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宽昌)▪P13

  ..续本文上一页[200]

  

  又《成为识论》卷六说:

  

  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

  业。[201]

  

  g、骄(Mada),骄者骄傲,由于得到世间名利而骄慢自大。《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为骄?谓于盛事,染着倨傲,能尽为性。盛事者,谓有漏盛

  事。染着倨傲者,谓于染爱,悦豫矜恃,是贪之分。能尽者,谓此能

  尽诸善根故。[202]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云何为骄?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骄,染依为

  业。[203]

  

  B、中随烦恼

  中随烦恼心所,随根本烦恼生起的烦恼,有无惭、无愧的两种,它们发生作用的范围比起小随烦恼范围较宽,有自类俱起、遍不善心的两种意思,所以名为“中随烦恼”。

  a、无惭(Ahrikata),作了坏事不感到羞耻,没有自尊心,拒绝贤人教诲,不接受世间及出世间善法容易使人作恶。《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为无惭?谓所作罪,不自羞耻为性。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

  伴为业。[204]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云何为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

  业。[205]

  

  b、无愧(Anapatrapa),自己犯了罪过,不感到惭愧,没有廉耻的心,不顾世间善行,崇拜有暴恶行为的人,无愧的人易作恶行。《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无愧?谓所作罪,不羞他为性。业如无惭说。[206]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云何为愧?不顾世间,尊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207]

  

  无惭、无愧的共同点是对自己所犯的过恶不感到羞耻;而无惭“轻拒贤善”,无愧“崇重暴恶”是它们的不同点。

  C、大随烦恼

  大随烦恼心所,随根本烦恼生起的烦恼,有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的八种,因其发生作用的范围最广,又俱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的三种意思,所以称为“大随烦恼”。大随烦恼在第二能变里已经说明,在这里也不说。

  (6)、不定心所

  不定心所,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有悔、眠、寻、伺的四种。称不定的原因是这四种心所在识、性 (善、恶、无记。) 界 (欲、色、无色三界。) 都不确定,没法记别,因此名为“不定心所”。下面分别略说:

  a、悔,即恶作(Kaukrtya)对做过的事情感到后悔,可以障碍到禅定。《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悔,由先恶所作,后起追悔故,此即以果从因为目,故名恶作。譬如六触处说为先业。此有二位,谓善不善,于二位中,复各有二。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悔亦是善。若先作恶,后起悔心,彼因不善,悔即是善;若不善位;先不作恶;后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不善。若先作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208]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209]

  

  悔分三性,如果对所作恶业感到后悔就是善性;如果对所作善业感到后悔就是恶性;如果对所作无记事感到后悔就是无记性。悔能够令心怅怏不安,所以有障碍止 (观)的 作用。

  b、眠(Middha),眠即睡眠,昏迷而不自在,能够障智能。《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睡眠?谓不自在转,昧略为性。不自在者,谓令心等不自在转,是痴之分。又此自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极成昧略,此善不善,及无记性。能与过失,所依为业。[210]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211]

  

  睡眠的时候,心极暗劣,身体没有力用,所以有障碍 (止) 观的作用。假如能够使睡眠适度的话,就是善法;要是过度睡眠,就是为恶法了。

  c、寻(Vitarka),寻即寻求,对于一切事物及道理去粗略的思考。在《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寻?谓思慧差别,意言寻求,令心粗相分别为性。意言者,谓是意识,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别粗相者,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粗相。乐触苦触等,所依为业。[212]

  

  有《成唯识论》卷六说:

  

  寻谓寻求,令习偬遽,与意言境,粗转为性。安不安住身心分位,

  所依为业。[213]

  

  d、伺(Vicara):伺即伺察,一切事物及道理去细密的思考。《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伺?谓思慧差别,意言伺察,令心细相分别为性。细相者,

  谓于瓶衣等。分别细相成不成等,差别之义。[214]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伺谓伺察,令心偬遽,与意言境,细转为性。安不安住身心分位,

  所依为业。[215]

  

  寻与伺,是依思心所与慧心所分位假立,本身没有实体。寻是寻求各种的事理,是一种粗相的动心;伺是伺察各种的事理,是一种细相的动心(第六意识的活动)。

  6、了别境能变的所依和俱不俱转

  前六识是依第八赖耶识而生起,假如没有第八赖耶识,前六识就不能生起。对于这个问题,在《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216]第三了别境能变识,是集合前五识与第六识所合成,这六个识的生起,都是以第八赖耶识为依止,颂文首句特别指出说:“依止根本识”。《成唯识论》卷七解释这句颂文时称:

  

  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依止者,谓前六转识,

  以根本识为共亲依。[217]

  

  心、心所的生起,必定以因缘依、增上依缘、等无间缘的三种为所依。而前六识的生起,以种子赖耶为亲因缘,得有前六识的现行。前五识以五根为不共依,而五根由现行第八阿赖耶识执受得有,前五识亦可说是以现行第八识为所依,这是根本共依。再者,第六识以第七末那识为所依,而第七末那识以现行第八识为不共依,所以第六识可以说是以第八识为根本共依。简单的说,“依止根本识”,即是前六识以现行赖耶为共依的增上缘依,而以种子赖耶为亲因缘依。

  增上缘的所依并非只有现行赖耶的一种,而是有四种,如果缺少任何一种,五识就不能生起,这四种所依为:

  (1)、同境依, 前五识依于眼耳鼻舌身五色根,五根与五识共取现境,名为“同境依”。

  (2)、分别依,谓依于第六识,前五识任何一识生起,意识与之同时生起,与前五识同缘色声等境,而起了解分别,名为“分别依”。

  (3)、染净依,谓依于第七末那识,第七末那识与“四烦恼常俱”,是染污识,前五识亦由此识染污而成有漏,所以第七末那识是前五识的“染净依”。 

  (4)、根本依,谓依于第八识,第八赖耶识是根本识,前五识依第八赖耶识而得生起,以第八识为根本所依,所以名为“根本依”。

  前五识生起,必须众缘俱备,而五识俱缘各不相同,如眼识所缘的对象是色境,生起时需要九缘;而耳识需八缘,鼻舌身三识需七缘。“或俱或不俱”是说,五识可同时生起,亦可或一、或二、或三四生起,视缘而定;“如波涛依水”是比喻藏识如大海,余识如波涛,外境如风,风起而波涛现。《八识规矩颂补注》卷二所说的:“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218]就是指这个意思而说的。

  7、了别境能变的起灭分位

  在谈到了别境能变(前六识)的起灭分位时,《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在俱不俱转门中,虽然统指第三能变识而言,实际上讲的只是前面五个识。这里则唯就第六识意的起灭予以说明。

  前五识的生起,必须有或九或八或七的依缘,具备的缘较多,缘不具备就有中断。而第六意识的生起,只具备根、境、作意、根本依、种子依的五种依缘就可以了,它需要的依缘比较少,容易具备,经常生起现起。但是,它在五种情况下不能生起,这就是“五无心位” 。什么是五无心位呢?

  (1)、 生于无想天,外道修行生于无想天,寿命五百大劫,在这个期间第六意识不能生起现行。

  (2)、 入无想定: 外道修行入无想定是,由于定力摄持的原因,第六意识不能生起现行。  

  (3)、 灭尽定,修这种定的人,由于定力摄持的原因,前六识不能生起现行;第七识染心所也不能生起现行。

  (4)、 睡眠,在深度熟睡而没有作梦的情况下,心极暗劣,所以第六意识不能生起现行。

  (5)、 闷绝,俗称昏迷,医学上谓 “无意识状态”,这是由于大惊怖、大剌激,或剧痛昏晕的情况下,前六识不起现行;但第七、八识仍恒时相续。因此看来,闷绝并非死亡,而是第六识不能生起现行。

  四、结 束 语

  在人类千百年来的历史中,古今中外的哲人智士们都在共同关心着同一个问题,就是作为宇宙人生差别现象生起的根本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重要问题,在中外哲学史上异说纷纭。

  古希腊的泰勒斯以“水”为不变的本体,它能生万物[219];德漠克里特以“原子”为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可分,不生不灭,由原子构成万物;[220]印度顺世外道则以“四大极微”是实,是常,不可分,能生粗色。[221]这是以物质为世界根本的“唯物论”。

  西洋的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以单子为充满宇宙的客观精神,由单子有贵贱不同,分别形成上帝、人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及植物[222];贝克莱的主观唯心经验论,以为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是被人的心灵所感知的,在心灵外没有独立存在物质;[223]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客观存在的宇宙精神,绝对精神在最初阶段,作为纯粹思惟、纯粹概念…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宽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