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所中末那識只是與慧心所相應。別境心所及慧心所在第叁了別境能變中有詳細的說明,在此略過。
5、思量能變的界系分別及起滅分位
界地是叁界九地,即欲界的五趣雜居地,色界的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這是有漏界的分類;系是系屬,指被那一界地煩惱系縛,即系屬于那一界地。第七未那識的活動是取決于阿賴耶識,即不論賴耶識生于何地,未那識也跟著生于何地,任運恒緣自地藏識爲自內我。所以在《唯識叁十論頌》說:“隨所生所系”。[123]
阿賴耶識爲叁界五趣總報的果體,是輪回的主體,以業力的牽引,在叁界九地、四生六道中流轉。此第七末那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爲所依,第八阿賴耶亦以第七末那爲所依,這二者互相爲依,恒時同俱。所以阿賴耶識生于何界何地,第七末那便系屬于何界何地,它自己是作不得主的。
起滅分位,也就是此思量能變的伏斷位次。起滅就是生起和斷滅,雖說是起滅,實際的意義是斷滅;不過如但說斷滅位,生起位就不得而知了。因此這是說明伏斷的位次。《唯識叁十頌》說:
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124]
末那識伏斷的位次有叁位,即阿羅漢位、滅定位、出世道位。“無有”是滅義,就是染汙末那伏斷的意思。于叁乘無學果、滅盡定與出世的無漏道不起,其中有永滅與暫伏的差別。《成唯識論》卷五說:
阿羅漢者,總顯叁乘無學果位,此位染意種及現行俱永斷滅,故說無有;學位滅定、出世道中,俱暫伏滅,故說無有。謂染汙意無始時來微細一類任運而轉,諸有漏道不能伏滅,叁乘聖道有伏滅義。真無我解違我執故,後得無漏現在前時,是彼等流亦違此意;真無我解及後所得,俱無漏故名出世道;滅定既是聖道等流,極寂靜故此亦非有;由未永斷此種子故;從滅盡定聖道起已;此複現行乃至未滅;然此染意相應煩惱,是俱生故非見所斷,是染汙故非非所斷。極微細故所有種子,與有頂地下下煩惱,一時頓斷勢力等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頓斷此種成阿羅漢,故無學位永不複起。[125]
這個與我執相應的末那識,在叁乘無學果位,才能得以永斷。菩薩八地以上,無功用行,方能得以永伏。阿羅漢、登地菩薩,入滅盡定,亦暫伏滅。聲聞初果以上,菩薩登地以上,第六意識,入二空觀,真無我解,及後得智,二無漏道,若現前時,斷盡分別二執種子,亦暫伏滅俱生二執現行,得與平等性智相應。現分述叁位如下:
(1)、出世道位:出世道的“道”,是指無漏智而說的。世間的智是有漏智,出世間智是無漏智。所以出世道就是觀智,是指無漏的根本智和後得智現行的時候。原來第七末那識的煩惱,是任運生起,行相微細,有漏智不能使之伏滅,唯有無漏的觀智才能使之伏滅。因爲“生我執”與生空智相違,“法我執”與法空智相違。故當生空的根本、後得二智現行時,生我執伏滅;法空的根本、後得二智現行時,法我執伏滅。換句話說,修唯識行,至見道位以上,末那識已轉識成智。二執種子伏減,不起現行。
(2)、滅定位:滅定即是滅盡定,亦名滅受想定。此定是叁乘聖者,厭勞慮粗動之識,入于無心定,此位前六識心心所不起現行,染位末那心心所亦滅。此滅盡定,是生空智或法空智的等流果,是最寂靜的無漏定,所以不是染汙的末那識。
(3)、阿羅漢位:阿羅漢是叁乘無學聖果,于不還果的最後一刹那無漏智現前時,末那識煩惱種子一時頓斷,從此永不再生,也就是永滅,而不是暫伏。
在此位煩惱種子雖然永滅,但所滅的只是生我執的煩惱種子,而非法我執的煩惱種子。所以于伏斷位中,只言羅漢,不言菩薩,因爲菩薩在八地以前,尚有俱生的法我執末除,故仍有染汙末那。以上二位,
在阿羅漢、出世道、滅盡定、叁位,阿羅漢位爲永斷;出世道、滅盡定是染汙末那現行的暫爲伏滅,而非種子永滅。又關于叁位無未那,有安慧與護法的不同說法:安慧以爲叁位無未那是說沒有未那識體,這第七唯與生執根應無漏必無未那,染汙之外更無未那自體;護法認爲叁位無未那者,是說無染汙未那,只是在未那上去染汙義,不是沒有第七識體。
以上叁位,雖有暫伏和永滅的不同,但俱是指無染汙的末那。若以有染汙末那而言,由凡夫到證得究竟聖果,要經過染淨叁種位次,即:生我見相應位、法我見相應位、平等性智相應位,稱爲“末那叁位”。《成唯識論》卷五說:
此意差別略有叁種:(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二)法我見相應、(叁)平等性智相應。初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乘有學、七地以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次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後通一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126]
在“末那叁位”中,前二位是有漏位,第叁位是無漏位。在有、漏二位中,第一位是染汙位,第二位是不染汙位。
(1)、生我見相應位,亦名補特伽羅(梵pudgala)我見相應位),補特伽羅譯爲數取趣,實則應譯爲人或生。相對于第二的法我見,而通稱爲人我見。這是末那識緣阿賴耶識見分生起的我執位,以此位有我執,一切凡夫、二乘有學、七地以前菩薩的有漏心位,都是此位所攝。
(2)、法我見相應位:此位緣第八異熟識而起的法執未空之位,一切凡夫,二乘證得聲聞果緣覺果,及法空智果未現前的菩薩,都是此位所攝。
叁、平等性智相應位:是起無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薩以法空觀入見道位、修道位、法空智果現前,及轉識成智,證得佛果,均此位所攝。
6、末那識的異名
在《宗鏡錄》卷五十說,第七末那識有七識、轉識、妄想識、相續識、無明識、解識、行識、無畏識、現識、智障識十種不同的名稱,下面,我們從原文中了解這十種不同的名稱得名的原因:
一、六後得稱,名爲七識;二、根塵不會,名爲轉識;叁、不覺習氣,忽然念起,名妄想識;四、無間生滅,名相續識;五、障理不明,名無明識;六、返迷從正,能斷四住煩惱,名爲解識;七、與涉玄途,順理生善,名爲行識;八、解叁界生死,盡是我心,更無外法,名無畏識;九、照了分明,如鏡顯像,名爲現識;十、法既妄起,恃智爲懷,令真性不顯,名智障識。[127]
7、末那識存在的根據
爲了能夠證明第七末那識的存在,《成唯識論》卷五曾引證二經來說明[128]: 《入楞伽經》卷六稱:“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爲識”[129];《瑜伽師地論》卷十六曾引《解脫經》稱:“染汙意恒時,諸惑俱生來,若解脫諸惑,非先亦非後。”[130]
心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亦稱藏識;意爲末那識,其功能是思量;對境相起了別作用的是前六識。末那識永遠是染汙(煩惱)意,與諸惑共存亡,只要有“惑”就有末那識存在。滅除“惑”以後即達成佛的轉依果位,末那識就要轉變爲平等性智。《成唯識論》卷五還舉出六條理由證明末那識的存在[131]:
(1)、不共無明證,《成唯識論》卷五把“無明”區分爲不共無明和相應無明兩種。無明獨起,稱爲獨頭無明,亦稱不共無明;假如與貪等俱生,稱爲相應無明。不共無明對認識事物的真相的心總起阻礙作用,與五大惑(貪嗔癡慢疑)共起的無明是相應無明。“不共”義如“十八不共佛法”。[132]在《成唯識論》卷五又對“不共無明”解釋爲:
真義心當生,常能爲障礙,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133]
“真”即真實不虛。據《成唯識論述記》卷十說,“真實”的意思有兩種:“一謂境義,見分境故;二謂義理,真如即理故”。[134]不共無明又分爲兩種:只與第七識末那識相應而不與其它相應的不共無明稱爲恒行不共;與第六識相應而不與第七識相應的無明稱爲獨行不共。獨行不共又分爲兩種:與二十隨煩惱(忿、恨、覆、惱、嫉、诳、谄、害、矯、無慚、無愧、掉舉、昏沈、無信、懈怠、放逸、散亂、不正知)不相應的獨行不共無明稱爲主獨行無明;與二十隨煩惱相應的無明稱爲非主獨行無明。[135]
唯識學當中,不共無明是第七識末那識存在的主要根據之一,如果沒有第七末那識,就不會有不共無明。所以把不共無明作爲第七末那識存在的主要根據之一。《成唯識論》卷五稱:
不共無明,微細恒行,覆蔽真實。若無此識彼應非有。謂諸異生
于一切分恒起迷理,不共無明覆真實義,障聖慧眼。[136]
不共無明的性相細微難知,但它因爲恒常的執持第八阿賴耶識爲的見分爲所依,在衆生位永不間斷,覆蔽無我的真理,使我們不能産生諸佛慧眼所見的無漏知見,沈淪在生死間。
(2)、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生起時要靠二緣:眼等六根和色等六境,這些都是染汙意。如果沒有第七識末那識,眼等六識就不能生起。《成唯識論》卷五說:
眼、色爲緣生眼識,廣說乃至意、法爲緣生于意識。若無此識,
彼意非有。[137]
(3)、佛經說“思量名意”,如果沒有第七識末那識,起“思量”作用的“意”就不能成立。
(4)、如果沒有第七識末那識,就區別不出無想定和滅盡定。無想定是外道爲生無想天所修煉的一種禅定,修煉此定要滅除一切心相。滅盡定是佛教修煉的一種禅定,修煉滅盡定要滅除前六識及其心所。無想定和滅盡定都要滅除前六識,這是兩種禅定的共同特點。這…
《論述唯識學叁能變思想(寬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