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述唯識學叁能變思想(寬昌)▪P14

  ..續本文上一頁存在,然後把自己外在化爲自然界,建立起自己的認識對象,後來又揚棄自然界,回複到自身,作爲精神、思維而存在;[224]叔本華的“世界是意志表象”以爲世界一切都是意志的表現和産物。[225]這是以精神爲世界根本的“唯心論”。

  印度婆羅門教以爲由“大梵天”等創造一切,主宰一切。[226]這是以神爲世界根本的“唯神論”。

  柏拉圖以“理念”爲客觀永恒的真實世界,由此派生現象世界,現象世界是真實世界的幻影、摹仿、分有;[227]老子的“道”以爲道無形無相,先天地生。由道生一、一生萬物。[228]這是以理體爲世界根本的“唯理論”。

  但在唯識學看來,宇宙間的一切都是由識所變出來的,這是所變;能變是八種識,而這八種識又分爲叁能變,就是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能變。這叁能變有時類別爲二,就是前七識爲轉識,第八阿賴耶識爲本識。因爲第八阿賴耶識是一切諸法所生起的根本,所以叫做本識;而前七識是由第八識攝藏的種子所轉變現行生起的,所以叫做轉識。由此可知,宇宙萬有的一切諸法,不論是內外界的現象,不論是精神物質,無—不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阿賴耶識爲宇宙萬有的根源,爲宇宙的總體。

  唯識學建立阿賴耶識的理論,可以說對于人們了解宇宙觀、人生觀,闡述的最爲明了,最爲透徹。尤其唯識學建立的八個識對人生所起的作用,以及對整個宇宙世界,分析的淋漓盡致,深刻徹底。唯識學的理論,可以說—切從阿賴耶識出發的,假若沒有阿賴耶識的存在,就無所謂唯識學的成立。唯識學思想理論的形成,都以阿賴耶識爲中心,依此識體開展之緣起的宇宙萬有,這宇宙萬有的根源,內變根身,外變器界,無論依報和正報皆不離此阿賴耶識所現。

  能變的八種識,本來都可以叫做能變的,爲什麼現在說阿賴耶識變現呢

  這八種識都能變現,這確是不錯的,但這是約果能變而說,並不是約因能變而說。所謂果能變者,即諸心識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生起現行果法以後又由八種識的自體分,變現出能緣的見分與所緣的相分,所以當彼諸識在緣境時,無不是緣彼識中所變現出來的境相,作爲自己認識的對象。

  任何一個人在生命的長河中,沒有種子的熏習,八個心識的變現,就沒有他自身無始以來的生命流轉;當然,也就沒有人類世界的千差萬別的延續,更沒有世間到出世間過度的津梁。衆生流浪在生死的漫漫長途,是因爲種子的熏習,才使得人們流轉後世的“業”,在識的變現下具有了存在形式。

  唯識學的思想,在整個佛教理論思想體系中,是極有條理、極有系統、極有組織的學說;也是一門最有高度、深度、廣度的學說。它充滿邏輯性、理論性的思想,在整個佛教理論的體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叁能變的思想就是唯識百花園裏一束奪目的奇葩,它不僅有理論思想,蘊涵了生命的哲理,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宇宙萬有的生起的原由,回答了千百年來人類無法解決的難題。

  由于本人根淺智薄,對唯識學的認識尚在初級階段,所以只能在前人的認識上作了一些淺顯的論述罷了,要說在進一步認識的話,還有待于今後繼續學習和探討了。但願此文能引發見聞者的菩提心,啓迪內心的智慧,明了宇宙真相,在現實生活上求下化,自他俱利;也借此機會,在臨近畢業的時候,感謝師長們的法乳深恩。我會繼續不斷的去努力,直到生命的究盡。

  

  

  

  

  

  

  

  

  

  

  

  

  

  參考文獻:

  1、護法等造論,唐玄奘法師譯:《成唯識論》,《大正藏》第31卷。

  2、唐窺基大師撰:《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第43卷。

  3、唐窺基大師撰:《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正藏》第43卷。

  4、唐智周大師撰:《成唯識論演秘》,《大正藏》第43卷。

  5、明普泰大師撰:《八識規矩補注》,《大正藏》第45卷。

  6、元魏菩提留支叁藏譯:《大乘入楞伽經》,《大正藏》第16卷。

  7、彌勒菩薩述,無著記:《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4卷。

  8、唐窺基大師撰:《瑜伽師地論略纂》,《大正藏》第43卷。

  9、世親菩薩造,玄奘法師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藏》第29卷。

  10、義淨大師著:《南海寄歸內法傳》,《大正藏》第54卷。

  11、世親菩薩造,玄奘法師譯:《唯識叁十論頌》,《大正藏》第31卷。

  12、龍樹菩薩造,鸠摩羅什法師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卷。

  13、世親菩薩造,玄奘法師譯:《大乘廣五蘊論 》,《大正藏》第31卷。

  14、唐玄奘法師譯:《解深密經》,《大正藏》第16卷。

  15、唐慧立、彥悰著:《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大正藏》第50卷。

  16、真谛譯:《婆薮盤豆法師傳》,《大正藏》第50卷。

  17、玄奘法師述,辯機編集:《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51卷。

  18、于淩波著:《唯識叁十頌講記》,臺灣,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1998年2月初版。

  19、印順法師著:《印度佛學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4月版。

  20、印順法師著:《妙雲集》上編之六《攝大乘論講記》;中編之叁《唯識學探源》,臺北,正聞出版社,1970年12月版。

  21、井上玄真著,芝峰法師譯:《唯識叁十頌講話》,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印。

  22、宇井伯壽著:《印度哲學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70年2月版。

  23、黃忏華著:《佛教各宗大意》,佛陀教育基金會,1988年10月版。

  24、黃忏華著:《中國佛教史》,臺灣,新文出版社1983年1月版。

  25、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8月版。

  26、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7、《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四,《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卷五,《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7月版。

  28、《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2月版。

  29、郭朋著:《中國佛教思想史》中卷,《隋唐佛教思想》,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30、《太虛大師全書》第14--18冊,《法相唯識學》,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印行。

  31、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3冊,《唯識學概論》;96冊,《唯識學的論師與論典》;24冊,《唯識學的發展與傳承》;29冊,《唯識典籍研究》;25冊,《唯識思想論籍》;92冊,《印度佛教概述印度佛教史論》臺灣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1月版。

  32、羅竹風主編:《宗教學概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33、羅竹風主編:《宗教通史簡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34、方廣锠著:《印度文化概論》,北京,中國文化書院印,1978年8月版。

  35、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上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6、(英)羅素著,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文哲學史》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年6月版。

  37、演培法師著:《谛觀全集》論釋四《成唯識論講記》;論釋二《八識規矩頌講記》;雜說二《唯識法相及其思想演變》,臺灣,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6月版。

  38、韓廷傑著《唯識宗簡史簡論》第54頁,上海佛學書局,1999年版。

  39、韓廷傑著:《成唯識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版。

  40、韓清淨著:《唯識叁十論略解》,中國佛學院刊印。

  41、姚衛群編著:《印度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42、佐佐木教悟等著,楊曾文、姚長壽譯:《印度佛教史概說》,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43、希爾佰列古筆記:《史念原始佛法》,臺灣,原始佛教協會籌備會印,1990年4月版。

  44、(印度)R·C·馬宗達等著:《高級印度史》上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8月版。

  45、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30、31、32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印,2001年6月版。

  46、李世傑著:《印度部派佛教哲學史》,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61年10月版。

  47、高崎直道等著:《唯識思想》,《世界佛教名著譯叢》第67冊,臺灣,華宇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48、楊白衣著:《唯識讀本》,臺灣,高雄財團法人文殊文教基金會印,1999年10月版。

  49、慈航法師著:《相宗十講》,臺灣,臺北天華出版公司印行。

  50、梅光曦著:《相宗綱要正續合編》,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印。

  51、劉惠孫著:《中國文化史述》,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52、理證法師《試論阿賴耶識存在之必然性》,見姚長壽主編《法源》總第19期,中國佛學院《法源》編輯部。

  53、除紹強《無著的唯識思想》,見《佛學研究》第七期,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研究》年刊編輯部。

  54、正剛法師《唯識的識變思想》,見《中國佛學院畢業僧論文集之四》,1992年9月,中國佛學院印。

  55、戒忍法師《論唯識學上的賴耶思想》,見《中國佛學院畢業僧論文集之四》,1992年9月,中國佛學院印。

  

  --------------------------------------------------------------------------------

  [1] 韓廷傑著《唯識宗簡…

《論述唯識學叁能變思想(寬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