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习气;由此习气能引生与自性同等流类之果,故称等流习气。如善因引生善果,恶因引生恶果等,皆为等流习气的能变作用所致;异熟习气,又作业种子。为产生诸法的疏因缘种子。是由六识中有漏的善、恶二业熏习生长,能助长与自性的善恶相异的非善非恶无记的结果,故称异熟习气。上述系就有漏心而论;若就无漏的种子而论,则据《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所举,唯第六识、第七识的种子及现行有等流的因果,而没有异熟的因果。[29]
等流、异熟二因习气能够转变产生自类种子,同类现行和异熟果报。《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对“等流习气”解释如下:
等谓相似,流谓流类,即此种子与果性同,相似名等,果是彼类,名之为流,即以等所流,从因为名,故名等流。即等之流,依主释也。即名言熏习种子是等流之习气,名等流习气。[30]
事实上,因能变与果能变本是一件事,识体以种子为亲因而生,故说种子为因能变;而识体从种子生时,同时识体上变现出相、见二分,故说识体为果能变。因果二种变,非是前后异时,而是同时转变,但在意义上说,这是两种转变。
简单的说,因能变,就是种子生起八识识体的变;果能变,就是八识识体变现相、见二分的变。这里要注意的,即八识识体变现相、见二分时,其所相应的的心所,也各各变现出相、见二分。
于此有一疑问,所谓因能变,是种子生起八识识体的变。而种子是第八识所摄持,何以又能生出第八识?答案是这样,所谓种子与识,基本上只是一种功能。第八识与其所含藏的种子,是无始以来同时俱有的,种子是能生的因,八识现行是所生的果;而现行是能熏的因,受熏的新种子是所生的果,此二重因果,是刹那灭,果俱有。因此,种子能生出第八识,第八识同时也能摄持种子。
果能变,是八识识体转变出相、见二分的变,但在转变相见二分的同时,识体本身就不称为识体,而称为自证分了。正如《成唯识论》卷一所称:“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31]这时,八识心王,及一切心所,各各析为相、见、自证三分。由此而有了心物相对的世界。即自证分与见分,同属能缘虑作用的心识界,相分只是所缘虑的物质界。唯识家以相分随同见分,同依识体变现,此即是摄物归心,所以成其唯识。
对于所变,十大论师的所见不一:安慧论师但立识体一分;难陀论师立相、见二分;陈那论师于相、见之外立自证分,成为三分;护法论师于三分之外更立证自证分,成为四分。因此,就有了“安难陈护,一二三四” 的说法。不过,后世都以护法论师的说法为正义。这就叫做 “识体四分”。[32]
四分,就是说心心所有四种作用。分是一分 (一部分), 四分即指心、心所的四部分作用。四分即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相分是客观的外境,唯此外境并非实有,而是内识所变现的;见分,这是主观的认识作用,它所认识的就是心识所变现的相分;自证分,这是对主观的认识作用加以证知的作用,它也就是识的自体;证自证分,是识的自体,对自证分再度证知的一种作用。
唯识宗立八识心王,五十一相应心所,这个心王、心所,体虽各一,而分别它所起的作用,则有四种,就是四分。《唯识三十论颂》卷一颂文说“有种种相转”。种种相,指的是我种种相,法种种相,都是依着内识所变现的见分、相分而起假说。因此,这见分和相分都是识所变现出来的。
唯识学认为“境”是一种存在,它的内容是由“识”的状态转化而来才得以呈显的。所以识是境存在的依据,也即是现象的起源。真谛译的《转识论》卷一说︰
此等识能回转造作无量诸法,或转作根,或转作尘,或转作我,
……如此种种不同,唯识所作。[33]
唯识学以“识”来统摄现象界的一切法,识是境(现象界)存在的依据,境是由识转化而得以呈显。现象的本源是阿赖耶识,不论是个体生命(我)或客观的存在世界(法),都是从阿赖耶识转化出来。《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说:
云何建立所缘转相?谓若略说阿赖耶识,由于二种所缘境转:一由了别内执受故,二由了别外无分别器相故。了别内执受者,谓能了别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及诸色根根所依处,此于有色界,若在无色,唯有习气执受了别;了别外无分别器相者;谓能了别依止,缘内执受阿赖耶识故,于一切时无有间断,器世间相譬如灯焰生时内执膏炷外发光明。如是阿赖耶识缘内执受缘外器相。[34]
说的就是有执受性质表相的转化和作为处表相的转化;前者转出个体生命,后者转出客观的存在世界。但是,阿赖耶识如何由一个识而转化出一切存在呢?是因为阿赖耶识是一个拥有一切种子的存在。种子就是阿赖耶识的内容,与阿赖耶识是一个整体性的关系,它的能量就是阿赖耶识的能量;种子的数目无量,因此阿赖耶识便能转化出无量的存在。阿赖耶识的存在状态就是异熟性。世亲比喻阿赖耶识的转化活动“像奔腾的大河一样地前后不断”,即所谓“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35]阿赖耶识一方面酬答前时的善、恶业,由此而转化为现实生命的存在;一方面又受当前的善、恶业所熏,由此再引起将来的酬报;生命就是这样的轮回相续。人究竟是往上提升或向下沉沦,就由人的善恶业来决定了。
三、剖析三能变思想
上面多次的提到异熟、思量、了别境的三种能变,在谈了三种能变的内涵和它转变的过程后,下文将三能变思想作一个全面性的剖析。使三能变的名称、体性、能所缘、相应的心所以及活动的界地和伏断的位次等问题明显的摆在我们的眼前,方便人们去参考研究。
(一)、异熟能变
1、何为异熟
异熟, 梵语毗播迦(vipaka),指有情依过去的善恶业因而得的真异熟的果报体的总称,由于因有善恶,果则具非善非恶的无记性,与因异类而成熟,故称异熟。也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异熟是什么意思呢?异,是不同,熟是成熟。《俱舍论》卷二云︰
所造业至得果时,变而能熟,故名异熟。果从彼生,名异熟生。
彼所得果与因别类,而是所熟,故名异熟。[35]
据《成唯识论》卷二所说:所谓异熟,是谓“因”变为“果”,这个“果”的性质不同于“因”的性质;“因”有善有恶,而“果”是非善非恶的无记性,所以自“因”成熟为“果”,它的性质已变异成与它不同的别类。在《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讲到“异熟”时说它有三义:
一、异时熟,谓因与果必隔世于异时而熟;二、变异熟,谓果系
因之变异而熟;三、异类熟,谓果与因为异类,而由因所成熟。[36]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认为异熟有三义,是说:(1)、有情所造的善、恶业,由造业到果熟受报,要经过相当的时间,或隔生而熟,或二三生而熟,由造业到成果的时间不同,是为“异时而熟”。这有如果树上结的果子,由开花结果,到果子成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2)、有情由造业到受果,既然隔世,因望于果,它的性质必然有变异,是为“变异而熟”。譬如水果,由初结果到完全成熟,味道上必定有变异;(3)、有情造作的善、恶诸业,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而苦乐的果报非善非恶,是无记性,这个无记的果对善恶的因而言,是“异类而熟”。譬如江河溪涧的流水,性质各各不同,但流入大海时,就混同一味了。
在这三种说法中,说一切有部主张“异类熟”,经部与唯识宗都主张“异类熟“;并且,唯识学认为异熟有真异熟与异熟生的差别,真异熟为异熟的全名,唯指第八识总报的果体,从真异熟而产生者称为异熟生。对此,《成唯识论》卷二说:
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
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
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37]
能招感异熟果报的因,叫异熟因(vipaka-hetu),它即一切善恶的有漏法。异熟因是异熟、能作、俱有、同类、相应、遍行六因之一。据《俱舍论》卷六所载,唯诸不善及善的有漏是异熟因;而无记力劣,故不招感异熟;无漏没有爱润的作用,也不招异熟;其余的法具善与不善,故能招感异熟。小乘《俱舍》等不许无记因、无记果,因此唯以不善及有漏善为亲因缘而招感当来的果报。然而在大乘唯识学认为,异熟果中有无记的亲因,即善恶的业种子于当来生苦乐的果,此是同类因而非异熟因,而由其善恶的业种子开发善恶的现行,复令生起无记的种子,故就无记的现行而言是为异熟因。这个异熟因与业种子、异熟习气、有分熏种子、有支习气等同义;由异熟因所招感的果报名异熟果(vipaka-phala),异熟果是异熟、增上、士用、等流、离系五果之一。俱舍宗以五根七心界等的无覆无记性为异熟果。《俱舍论》卷六说︰
唯于无覆无记法中有异熟果,……唯局有情,……唯是有记所生。
一切不善及善有漏能记异熟,故名有记。从彼后时异熟方起。非俱无
间,名有记生。如是名为异熟果相。[38]
第七识不是异熟种所生,以因位唯染,果为无漏,不能称为异熟果。以业种子为增上缘而感得的异熟果,名异熟识(vipaka-vijnana)。唯识学认为,前六识也是异熟果,但它是别报,而且有间断,不能称为真异熟;而第八识是以善恶业所熏习的业种子为增上缘而招感的果报识,为真异熟,因而称为异熟识。《摄大乘论》卷一云︰
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复次,结生相
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
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39]
但异熟识的名称,仅在究竟佛果…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宽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