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兩種禅定的主要區別是:滅盡定無第七識末那識,無想定有末那識。
(5)、有情衆生在修煉無想定時,前六識的心法和心所法都滅除了。如果沒有第七識末那識,修煉此定的從生應當是無染(無煩惱)。無想定是外道修煉的一種禅定,自己爲修煉此定即達涅槃,佛教認爲並非如此。修煉此定仍有染汙我執,可見有第七識末那識。
(6)、有情衆生之心不管是善性、惡性,還是無記性,都有“我執”。這種“我執”是由第七末那識造成的。衆生在行“善”時仍然存在有漏心,如果沒有第七識,行“善”時的有漏心就不會存在。由此可見有末那識。
(叁)、了別境能變
1、何爲了別境
對于了別境,在《成唯識論》卷二雲:了、謂了別,卽是行相。識以了別爲行相故;[138]又《瑜伽師地論》卷十一雲:了者,謂了相作意;[139]]別者,分別;境者,即外境。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比起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了別的作用殊勝故,所以特以了別境來說明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功能。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在八識叁能變中位居第叁,因此叫做“第叁了別境能變”。
2、了別境能變的差別
《唯識叁十論頌》說:“次第叁能變,差別有六種”。[140]說明第叁了別境能變是前六識總的名稱,它一一的自體有六種的差別,包括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種,此爲隨根得名,因爲這六識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生;這六識分別緣取色、聲、香、味、觸、法六境,隨境取名分別稱爲色識、聲識、香識、味識、觸識、法識,此爲隨境得名。這六識又可以區分爲兩大類,第一類是前五識,第二類是第六識。[141]
(1)、前五識
對于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的得名、依緣《宗鏡錄》卷五十八[142]],作了這樣的說明:
a、眼識,謂眼以色爲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而能見者,是名眼識。
b、耳識,謂耳以聲爲緣,而生耳識。耳識依根而生,耳根因識能聽,而能聽者,是名耳識。
c、鼻識,謂鼻以香爲緣,而生鼻識。鼻識依根而生,鼻根因識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識。
d、舌識,謂舌以味爲緣,而生舌識。舌識依根而生,舌根因識能嘗,而能嘗者,是名舌識。
e、身識,謂身以觸爲緣,而生身識。身識依根,而生身根,因識能覺,而能覺者,是名身識。
(f、意識,謂意以法爲緣,而生意識。意識依根,而生意根,因識而能分別,以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是名意識。)
據《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一〈本事分〉說: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的五蘊,各以五根爲所依,以色、身等爲五塵爲所緣,共成五事故,概括地叫做前五識。[143]而這前五識都依淨色根[144]。眼等根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是眼等識的所依。根有扶塵根和淨色根之分,這裏所講的根是淨色根。淨色根是看不見的,但“有對”,即有障礙,屬于物質範疇。
對于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的基本特征,《瑜伽師地論》卷作了明確的說明:
雲何眼識自性?謂依眼,了別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等
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即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雲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等無間
依,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雲何鼻識自性?謂依鼻,
了別香。彼所依者:俱有依,謂鼻。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一
切種子阿賴耶識;雲何舌識自性?謂依龐大,了別味。彼所依者:俱
有依,謂舌。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雲何
身識自性?謂依身,了別觸。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身。等無間依,
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145]
在八個識中,生起的時候各自的根依都有不同的外境,具備一定的緣(條件)方能生起現行。八識具緣不同,生起的狀況是如何的呢?下面列表說明這個問題:
眼識----九緣(空、明、根、境、作意、種子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
耳識----八緣(空、根、境、作意、種子依、分別依、染淨依、根
九 本依)
緣 鼻識----七緣(根、境、作意、種子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
生 舌識----七緣(根、境、作意、種子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
八 身識----七緣(根、境、作意、種子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
識 意識----五緣(根、境、作意、種子依、根本依、)
末那識----四緣(根、境、作意、種子依)
阿賴耶識----四緣(根、境、作意、種子依)
空即空間,眼識取境,須保持距離,否則不能取境,此謂空緣;明即光明,眼識取境,須要光明,否則不能取境,此謂明緣;根,眼識依于眼根而生起,謂之根緣;境,即外境。眼根觸對色境,生起眼識,境爲識之所緣緣,此謂境緣;作意即是注意,若不注意,則視而不見,此謂作意緣;種子,阿賴耶識含藏的眼識種子,爲生起眼識的親因緣,此謂種子緣;分別依,分別指第六識,眼識生起,依第六識分別外境,此謂分別依緣;染淨依,染淨指第七識,此識是意識之根,亦影響前五識,此謂染淨依緣;根本依,根本指第八識,第八識爲諸識根本,此謂根本依緣。
以上九種緣,爲生起眼等八識的條件。這和四緣之說並不抵觸。九緣,種子緣就是四緣中的親因緣(因緣),境緣就是四緣中的所緣緣,而其馀的七種緣,全是增上緣。九緣之中,還少了一個等無間緣,但等無間緣、是在心識連續生起的時候才有的,此處的九緣生識,是在生識的橫切面(不包括時間因素)來看,所以不把等無間緣列入。如心識連續生起,加上等無間緣,就成十緣了。
在八種識中,眼識緣色塵生起需要具備九緣;耳識生起,需要具備八緣,即在九緣中減去明緣。因爲耳識緣聲境,耳朵聽聲音不需要光明,黑暗中也可以聽;鼻識緣香境、舌識緣味境、身識緣觸境,都是 “合中取境”,[146]不需要光明和距離,所以在九緣減去空、明二緣,只須要七緣;意識取境,需要具備五緣,即根(第六識以第七識爲根,亦以第七識爲染淨依) 、境、作意、根本依和種子依緣;末那識取境,只需要具備根 (末那識依阿賴耶識爲根緣,複以阿賴耶識爲根本依緣)、境(末耶緣第八阿賴耶識) 、作意、種子依四緣;阿賴耶取境識,需要具備四緣,即根緣(賴耶識依末那識爲根) 、境(其境爲根身、器界、種子) 、作意、種子依緣。
(2)、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是遍緣識,所以能緣無爲有爲等一切諸法。第六識意識分爲五俱意識和不俱意識兩種。與前五識同時俱起的意識稱爲五俱意識,亦稱明了意識,因爲這種意識能夠明了緣取相應的外境。不與前五識同時俱起而單獨生起的意識稱爲不俱意識。
五俱意識又分五同緣意識和不同緣意識兩種。五同緣意識是與前五識同時俱起並同緣一境的意識。不同緣意識雖然與前五識同時俱起,而所緣境卻不相同。
不俱意識又分爲五後意識和獨頭意識兩種。五後意識是五俱意識之後的相續現行意識。獨頭意識是不與前五識同時俱起而單獨生起的一種意識。
獨頭意識又分爲定中意識、獨散意識、夢中意識叁種。定中意識是修煉禅定時的意識,這種意識前五識都不生起,只有緣境的意識。獨散意識,又稱爲散位獨頭意識,不與前五識俱起,只是回憶過去或追想未來等單獨生起的意識。夢中意識是作夢時的意識。但此識在睡眠、悶絕、無想定、滅盡定以及無想天等五位,就間斷不起。[147]]這就是所謂五位無心的理由。其關系如下:
五同緣意識
五俱意識--- 明了意識
不同緣意識
第六意識
五後意識
不俱意識 定中意識
獨頭意識 獨散意識
夢中意識
據《宗鏡錄》卷五十所說,第六意識有六識、意識、攀緣識、巡舊識、波浪識、分別事識、人我識、四住識、煩惱障識、分段死識十種不同的名稱:
一、六識,謂從根得名;二、意識,謂能籌量是非;叁、攀緣識,
謂能應涉塵境;四、巡舊識,謂遍緣五塵;五、波浪識,謂念念流散;
六、分別事識,謂能辨前境;七、人我識,謂所在壞地;八、四住識,
謂愛業牽生;九、煩惱障識,謂令正解不生;十、分段死識,謂感報
終盡心境別。[148]
3、了別境能變的自性行相和叁性分別
前六識以什麼爲它的自性行相呢?前六識都是以了別境界爲它的自性,以了別境界爲它的行相。在談到前六識的自性行相和叁性時,在《唯識叁十論頌》卷一說:
了境爲性相,善、不善俱非。[149]
頌文中的“了境爲”叁字應重讀,即了境爲性,了境爲相。性者體性,指識體的自證分;相者行相,即是作用,指能緣的見分。本來了別外境只是前六識的行相,以其體性微細難知,故以用顯體,故雙雲了境爲相,了境爲性。
這六個識,通于善、惡、無記叁性。此六識生起,與十一個善心所相應者,就是善;與二十六個煩惱心所相應者,就是惡;與善或煩惱心所均不相應者,就是無記。本來前五識只是感覺器官,沒…
《論述唯識學叁能變思想(寬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