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述唯識學叁能變思想(寬昌)▪P4

  ..續本文上一頁的前念爲止相續存在,即存于善惡業果位;至得佛果時,因異熟的因、果全不存,才舍去異熟識這個名字。《成唯識論》卷叁說︰

  

  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

  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40]

  

  又《成唯識論述記》卷二說︰

  

  善惡業果位,謂從無始乃至菩薩金剛心,或解脫道時,乃至二乘

  無余依位。謂名毗播迦,此雲異熟識。毗者,異也;播迦,熟義。至

  無所知障位。[41]

  

  由過去惑業所招感而生于地獄、餓鬼、畜生等諸趣的果報,名爲異熟障(vipakavarn!a),此等果報皆障礙聖道及其加行的善根,又稱報障、果報障《俱舍論》卷十七雲︰

  

  全叁惡趣、人趣北洲及無想天,名異熟障。此障何法?謂障聖道

  及障聖道加行善根。[42]

  

  能招感異熟的習氣 ,名異熟習氣。習氣是由現行所熏生的種子即前六識有漏善業熏習第八識而生之業種子,爲“等流習氣”之對稱,同于《俱舍》所謂的異熟因。《成唯識論》卷二說︰

  

  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43]

  

  這個種子是招感有情總報果體第八異熟識的增上緣,與等流習氣乃一體之二用,並非離等流習氣而另有別體。即等流習氣有叁性,其中爲異熟的親因的無記習氣,它的勢力羸弱,不能自己感果。善惡異熟習氣即資助其無記等流習氣,成爲令其開發的增上緣。

  2、異熟能變(第八阿賴耶識)的叁相

  第八阿賴耶識的以什麼爲它的自相、果相、因相呢?第八阿賴耶識以“阿賴耶識”它的自相,以“異熟”爲它的果相,以“一切種” 爲它的因相。《唯識叁十論頌》卷一說:

  

  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44]

  

  現將阿賴耶識的叁相分別敘述如下:

  (1)、阿賴耶識的自相:即是阿賴耶識的自體之相。阿賴耶是梵語(Alaya)的音譯,意譯爲藏識。“藏”有能藏、所藏、執藏的叁義:

  a、能藏者,此識貯藏萬法種子,此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

  b、所藏者,種子起現行,受七轉識熏習,受熏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新種子是能藏,此識是所藏。例如:七轉識爲善,即熏善種子,爲惡即熏惡種子,故其所熏的種子便能貯藏。至于第八識,因系依七轉識,藏諸種子故,叫做所藏。換句話說:初能變時的藏是約持種子的不失義而說,今是約種子的受熏義而說。。

  c、執藏者,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爲“我”,愛之不舍。就第七識執持此識來說,稱爲我愛執藏。

  阿賴耶識有能藏、所藏、執藏的叁義,但普通由修道的立場,特以自相的我愛執藏義來闡明。其關系如下:

  

  

  

  

  

  

  

  

   能藏(持種)-------------第八識

   能藏 (所藏------------------種子)

  

   (能藏------------------種子)

  叁藏 所藏 所藏(受熏) -----------第八識

  

   (能執藏 --------------第七識)

   執藏 所執藏(我愛緣執)-----第八識

  

  (2)、阿賴耶識的果相:阿賴耶識的果相是 “異熟”識。異熟識,舊譯爲果報識,在《成唯識論》卷叁說:

  

  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45]

  

  第八阿賴耶識能夠決定轉生的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趣或道(六趣: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生(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善業或惡業引生真異熟果報,故稱異熟,這是第八賴耶識的果相。窺基大師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二說:

  

  真異熟具叁義:一業果、二不斷、叁遍叁界;第七具後二義非初;

  第六報心具初,後義非中,非報心具後一義非初二;五識報心具初非

  後二;非報心叁義俱無。故唯第八獨得其名。[46]

  

  作爲有情總報體的真異熟,第八阿賴耶識必須具有業果、不斷、遍叁界的叁種義理,茲將叁義略說如下:

  a、業果:就是酬善惡業因的“異熟無記果”。如果總報的果體其性唯善,則所感的恒是樂果,就不會作惡招感苦果,不能流轉苦道了;反過來說,假如果體唯惡,恒招苦果,就不會爲善招感樂果,不可能有還滅覺悟的時候了。所以,總報體必須是無記果,始有流轉與還滅。因爲,“業果”意謂前世造業,今世感果;或今世造業,來世感果。

  b、不斷:不斷就是相續。如果總報體有斷絕而不相續,那麼,欲界、色界的有情在總報體有中斷的時候,豈不是有如死者一樣了嗎?無色界有情本來沒有色身,如果總報體中斷,豈不是連心識也有了嗎?因此,作爲叁界有情的總報體,必須要相續不斷。因爲,“不斷” 意謂著輪回不息。直至成佛,才能免除生死輪回之苦。

  c、叁界:這個異熟總報的果體,必須遍通叁界,如果不遍叁界,那不就是某一界的有情,沒有果報體了嗎?因爲,“遍叁界”意謂著我們所招感果報遍通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叁界了。

  在上面的叁種義理中,只有第八阿賴耶識全具足;前五識經常中斷,色界二禅以上沒有前五識,所以不能遍通叁界;第六識在五位無心時會中斷,缺少“不斷”義;第七識有不斷和遍叁界義,而沒有“業果”義,所以前七識都不能成爲總報的果體。

  (3)、阿賴耶識的因相:阿賴耶識的因相,是“一切種”。此識攝持諸法種子,又名一切種識,諸種子生起現行法,種子是現行的因,稱爲“一切種”。《成唯識論》卷二說:

  

  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余法能遍執持

  諸法種子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相。[47]

  

  第八阿賴耶識中含有各種有漏的種子和無漏的種子,可以熏生各種現行,成爲一切心法、心所法、色法和心不相應行法生起的原因。因相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第叁位相,自相是因相和果相的總和。《成唯識論》卷二說:

  

  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爲自相故。此識自相分位

  雖多,藏識過重,是故偏說。[48]

  

  第八阿賴耶識,從凡夫位到證得究竟聖果位,由于證智的程度,要經過染淨不同的叁種位次,這叁種位次的名稱也因此不同。這叁位是我愛執藏現行位、善惡業果位、相續執持位。[49]現分述如下:

  a、我愛執藏現行位:這是從第八阿賴耶識的自相而說的。因爲自從無始以來,第七末那識妄執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爲實我,因而生起我愛執著。于此,第七末那識是能執,第八阿賴耶識是所執,所以第八阿賴耶識又名“我愛執藏”。由凡夫、二乘有學位、及七地以前菩薩,或二乘中的有學[50] 聖者,全爲此位所攝。此位的識叫做阿賴耶識,爲執藏義。二乘修到無學位,菩薩修到八地,俱生我執斷去的時候,才舍去藏識的名稱,稱爲異熟識。由于第七末那識的虛妄執著,認爲我法都是實有,其實那不是這樣!

  b、善惡業果位:這是從第八阿賴耶識的果相而說的。因爲第八阿賴耶識是由無始以來的善惡異熟業所支配而招感的果位,叫做業果位。上面也說過,第八阿賴耶識又名異熟識是因爲它是善惡的異熟業所招感的異熟果。《成唯識論述記》卷四說:

  

  謂從無始乃至菩薩金剛心或解脫道時,乃至叁乘無余依位,謂名

  毗播迦,此雲異熟識。毗者異也,播迦熟義,至無所知障位。[51]

  

  金剛心即是菩薩心。意爲菩薩不爲一切煩惱所動,猶如金剛一樣堅固;解脫道是出離煩惱到達解脫的道路,也就是佛道;無余依位即是無若所依的無余依涅槃,或稱無余涅槃。這個時候的第八阿賴耶識的性質是無覆無記,所生的果都由業因來決定,善業得善果,惡業得惡果。果報也有總報、別報的差別,總報是指六道中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的分類;每一類中又有不同的區別:如人道有男女、上下、貴賤的差別。在同一類中有不同的果報,稱爲別報。招感總報的業是引業,招感別報業是滿業。

  由凡夫到二乘無學位的聖者以及大乘十地菩薩,全是此位所攝。必須到十地滿心,即金剛喻定現前的那一刹那間,永遠斷除世間二的障種子,轉第八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時舍去異熟名,而稱爲阿陀那識。

  c、相續執持位:這是從第八阿賴耶識的因相而說的。此位通至佛果以及盡未來際。這個阿賴耶識執持色心的萬法種子,能令五根不失,叫做相續位。《成唯識論述記》卷四說:

  

  謂無始乃至如來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位,谡名阿陀那,此雲執持,

  或名心等。長短分限不過叁位,以異熟名亦通初位故。[52]

  

  證得佛果的第八阿賴耶識,至無終盡期,都名阿陀那(Adana)識。這是無上轉依的清淨位,純粹是至善無漏的識體,只能在佛果位才有。由凡夫、二乘行人的有學位、大乘七地菩薩,阿賴耶識、異熟識、阿陀那識叁名具備;二乘無學位,八地以上菩薩,已經舍去阿賴耶識的名稱,只剩下異熟識及阿陀那識二名;到究竟的佛果位,連異熟名也舍去,就只稱阿陀那識了。阿賴耶識是在凡夫至菩薩第七地,或二乘的有學的衆生而說的;異熟識是指至菩薩的十地,或二乘無學果位的聖人而的的;執持識是指到佛果以及盡未來際的聖者而說了。它們的關系見下圖…

《論述唯識學叁能變思想(寬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