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習氣;由此習氣能引生與自性同等流類之果,故稱等流習氣。如善因引生善果,惡因引生惡果等,皆爲等流習氣的能變作用所致;異熟習氣,又作業種子。爲産生諸法的疏因緣種子。是由六識中有漏的善、惡二業熏習生長,能助長與自性的善惡相異的非善非惡無記的結果,故稱異熟習氣。上述系就有漏心而論;若就無漏的種子而論,則據《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所舉,唯第六識、第七識的種子及現行有等流的因果,而沒有異熟的因果。[29]
等流、異熟二因習氣能夠轉變産生自類種子,同類現行和異熟果報。《成唯識論述記》卷四對“等流習氣”解釋如下:
等謂相似,流謂流類,即此種子與果性同,相似名等,果是彼類,名之爲流,即以等所流,從因爲名,故名等流。即等之流,依主釋也。即名言熏習種子是等流之習氣,名等流習氣。[30]
事實上,因能變與果能變本是一件事,識體以種子爲親因而生,故說種子爲因能變;而識體從種子生時,同時識體上變現出相、見二分,故說識體爲果能變。因果二種變,非是前後異時,而是同時轉變,但在意義上說,這是兩種轉變。
簡單的說,因能變,就是種子生起八識識體的變;果能變,就是八識識體變現相、見二分的變。這裏要注意的,即八識識體變現相、見二分時,其所相應的的心所,也各各變現出相、見二分。
于此有一疑問,所謂因能變,是種子生起八識識體的變。而種子是第八識所攝持,何以又能生出第八識?答案是這樣,所謂種子與識,基本上只是一種功能。第八識與其所含藏的種子,是無始以來同時俱有的,種子是能生的因,八識現行是所生的果;而現行是能熏的因,受熏的新種子是所生的果,此二重因果,是刹那滅,果俱有。因此,種子能生出第八識,第八識同時也能攝持種子。
果能變,是八識識體轉變出相、見二分的變,但在轉變相見二分的同時,識體本身就不稱爲識體,而稱爲自證分了。正如《成唯識論》卷一所稱:“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31]這時,八識心王,及一切心所,各各析爲相、見、自證叁分。由此而有了心物相對的世界。即自證分與見分,同屬能緣慮作用的心識界,相分只是所緣慮的物質界。唯識家以相分隨同見分,同依識體變現,此即是攝物歸心,所以成其唯識。
對于所變,十大論師的所見不一:安慧論師但立識體一分;難陀論師立相、見二分;陳那論師于相、見之外立自證分,成爲叁分;護法論師于叁分之外更立證自證分,成爲四分。因此,就有了“安難陳護,一二叁四” 的說法。不過,後世都以護法論師的說法爲正義。這就叫做 “識體四分”。[32]
四分,就是說心心所有四種作用。分是一分 (一部分), 四分即指心、心所的四部分作用。四分即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是客觀的外境,唯此外境並非實有,而是內識所變現的;見分,這是主觀的認識作用,它所認識的就是心識所變現的相分;自證分,這是對主觀的認識作用加以證知的作用,它也就是識的自體;證自證分,是識的自體,對自證分再度證知的一種作用。
唯識宗立八識心王,五十一相應心所,這個心王、心所,體雖各一,而分別它所起的作用,則有四種,就是四分。《唯識叁十論頌》卷一頌文說“有種種相轉”。種種相,指的是我種種相,法種種相,都是依著內識所變現的見分、相分而起假說。因此,這見分和相分都是識所變現出來的。
唯識學認爲“境”是一種存在,它的內容是由“識”的狀態轉化而來才得以呈顯的。所以識是境存在的依據,也即是現象的起源。真谛譯的《轉識論》卷一說︰
此等識能回轉造作無量諸法,或轉作根,或轉作塵,或轉作我,
……如此種種不同,唯識所作。[33]
唯識學以“識”來統攝現象界的一切法,識是境(現象界)存在的依據,境是由識轉化而得以呈顯。現象的本源是阿賴耶識,不論是個體生命(我)或客觀的存在世界(法),都是從阿賴耶識轉化出來。《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說:
雲何建立所緣轉相?謂若略說阿賴耶識,由于二種所緣境轉:一由了別內執受故,二由了別外無分別器相故。了別內執受者,謂能了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及諸色根根所依處,此于有色界,若在無色,唯有習氣執受了別;了別外無分別器相者;謂能了別依止,緣內執受阿賴耶識故,于一切時無有間斷,器世間相譬如燈焰生時內執膏炷外發光明。如是阿賴耶識緣內執受緣外器相。[34]
說的就是有執受性質表相的轉化和作爲處表相的轉化;前者轉出個體生命,後者轉出客觀的存在世界。但是,阿賴耶識如何由一個識而轉化出一切存在呢?是因爲阿賴耶識是一個擁有一切種子的存在。種子就是阿賴耶識的內容,與阿賴耶識是一個整體性的關系,它的能量就是阿賴耶識的能量;種子的數目無量,因此阿賴耶識便能轉化出無量的存在。阿賴耶識的存在狀態就是異熟性。世親比喻阿賴耶識的轉化活動“像奔騰的大河一樣地前後不斷”,即所謂“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35]阿賴耶識一方面酬答前時的善、惡業,由此而轉化爲現實生命的存在;一方面又受當前的善、惡業所熏,由此再引起將來的酬報;生命就是這樣的輪回相續。人究竟是往上提升或向下沈淪,就由人的善惡業來決定了。
叁、剖析叁能變思想
上面多次的提到異熟、思量、了別境的叁種能變,在談了叁種能變的內涵和它轉變的過程後,下文將叁能變思想作一個全面性的剖析。使叁能變的名稱、體性、能所緣、相應的心所以及活動的界地和伏斷的位次等問題明顯的擺在我們的眼前,方便人們去參考研究。
(一)、異熟能變
1、何爲異熟
異熟, 梵語毗播迦(vipaka),指有情依過去的善惡業因而得的真異熟的果報體的總稱,由于因有善惡,果則具非善非惡的無記性,與因異類而成熟,故稱異熟。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異熟是什麼意思呢?異,是不同,熟是成熟。《俱舍論》卷二雲︰
所造業至得果時,變而能熟,故名異熟。果從彼生,名異熟生。
彼所得果與因別類,而是所熟,故名異熟。[35]
據《成唯識論》卷二所說:所謂異熟,是謂“因”變爲“果”,這個“果”的性質不同于“因”的性質;“因”有善有惡,而“果”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性,所以自“因”成熟爲“果”,它的性質已變異成與它不同的別類。在《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講到“異熟”時說它有叁義:
一、異時熟,謂因與果必隔世于異時而熟;二、變異熟,謂果系
因之變異而熟;叁、異類熟,謂果與因爲異類,而由因所成熟。[36]
《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認爲異熟有叁義,是說:(1)、有情所造的善、惡業,由造業到果熟受報,要經過相當的時間,或隔生而熟,或二叁生而熟,由造業到成果的時間不同,是爲“異時而熟”。這有如果樹上結的果子,由開花結果,到果子成熟,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2)、有情由造業到受果,既然隔世,因望于果,它的性質必然有變異,是爲“變異而熟”。譬如水果,由初結果到完全成熟,味道上必定有變異;(3)、有情造作的善、惡諸業,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而苦樂的果報非善非惡,是無記性,這個無記的果對善惡的因而言,是“異類而熟”。譬如江河溪澗的流水,性質各各不同,但流入大海時,就混同一味了。
在這叁種說法中,說一切有部主張“異類熟”,經部與唯識宗都主張“異類熟“;並且,唯識學認爲異熟有真異熟與異熟生的差別,真異熟爲異熟的全名,唯指第八識總報的果體,從真異熟而産生者稱爲異熟生。對此,《成唯識論》卷二說:
異熟習氣爲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立異熟名;
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
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果異因故。[37]
能招感異熟果報的因,叫異熟因(vipaka-hetu),它即一切善惡的有漏法。異熟因是異熟、能作、俱有、同類、相應、遍行六因之一。據《俱舍論》卷六所載,唯諸不善及善的有漏是異熟因;而無記力劣,故不招感異熟;無漏沒有愛潤的作用,也不招異熟;其余的法具善與不善,故能招感異熟。小乘《俱舍》等不許無記因、無記果,因此唯以不善及有漏善爲親因緣而招感當來的果報。然而在大乘唯識學認爲,異熟果中有無記的親因,即善惡的業種子于當來生苦樂的果,此是同類因而非異熟因,而由其善惡的業種子開發善惡的現行,複令生起無記的種子,故就無記的現行而言是爲異熟因。這個異熟因與業種子、異熟習氣、有分熏種子、有支習氣等同義;由異熟因所招感的果報名異熟果(vipaka-phala),異熟果是異熟、增上、士用、等流、離系五果之一。俱舍宗以五根七心界等的無覆無記性爲異熟果。《俱舍論》卷六說︰
唯于無覆無記法中有異熟果,……唯局有情,……唯是有記所生。
一切不善及善有漏能記異熟,故名有記。從彼後時異熟方起。非俱無
間,名有記生。如是名爲異熟果相。[38]
第七識不是異熟種所生,以因位唯染,果爲無漏,不能稱爲異熟果。以業種子爲增上緣而感得的異熟果,名異熟識(vipaka-vijnana)。唯識學認爲,前六識也是異熟果,但它是別報,而且有間斷,不能稱爲真異熟;而第八識是以善惡業所熏習的業種子爲增上緣而招感的果報識,爲真異熟,因而稱爲異熟識。《攝大乘論》卷一雲︰
此和合識非是意識,但是異熟識,是一切種子識。複次,結生相
續已,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諸識各別依故、不堅住
故,是諸色根不應離識。[39]
但異熟識的名稱,僅在究竟佛果…
《論述唯識學叁能變思想(寬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