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云何无痴?于诸理事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173]
可见佛教所说的“明解”是明确理解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义理。无贪、无嗔、无痴是三善根(生起善法的根本),能够对治贪、嗔、痴三毒。所以称为三善根,理由有二:第一、近对治三毒,近对治是对别治,即无贪、无嗔、无痴分别对治贪、嗔、痴;远对治是通对治,有漏慧和无漏慧的“正见”可以总的对治不善根。第二、生善胜故,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出生善法的功能殊胜有利。
h、精进(virya),此又名勤,即对修道、为善勤劬不懈。在佛教修行中不懈的努力。《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精进?谓懈怠对治,善品现前,勤勇为性。谓若被甲,若加
行,若无怯弱,若不退转,若无喜足,是如此义。圆满成就,善法为
业。[174]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勤为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
业。[175]
精者不杂,进者不退;勇而无惰,悍而无惧。精进是修善断恶,勤于为恶者正是颠倒,不名精进。《成唯识论》卷六还把“精进”区分为五种:被甲、加行、无下、无退、无足。被甲精进又称为有势精进,最初发起修行的决心就是被甲,就象是身披铠甲将要战斗的将士一样,勇猛无畏,有大威势,故称有势。加行精进又称为有勤精进,下定决心以后在坚定信心,勇悍努力,勤加修行。无下精进又称为有勇精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自卑,不害怕,有勇气。无退精进又称为坚猛精进,能忍寒,热等苦,坚定勇猛地前进,决不后退。无足精进又称为不舍善轭精进,就象带轭的牛一样,直往涅磐。
i、轻安(prasrabdhi),身心安适轻快,谓之轻安。禅定时使身心得到轻适安稳的精神状态。《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轻安?谓粗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谓能弃舍十不善
行,除障为业。由此力故,除一切障,转舍粗重。[176]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安谓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婚沉。转依为
业。谓壮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转安适故。[177]
粗重指贪痴烦恼而言,修行者调伏烦恼,远离粗重,为修禅定之必要条件。转依为业者,即转去粗重,依于轻安。此心所唯于定中生起。远离粗重意为“轻”身心调畅意为“安”,这是禅定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灭除“轻安”就会使禅定受到阻碍,所以“轻安”是使禅定得以继续的必要条件。
g、不放逸(apramada),对治放逸,断恶修善,名不放逸。《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不放逸?谓放逸对治,依止无贪,乃至精进,舍诸不善,修
彼对治诸善法故。谓贪瞋痴,及以懈怠,名为放逸,对治彼故,是不
放逸。谓依无贪、无瞋、无痴、精进四法,对治不善法,修习善法故。
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178]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断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
出世间善事为业。[179]
放逸是在贪、嗔、痴的基础上成就一切恶事; 不放逸,是在无贪无嗔无痴的基础上成就一切善事。意为努力(精进)修行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断恶彻底,努力行善,可圆满成就一切世间善业和出世间善业。
k、行舍(Upeksa),行者行蕴,舍即舍弃,贪嗔痴三法令心昏沉掉举,舍弃昏沉、掉举,令心得到平等,安于寂静。《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舍?谓依如是无贪、无瞋乃至精进,获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又复由此,离诸杂染法,安住清净法,谓依无贪、无瞋、无痴、精进性故。或时远离昏沉、掉举诸过失故,初得心平等;或时任运无勉励故,次得心正直,或时远离诸杂染故,最后获得心无功用。业如不放逸说。[180]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云何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
静住为业。[181]
“行”是五蕴中的行蕴,“舍”是行蕴不缓不燥的中庸状态,而不是不苦不乐的舍受。此亦精进三根上分位假立之法。
l、不害(Ahimsa),不害即不恼损众生,以无嗔为性,于诸有情,不为恼损。《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谓由悲故,不害群生,是无嗔
分。不损恼为业。[182]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云何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非愍为业。[183]
“不害”意为不伤害有情众生。虽然是“无嗔为性”,但与“无嗔”相当于“慈”,可给众生以欢乐;“不害”相当于“悲”,可以拔除众生的痛苦。
(4)、 烦恼心所
前六识与六根本烦恼心所相应,六根本烦恼心所在第二思量能变里面已经说明,在此也不说。
(5)、 随烦恼心所
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所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义者称中随 (自类俱起、遍不善性) 。于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者称小随。
A、小随烦恼心所
小随烦恼心所,随根本烦恼生起烦恼,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的十种。因为它们发生作用的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所以名为“小随烦恼”心所。现分述如下:
a、忿(krodha),对于违逆之境(即对不合乎自己心意的事情)感到忿怒,产生粗暴的身语表业。《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忿?谓依现前不饶益事,心愤为性。能与暴恶,执持鞭杖。
所依为业。[184]
又《成唯实论》卷六说:
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185]
b、恨(upanaha),意为怨恨,怀恶不舍,并由此引起极度烦恼。《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恨?谓忿为先,结怨不舍为性。能与不忍,所依为业。[186]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执恼为
业。[187]
c、覆(mraksa),覆是覆盖,覆,有情众生犯了罪过,害怕丧失名利,掩盖其罪,不敢披露,自寻烦恼。《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谓藏隐罪故,他正教诲时,不能发
露。是痴之分,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 [188]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云何为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恼悔为
业。[189]
d、恼(pradasa),恼者恼怒,于忿恨之后,遇违逆事,因而爆怒,凶狠暴戾,有如蝎子螫人。《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恼?谓发暴恶言,陵犯为性,忿恨为先,心起损害。暴恶言
者,谓切害粗犷,能与忧苦,不安隐住,所依为业。又能发生非福为
业,起恶名称为业。[190]
又《成为识论》卷六说:
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
业。[191]
e、嫉(Irsya),嫉者妒忌,为了寻求名利,对别人的成就感到嫉妒,心怀优戚,如妾妇之固宠,政敌之倾轧。《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嫉?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
耐,妒忌心生,自住忧苦,所依为业。[192]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云何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优戚为
业。[193]
f、悭(Matsarya),悭者悭吝,有财产或懂佛法者,其心悭吝,不肯施与他人,鄙恶的蓄积财法。《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悭?谓施相违,心吝为性。谓于财等,生吝惜故,不能惠施,如是为悭。心遍执着利养众具,是贪之分,与无厌足,所依为业。无厌足者,由悭吝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194]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
云何为悭?耽着财法,不能惠施,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蓄为
业。[195]
j、诳(Sathya),因为贪图名利而欺骗他人,自己本来没有功德,诡称有功德的一种欺骗行为。《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诳?谓矫妄于他,诈现不实功德为性。是贪之分,能与邪命,
所依为业。[196]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
业。[197]
h、谄(Maya),谄者谄曲,为了取得别人欢心而阿谀谄媚,曲顺时宜,制造假相,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要求或掩盖自己的过去,这种人不堪任师友教诲。《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谄?谓矫设方便,隐己过恶,心曲为性,谓于名利,有所计
着,是贪痴分,障正教诲为业。复由有罪,不自如实发露归忏,不任
教授。[198]
又《成唯识论》卷六说:
云何为谄?为罔他故,矫社异仪,陷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
业。[199]
i、害(Vihimsa),害者损害,对有情众生无悲愍之心,损害或伤害众生。 《大乘广五蕴论》卷一称:
云何害?谓于众生,损恼为性,是嗔之分。损恼者,谓加鞭杖等,
即此所依为业。…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宽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