审思量我相随”。[92]
在善、恶、无记的三性中,第七末那识是属于无记性。上面说过,无记分为有覆无记和无覆[93]无记两种。而此第七末那识,在有覆、无覆两种无记中,以其与“四烦恼”相应,因此为“有覆无记”所摄。[94]第七末那既然与四烦恼相应,其性应属恶,何以为无记呢?原来此识虽与四烦恼相应,但不能感可爱非可爱果,没有善不善的记别,所以是无记。
4、思量能变相应的心所
眼、耳乃至第八阿赖耶识的八个识中,因识的体性作用的不同,所以与每个识相应的心所也就各有不同的差别了。与第七末那识相应的心所共有十八种。在《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95]
又《八识规矩颂》卷一说: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96]
末那识自从无始以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与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的八大随烦恼心所,触、作意、受、想、思的五遍行心所,别境中的慧心所及贪、痴、慢、我见的四根本烦恼共十八个心所相应。其相应受在五受中,唯是舍受。而此十八个心所中,特别是与痴、见、慢、爱“四烦恼”任运相应,恒时常俱。“烦恼”(Klesa),意谓使众生迷惑,苦恼,《大智度论》卷七称:
烦恼者,能令人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97]
又《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
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98]
烦为扰,恼为乱,因扰乱有情众生的身心,所以称为烦恼。“贪”等六烦恼是根本烦恼,由此引起的烦恼称为随烦恼。《俱舍论》卷二十云:
根本烦恼现在前时,行相难知,故名微细。[99]
又《成唯识论》卷六云:
此贪等六,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100]
按《成唯识论》卷称:“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谓前九法(四个根本烦恼心所和五个遍行心所)、八随烦恼,并别境慧。”[101]下面把与末那识相应的几类十八种心所共分类说明:
(1)六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中末那识恒…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宽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