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两种禅定的主要区别是:灭尽定无第七识末那识,无想定有末那识。
(5)、有情众生在修炼无想定时,前六识的心法和心所法都灭除了。如果没有第七识末那识,修炼此定的从生应当是无染(无烦恼)。无想定是外道修炼的一种禅定,自己为修炼此定即达涅槃,佛教认为并非如此。修炼此定仍有染污我执,可见有第七识末那识。
(6)、有情众生之心不管是善性、恶性,还是无记性,都有“我执”。这种“我执”是由第七末那识造成的。众生在行“善”时仍然存在有漏心,如果没有第七识,行“善”时的有漏心就不会存在。由此可见有末那识。
(三)、了别境能变
1、何为了别境
对于了别境,在《成唯识论》卷二云:了、谓了别,卽是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138]又《瑜伽师地论》卷十一云:了者,谓了相作意;[139]]别者,分别;境者,即外境。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比起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了别的作用殊胜故,所以特以了别境来说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功能。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在八识三能变中位居第三,因此叫做“第三了别境能变”。
2、了别境能变的差别
《唯识三十论颂》说:“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140]说明第三了别境能变是前六识总的名称,它一一的自体有六种的差别,包括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此为随根得名,因为这六识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生;这六识分别缘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境,随境取名分别称为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法识,此为随境得名。这六识又可以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前五识,第二类是第六识。[141]
(1)、前五识
对于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得名、依缘《宗镜录》卷五十八[142]],作了这样的说明:
a、眼识,谓眼以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而能见者,是名眼识。
b、耳识,谓耳以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而能听者,是名耳识。
c、鼻识,谓鼻以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识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识。
d、舌识,谓舌以味为缘,而生舌识。舌识依根而生,舌根因识能尝,而能尝者,是名舌识。
e、身识,谓身以触为缘,而生身识。身识依根,而生身根,因识能觉,而能觉者,是名身识。
(f、意识,谓意以法为缘,而生意识。意识依根,而生意根,因识而能分别,以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是名意识。)
据《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一〈本事分〉说: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的五蕴,各以五根为所依,以色、身等为五尘为所缘,共成五事故,概括地叫做前五识。[143]而这前五识都依净色根[144]。眼等根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是眼等识的所依。根有扶尘根和净色根之分,这里所讲的根是净色根。净色根是看不见的,但“有对”,即有障碍,属于物质范畴。
对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的基本特征,《瑜伽师地论》卷作了明确的说明:
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
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
云何耳识自性?谓依耳,了别声。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耳。等无间
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云何鼻识自性?谓依鼻,
了别香。彼所依者:俱有依,谓鼻。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
切种子阿赖耶识;云何舌识自性?谓依庞大,了别味。彼所依者:俱
有依,谓舌。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云何
身识自性?谓依身,了别触。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身。等无间依,
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145]
在八个识中,生起的时候各自的根依都有不同的外境,具备一定的缘(条件)方能生起现行。八识具缘不同,生起的状况是如何的呢?下面列表说明这个问题:
眼识----九缘(空、明、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
耳识----八缘(空、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
九 本依)
缘 鼻识----七缘(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
生 舌识----七缘(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
八 身识----七缘(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
识 意识----五缘(根、境、作意、种子依、根本依、)
末那识----四缘(根、境、作意、种子依)
阿赖耶识----四缘(根、境、作意、种子依)
空即空间,眼识取境,须保持距离,否则不能取境,此谓空缘;明即光明,眼识取境,须要光明,否则不能取境,此谓明缘;根,眼识依于眼根而生起,谓之根缘;境,即外境。眼根触对色境,生起眼识,境为识之所缘缘,此谓境缘;作意即是注意,若不注意,则视而不见,此谓作意缘;种子,阿赖耶识含藏的眼识种子,为生起眼识的亲因缘,此谓种子缘;分别依,分别指第六识,眼识生起,依第六识分别外境,此谓分别依缘;染净依,染净指第七识,此识是意识之根,亦影响前五识,此谓染净依缘;根本依,根本指第八识,第八识为诸识根本,此谓根本依缘。
以上九种缘,为生起眼等八识的条件。这和四缘之说并不抵触。九缘,种子缘就是四缘中的亲因缘(因缘),境缘就是四缘中的所缘缘,而其馀的七种缘,全是增上缘。九缘之中,还少了一个等无间缘,但等无间缘、是在心识连续生起的时候才有的,此处的九缘生识,是在生识的横切面(不包括时间因素)来看,所以不把等无间缘列入。如心识连续生起,加上等无间缘,就成十缘了。
在八种识中,眼识缘色尘生起需要具备九缘;耳识生起,需要具备八缘,即在九缘中减去明缘。因为耳识缘声境,耳朵听声音不需要光明,黑暗中也可以听;鼻识缘香境、舌识缘味境、身识缘触境,都是 “合中取境”,[146]不需要光明和距离,所以在九缘减去空、明二缘,只须要七缘;意识取境,需要具备五缘,即根(第六识以第七识为根,亦以第七识为染净依) 、境、作意、根本依和种子依缘;末那识取境,只需要具备根 (末那识依阿赖耶识为根缘,复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依缘)、境(末耶缘第八阿赖耶识) 、作意、种子依四缘;阿赖耶取境识,需要具备四缘,即根缘(赖耶识依末那识为根) 、境(其境为根身、器界、种子) 、作意、种子依缘。
(2)、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是遍缘识,所以能缘无为有为等一切诸法。第六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和不俱意识两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的意识称为五俱意识,亦称明了意识,因为这种意识能够明了缘取相应的外境。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而单独生起的意识称为不俱意识。
五俱意识又分五同缘意识和不同缘意识两种。五同缘意识是与前五识同时俱起并同缘一境的意识。不同缘意识虽然与前五识同时俱起,而所缘境却不相同。
不俱意识又分为五后意识和独头意识两种。五后意识是五俱意识之后的相续现行意识。独头意识是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而单独生起的一种意识。
独头意识又分为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三种。定中意识是修炼禅定时的意识,这种意识前五识都不生起,只有缘境的意识。独散意识,又称为散位独头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只是回忆过去或追想未来等单独生起的意识。梦中意识是作梦时的意识。但此识在睡眠、闷绝、无想定、灭尽定以及无想天等五位,就间断不起。[147]]这就是所谓五位无心的理由。其关系如下:
五同缘意识
五俱意识--- 明了意识
不同缘意识
第六意识
五后意识
不俱意识 定中意识
独头意识 独散意识
梦中意识
据《宗镜录》卷五十所说,第六意识有六识、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分别事识、人我识、四住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十种不同的名称:
一、六识,谓从根得名;二、意识,谓能筹量是非;三、攀缘识,
谓能应涉尘境;四、巡旧识,谓遍缘五尘;五、波浪识,谓念念流散;
六、分别事识,谓能辨前境;七、人我识,谓所在坏地;八、四住识,
谓爱业牵生;九、烦恼障识,谓令正解不生;十、分段死识,谓感报
终尽心境别。[148]
3、了别境能变的自性行相和三性分别
前六识以什么为它的自性行相呢?前六识都是以了别境界为它的自性,以了别境界为它的行相。在谈到前六识的自性行相和三性时,在《唯识三十论颂》卷一说:
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149]
颂文中的“了境为”三字应重读,即了境为性,了境为相。性者体性,指识体的自证分;相者行相,即是作用,指能缘的见分。本来了别外境只是前六识的行相,以其体性微细难知,故以用显体,故双云了境为相,了境为性。
这六个识,通于善、恶、无记三性。此六识生起,与十一个善心所相应者,就是善;与二十六个烦恼心所相应者,就是恶;与善或烦恼心所均不相应者,就是无记。本来前五识只是感觉器官,没…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宽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