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耳鼻舌身意識。此中有識,眼及色爲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有識耳鼻舌身及色聲香味觸爲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廣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然此瀑水自類恒流無斷無盡。
[70]《唯識叁十論頌》卷1《大正藏》31,60b。
[71] 《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31,13c。
[72]《解深密經》有這樣一首偈:“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阿陀那識即阿賴耶識,“甚深細”是說這種道理非常深奧,不容易被人理解。“一切種子如瀑流”是說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使有情衆生在叁界六道輪回不息,就像瀑流不斷絕一樣;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可以轉生爲各種各樣的衆生,就像瀑流牽扯引爛草、樹枝、牛糞等物一樣。可見唯識學派把阿賴耶識看作輪回的主體。阿賴耶識非常像“我”(靈魂),一般人都由于第七識的“妄執”而認阿賴耶識爲“我”。
“此識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異生”是凡夫的異名,因爲凡夫衆生在六道輪回,受各種不同的異熟果報,有各種不同的轉生。“有學”系指還應修學的小乘入流果、一來果、一還果。還沒有達到不需要再的修學的菩薩位,仍有雜染煩惱。
[73]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3,《大正藏》卷43,634c:“然本識有十八名,頌曰:無沒、本、宅、藏,種、無垢、持、緣,顯、現、轉、心、依,異、識、本、生、有。”
[74] 《辯中邊論》卷上說:“緣識者謂藏識,是余識生緣故。”第八識是前七識生起的緣,即條件。
[75]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6,《大正藏》卷43,729c。
[76] 《無相論》,《爲無相塵思論》的簡稱,共一卷。印度陳那菩薩造論,陳真谛叁藏法師譯,收于《大正藏》31卷。
[77] 《辨中邊論》,亦稱《中邊分別論》(梵名Madhyanta-vibhaga-t!ika)共二卷,收于《大正藏》31卷。本論偈頌部分系彌勒所作;長行(散文)部分則爲世親所著。陳真谛叁藏法師譯,與玄奘叁藏法師譯的《辯中邊論》爲同本異譯。
[78] 》《楞伽經》(梵名Lan%kavatarasutra)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共四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收于《大正藏》16卷。楞伽,山名;阿跋多羅,入之義,意謂佛陀入此山所說之寶經,爲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本經宣說世界萬有皆由心所造,吾人認識作用之對象不在外界而在內心。系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識思想,爲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經典,其成立年代約于公元四百年前後。
[79] 《成唯識論》卷3,《大正藏》卷31,17b。
[80] 同上。
[81] 《成唯識論》卷3,《大正藏》卷31,17b。
[82] 同上。
[83] 《成唯識論》卷4,《大正藏》卷31,19b。
[84]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6《大正藏》卷29,803a。
[85] 《 唯識叁十論頌 》卷1,《大正藏》卷31,60b。
[86]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13,《大正藏》卷43,175a。
[87] 《成唯識論》卷4,《大正藏》卷31,20c。
[88] 《成唯識論》卷4,《大正藏》卷31,19b。
[89] 《 唯識叁十論頌 》卷1,《大正藏》卷31,60b。
[90] 《成唯識論演秘》卷8,《大正藏》卷43,897c。
[91] 《成唯識論》卷4,《大正藏》卷31,22a。
[92] 《八識規矩補注》卷2,《大正藏》卷45,473b。
[93] 覆有二義:一是覆障,謂染法覆障聖進;二是覆蔽,謂染法能覆蔽心識令不淨故。合此二義,稱爲有覆。
[94] 《 唯識叁十論頌 》卷1,《大正藏》卷31,60b。
[95] 《 唯識叁十論頌 》卷1,《大正藏》卷31,60b。
[96] 《八識規矩補注》卷2,《大正藏》卷45,473a。
[97] 《大智度論》卷7,《大正藏》卷25,110a。
[98] 《成唯識論述記》卷1,《大正藏》卷43,235c。
][99] 《俱舍論》卷20,《大正藏》卷29,108a。
[100] 《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31b。
[101] 《成唯識論》卷4,《大正藏》卷31,23b。
[102] 《成唯識論》卷4,《大正藏》卷31,31b。
[103] 同上。
[104] 《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31b。
[105] 同上
[106]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9《大正藏》卷29,101a。
[107]《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31c。
[108] 《瑜伽師地論》卷58,《大正藏》卷30,622a。
[109] 《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31c。
[110] 《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31c-32a。
[111] 《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33b。
[112] 《品類足論》卷1,《大正藏》卷26,693c。
[113]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1《大正藏》卷29,109b。
[114] 《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34c。
[115] 《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34a。
[116] 同上。
[117] 《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34b。
[118] 同上。
[119] 《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34b。
[120] 同上。
[121] 《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34b。
[122] 《成唯識論》卷6,《大正藏》卷31·34c。
[123] 《唯識叁十論頌》卷1《大正藏》31,60b。
[124] 《唯識叁十論頌》卷1《大正藏》31,60b。
[125] 《成唯識論》卷5,《大正藏》卷31·23c -24a。
[126] 《成唯識論》卷5,《大正藏》卷31,24b。
[127] 《宗鏡錄》卷50,《大正藏》卷48,712c。
[128] 《成唯識論》卷5,《大正藏》卷31,24c。
[129] 《大乘入楞伽經》卷6,《大正藏》卷16,626c。
[130] 《瑜伽師地論》卷16, 《大正藏》卷30,364a。
[131] 《成唯識論》卷5,《大正藏》卷31,25a-25c。
[132] 十不共佛法,唯佛特有的十八種功德法,出自《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1)、諸佛身無失;(2)、口無失;(3)、念無失;(4)、無異想;(5)、無不定心;(6)、無不知己舍心;(7)、欲無減;(8)、精進無減;(9)、念無減;(10) 、慧無減;(11)、解脫無減;(12)、解脫知見無減;(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16)、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17)、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18)、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
[133] 《成唯識論》卷5,《大正藏》卷31,25a。
[134] 《成唯識論述記》卷10,《大正藏》卷43,409c。
[135] 《成唯識論述記》卷10,《大正藏》卷43,411a-411b。
[136] 《成唯識論》卷5,《大正藏》卷31,25a。
[137] 《成唯識論》卷5,《大正藏》卷31,25b。
[138] 《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10a。
[139] 《瑜伽師地論》卷11,《大正藏》卷30,333b。
[140] 《唯識叁十論頌》卷1《大正藏》31,60b。
[141] 井上玄真著,芝峰法師譯《唯識叁十頌講話》137頁—138頁,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印。
[142] ] 《宗鏡錄》卷58,《大正藏》卷48,750a-750 c。
[143]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一〈本事分〉,《大正藏》卷31,663a-663b。
[144] 《八識規矩補注》卷1,《大正藏》卷45,469b。
[145] 《瑜伽師地論》卷1,《大正藏》卷30,279a -280a。
[146] 《八識規矩補注》卷1,《大正藏》卷45,469 c。
[147] ] 見韓廷傑《唯識宗簡史簡論》第203—204頁,上海佛學書局,1999年版。
[148] 《宗鏡錄》卷50,《大正藏》卷48,712c。
[149] 《唯識叁十論頌》卷1《大正藏》31,60b。
[150] 同上。
[151]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1,《大正藏》卷44,47c。
[152] 《大乘廣五蘊論》卷1,《大正藏》卷31,851c。
[153] 《成唯識論》卷5,《大正藏》卷31,28a。
[154] 《大乘廣五蘊論》卷1,《大正藏》卷31,851c。
[155] 《成唯識論》卷5《大正藏》卷31,28a。
[156] 《大乘廣五蘊論》卷1,《大正藏》卷31,851c。
[157] 《成唯識論》卷5《大正藏》卷31,28a。
[158] 《大乘廣五蘊論》卷1,《大正藏》卷31,852a。
[159] 《成唯識論》卷5《大正藏》卷31,28b。
[160] 《大乘廣五蘊論》卷1,《大正藏》卷31,852a。
[161] 《成唯識論》…
《論述唯識學叁能變思想(寬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