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200]
又《成爲識論》卷六說:
雲何爲害?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爲性,能障不害,逼惱爲
業。[201]
g、驕(Mada),驕者驕傲,由于得到世間名利而驕慢自大。《大乘廣五蘊論》卷一稱:
雲何爲驕?謂于盛事,染著倨傲,能盡爲性。盛事者,謂有漏盛
事。染著倨傲者,謂于染愛,悅豫矜恃,是貪之分。能盡者,謂此能
盡諸善根故。[202]
又《成唯識論》卷六說:
雲何爲驕?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爲性,能障不驕,染依爲
業。[203]
B、中隨煩惱
中隨煩惱心所,隨根本煩惱生起的煩惱,有無慚、無愧的兩種,它們發生作用的範圍比起小隨煩惱範圍較寬,有自類俱起、遍不善心的兩種意思,所以名爲“中隨煩惱”。
a、無慚(Ahrikata),作了壞事不感到羞恥,沒有自尊心,拒絕賢人教誨,不接受世間及出世間善法容易使人作惡。《大乘廣五蘊論》卷一稱:
雲何爲無慚?謂所作罪,不自羞恥爲性。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
伴爲業。[204]
又《成唯識論》卷六說:
雲何爲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爲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爲
業。[205]
b、無愧(Anapatrapa),自己犯了罪過,不感到慚愧,沒有廉恥的心,不顧世間善行,崇拜有暴惡行爲的人,無愧的人易作惡行。《大乘廣五蘊論》卷一稱:
雲何無愧?謂所作罪,不羞他爲性。業如無慚說。[206]
又《成唯識論》卷六說:
雲何爲愧?不顧世間,尊重暴惡爲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207]
無慚、無愧的共同點是對自己所犯的過惡不感到羞恥;而無慚“輕拒賢善”,無愧“崇重暴惡”是它們的不同點。
C、大隨煩惱
大隨煩惱心所,隨根本煩惱生起的煩惱,有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的八種,因其發生作用的範圍最廣,又俱自類俱起、遍不善性、遍諸染心的叁種意思,所以稱爲“大隨煩惱”。大隨煩惱在第二能變裏已經說明,在這裏也不說。
(6)、不定心所
不定心所,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有悔、眠、尋、伺的四種。稱不定的原因是這四種心所在識、性 (善、惡、無記。) 界 (欲、色、無色叁界。) 都不確定,沒法記別,因此名爲“不定心所”。下面分別略說:
a、悔,即惡作(Kaukrtya)對做過的事情感到後悔,可以障礙到禅定。《大乘廣五蘊論》卷一稱:
悔,由先惡所作,後起追悔故,此即以果從因爲目,故名惡作。譬如六觸處說爲先業。此有二位,謂善不善,于二位中,複各有二。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後起悔心,彼因是善,悔亦是善。若先作惡,後起悔心,彼因不善,悔即是善;若不善位;先不作惡;後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不善。若先作善;後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208]
又《成唯識論》卷六說:
悔謂惡作,惡所作業,追悔爲性,障止爲業。[209]
悔分叁性,如果對所作惡業感到後悔就是善性;如果對所作善業感到後悔就是惡性;如果對所作無記事感到後悔就是無記性。悔能夠令心怅怏不安,所以有障礙止 (觀)的 作用。
b、眠(Middha),眠即睡眠,昏迷而不自在,能夠障智能。《大乘廣五蘊論》卷一稱:
雲何睡眠?謂不自在轉,昧略爲性。不自在者,謂令心等不自在轉,是癡之分。又此自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極成昧略,此善不善,及無記性。能與過失,所依爲業。[210]
又《成唯識論》卷六說:
眠謂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爲性。障觀爲業。[211]
睡眠的時候,心極暗劣,身體沒有力用,所以有障礙 (止) 觀的作用。假如能夠使睡眠適度的話,就是善法;要是過度睡眠,就是爲惡法了。
c、尋(Vitarka),尋即尋求,對于一切事物及道理去粗略的思考。在《大乘廣五蘊論》卷一稱:
雲何尋?謂思慧差別,意言尋求,令心粗相分別爲性。意言者,謂是意識,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別粗相者,謂尋求瓶衣車乘等之粗相。樂觸苦觸等,所依爲業。[212]
有《成唯識論》卷六說:
尋謂尋求,令習偬遽,與意言境,粗轉爲性。安不安住身心分位,
所依爲業。[213]
d、伺(Vicara):伺即伺察,一切事物及道理去細密的思考。《大乘廣五蘊論》卷一稱:
雲何伺?謂思慧差別,意言伺察,令心細相分別爲性。細相者,
謂于瓶衣等。分別細相成不成等,差別之義。[214]
又《成唯識論》卷六說:
伺謂伺察,令心偬遽,與意言境,細轉爲性。安不安住身心分位,
所依爲業。[215]
尋與伺,是依思心所與慧心所分位假立,本身沒有實體。尋是尋求各種的事理,是一種粗相的動心;伺是伺察各種的事理,是一種細相的動心(第六意識的活動)。
6、了別境能變的所依和俱不俱轉
前六識是依第八賴耶識而生起,假如沒有第八賴耶識,前六識就不能生起。對于這個問題,在《唯識叁十論頌》卷一說:“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216]第叁了別境能變識,是集合前五識與第六識所合成,這六個識的生起,都是以第八賴耶識爲依止,頌文首句特別指出說:“依止根本識”。《成唯識論》卷七解釋這句頌文時稱:
根本識者,阿陀那識,染淨諸識生根本故;依止者,謂前六轉識,
以根本識爲共親依。[217]
心、心所的生起,必定以因緣依、增上依緣、等無間緣的叁種爲所依。而前六識的生起,以種子賴耶爲親因緣,得有前六識的現行。前五識以五根爲不共依,而五根由現行第八阿賴耶識執受得有,前五識亦可說是以現行第八識爲所依,這是根本共依。再者,第六識以第七末那識爲所依,而第七末那識以現行第八識爲不共依,所以第六識可以說是以第八識爲根本共依。簡單的說,“依止根本識”,即是前六識以現行賴耶爲共依的增上緣依,而以種子賴耶爲親因緣依。
增上緣的所依並非只有現行賴耶的一種,而是有四種,如果缺少任何一種,五識就不能生起,這四種所依爲:
(1)、同境依, 前五識依于眼耳鼻舌身五色根,五根與五識共取現境,名爲“同境依”。
(2)、分別依,謂依于第六識,前五識任何一識生起,意識與之同時生起,與前五識同緣色聲等境,而起了解分別,名爲“分別依”。
(3)、染淨依,謂依于第七末那識,第七末那識與“四煩惱常俱”,是染汙識,前五識亦由此識染汙而成有漏,所以第七末那識是前五識的“染淨依”。
(4)、根本依,謂依于第八識,第八賴耶識是根本識,前五識依第八賴耶識而得生起,以第八識爲根本所依,所以名爲“根本依”。
前五識生起,必須衆緣俱備,而五識俱緣各不相同,如眼識所緣的對象是色境,生起時需要九緣;而耳識需八緣,鼻舌身叁識需七緣。“或俱或不俱”是說,五識可同時生起,亦可或一、或二、或叁四生起,視緣而定;“如波濤依水”是比喻藏識如大海,余識如波濤,外境如風,風起而波濤現。《八識規矩頌補注》卷二所說的:“浩浩叁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爲風”,[218]就是指這個意思而說的。
7、了別境能變的起滅分位
在談到了別境能變(前六識)的起滅分位時,《唯識叁十論頌》卷一說:“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在俱不俱轉門中,雖然統指第叁能變識而言,實際上講的只是前面五個識。這裏則唯就第六識意的起滅予以說明。
前五識的生起,必須有或九或八或七的依緣,具備的緣較多,緣不具備就有中斷。而第六意識的生起,只具備根、境、作意、根本依、種子依的五種依緣就可以了,它需要的依緣比較少,容易具備,經常生起現起。但是,它在五種情況下不能生起,這就是“五無心位” 。什麼是五無心位呢?
(1)、 生于無想天,外道修行生于無想天,壽命五百大劫,在這個期間第六意識不能生起現行。
(2)、 入無想定: 外道修行入無想定是,由于定力攝持的原因,第六意識不能生起現行。
(3)、 滅盡定,修這種定的人,由于定力攝持的原因,前六識不能生起現行;第七識染心所也不能生起現行。
(4)、 睡眠,在深度熟睡而沒有作夢的情況下,心極暗劣,所以第六意識不能生起現行。
(5)、 悶絕,俗稱昏迷,醫學上謂 “無意識狀態”,這是由于大驚怖、大剌激,或劇痛昏暈的情況下,前六識不起現行;但第七、八識仍恒時相續。因此看來,悶絕並非死亡,而是第六識不能生起現行。
四、結 束 語
在人類千百年來的曆史中,古今中外的哲人智士們都在共同關心著同一個問題,就是作爲宇宙人生差別現象生起的根本到底是什麼?對于這個重要問題,在中外哲學史上異說紛纭。
古希臘的泰勒斯以“水”爲不變的本體,它能生萬物[219];德漠克裏特以“原子”爲物質的最小單位,不可分,不生不滅,由原子構成萬物;[220]印度順世外道則以“四大極微”是實,是常,不可分,能生粗色。[221]這是以物質爲世界根本的“唯物論”。
西洋的萊布尼茨的“單子論”以單子爲充滿宇宙的客觀精神,由單子有貴賤不同,分別形成上帝、人的靈魂、動物的靈魂及植物[222];貝克萊的主觀唯心經驗論,以爲物是觀念的集合,觀念是被人的心靈所感知的,在心靈外沒有獨立存在物質;[223]黑格爾以“絕對精神”爲客觀存在的宇宙精神,絕對精神在最初階段,作爲純粹思惟、純粹概念…
《論述唯識學叁能變思想(寬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