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宽昌)▪P15

  ..续本文上一页史简论》第1—3页,上海佛学书局,1999年版。

  [2]《南海寄归内法传》卷1,《大正藏》卷54,第205页c。

  [3]宇井伯寿著《印度哲学研究》卷1第335页,台湾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86年版。

  [4]《瑜伽论记》卷1,《大正藏》卷42, 第311页b。

  [5] 化地部,亦称正地部,音译为弥沙塞部。小乘佛教二十部(或十八部)之一,释迦牟尼佛圆寂后三百年从说一切有分出。相传部主原为国王,为教化人民而舍国出家。该部主张过去和未来是无,现在的无为法是有。

  [6]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大正藏》卷50, 233c。

  [7] 《婆薮盘豆法师传》全一卷。南朝陈·真谛译。婆薮盘豆,为梵语vasubandhu 之音译,又作婆薮盘陀、筏稣盘豆、婆修盘驮等。婆薮译为天或世,盘豆译为亲;意即天亲、世亲。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此书内容记载:古代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国师憍尸迦有三子,皆称为婆薮盘豆,长子别称阿僧伽(译为无着),第三子别称比邻持跋婆,中子(世亲)独以通名而着称。三兄弟皆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无着、世亲转宗大乘,而成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之创始人,本传主要为无着、世亲之传略。

  [8] 《婆薮盘豆法师传》卷1,《大正藏》卷50,188c—189a。

  [9] 见《婆薮盘豆法师传》卷1,《大正藏》卷50,190a。

  [10]《大唐西域记》卷5,《大正藏》卷51,896c。

  [11] 见《释氏稽古略》卷1,《大正藏》卷49,,758c:“世尊入灭五百岁,天竺国无著菩萨其弟天亲菩萨,初尚小乘,造论五百部。后契悟大乘,复造大乘论五百部,号“千部论师”。”

  [12] 十大论师:全称唯识十大论师,又作十论匠。即:一、护法(Dharmapala ),译为“达磨波罗”;二、德慧(Gun!amati),译为“窭拏末底”;三、安慧(Sthiramati),译为“悉耻罗末底”;四、亲胜(Bandhusri),音译为“畔徒室利”;五、欢喜(Nanda),译为“难陀”;六、净月(Suddhacandra),译为“戍陀战达罗”;七、火辨(Citrabhana),译为“质呾罗婆拏”;八、胜友(Vises!amitra ),译为“毗世沙密多罗”;九、胜子(Jinaputra),译为“辰那弗多罗”;十、智月(Jnanacandra),译为“若那战达罗”。

  [13] 玄奘法师,我国佛教史上最主要的佛典翻译家之一,印度护法系唯识学在我国的主要奠基者(法相宗创始人),中印文化交流的实际推动者、旅行家。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于唐太宗时曾到印度研究佛学十七年,回国后翻译佛经很多,人称三藏大师,或慈恩大师。他的事迹可见: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内典录》卷五、《续高僧传》卷四、《佛祖统纪》卷三十九、《开元释教录》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

  [14] 窥基大师,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俗姓尉迟,字洪道,原名基,亦称大乘基。因常住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长安人,少习儒经,善属文。贞观二十二年(648)从玄奘法师出家,先住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永徽五年(654)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二年后即应诏参与玄奘译场译经,并随从受业,前后共9年。《开元释教录》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10卷、《辨中边论颂》1卷、《辨中边论》3卷;并大造注疏,被称为“百部疏主”。玄奘去世后,他重返大慈恩寺,专事著述。玄奘的学说,大体皆见于他的著作中。他不但通达声明,并且精熟因明,“大善三支,纵横立破”。在著述中常用因明以立说。据《宋高僧传·窥基传》称,玄奘法师所传因明和五种姓宗义,都是窥基独得之秘。对于法相唯识之学,尤其精辟独到。他的事迹可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宋高僧传》卷四。

  [15] 韩廷杰著《唯识宗简史简论》第54页,上海佛学书局,1999年版。

  [16] 见戒忍法师《论唯识学上的赖耶思想》第2章,《中国佛学院毕业僧论文集之四》,92年9月印。

  [17]《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1a。

  [18] 理证法师《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的第二章〈阿赖耶识存在的作用及其任务〉,见姚长寿主编《法源》2001年总第19期,第216页,中国佛学院《法源》编辑部。

  [19]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1a。

  [20] 《成唯识论述记》卷3,《大正藏》卷43,317a。

  [21]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21a。

  [22]《成唯识论述记》卷1,《大正藏》卷43,239 c。

  [23《成唯识论述记》卷1,《大正藏》卷43,238 a。

  [24]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7b。

  [25] 《成唯识论》卷1,《大正藏》卷31,1b。

  [26]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1a。

  [27]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7c。

  [, 28] 《成唯识论述记》卷2,《大正藏》卷43,298c。

  [29] 《成唯识论述记》卷2,《大正藏》卷43,298c。

  [30] 《成唯识论述记》卷2,《大正藏》卷43,298c。

  [31] 《成唯识论》卷1,《大正藏》卷31,1b。

  [32] 《成唯识论述记》卷1,《大正藏》卷43,241c。

  [33] 《转识论》卷1《大正藏》卷31,62c。

  [34] 《瑜伽师地论》卷51,《大正藏》卷30,580a。

  [35] 《成唯识论》卷8,《大正藏》卷31,43a。论曰:“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即有漏善不善思业,业之眷属亦立业名,同招引满异熟果故,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故名习气。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余异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虽二取种受果无穷,而业习气受果有尽,由异熟果性别难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由感余生业等种熟,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生余异熟果,由斯生死轮转无穷,何假外缘方得相续。复次,生死相续由诸习气,然诸习气总有三种。一名言习气,谓有为法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二显境名言,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二分别我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二诸不善,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应知我执有支习气于差别果是增上缘。”

  

  [35]《俱舍论》卷2,《大正藏》卷29,9a。

  [36]《成唯识论述记》 卷1,《大正藏》卷43, 238c。

  [37]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7 c。

  [38] 《俱舍论》卷6《大正藏》卷29,35b。

  [39] 《摄大乘论》卷1,《大正藏》卷31,136a。

  [40]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卷31,13c。

  [41] 《成唯识论述记》卷2,《大正藏》卷43, 298a。

  [42] 《俱舍论》卷17《大正藏》卷29,92c。

  [43]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7c。

  [44]《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0b。

  [45]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31,13c。

  [46]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2,《大正藏》卷43,629c。

  

  [47]《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7c-8a。

  [48]《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7c。

  [49]《成唯识论述记》卷4,《大正藏》卷43,298 a。

  [50] 有学,小乘佛教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果,仍修治戒、定、慧三学,故称有学。

  [51]《成唯识论述记》卷4,《大正藏》卷43,298 a。

  [52]《成唯识论述记》卷4,《大正藏》卷43,298 a。

  [53]《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0 b。

  [54]《唯识三十论要释》卷1,《大正藏》卷85,964b。

  [55]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0 b。

  [56]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31,11b。

  [57]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31,11c。

  [58] 《大乘广五蕴论 》卷1,《大正藏》卷31,851c。

  [59]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31,11c。

  [60]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31,11c。

  [61] 同上

  [62] 《大乘广五蕴论 》卷1,《大正藏》卷31,851c。

  [63] 《 唯识三十论颂 》卷1,《大正藏》卷31,60b。

  [64] 在唯识学上,无记又分为两种,即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而阿赖耶识的性别,就是无覆无记。

  [65] 《唯识三十论要释 》卷1,《大正藏》85,967b。

  [66] 《俱舍论疏》卷2,《大正藏》41,496a。

  [67]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卷31,12b 。

  [68]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31,60b。

  [69]《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说: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宽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