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色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
[70]《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31,60b。
[71]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31,13c。
[72]《解深密经》有这样一首偈:“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识即阿赖耶识,“甚深细”是说这种道理非常深奥,不容易被人理解。“一切种子如瀑流”是说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使有情众生在三界六道轮回不息,就像瀑流不断绝一样;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可以转生为各种各样的众生,就像瀑流牵扯引烂草、树枝、牛粪等物一样。可见唯识学派把阿赖耶识看作轮回的主体。阿赖耶识非常像“我”(灵魂),一般人都由于第七识的“妄执”而认阿赖耶识为“我”。
“此识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异生”是凡夫的异名,因为凡夫众生在六道轮回,受各种不同的异熟果报,有各种不同的转生。“有学”系指还应修学的小乘入流果、一来果、一还果。还没有达到不需要再的修学的菩萨位,仍有杂染烦恼。
[73]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3,《大正藏》卷43,634c:“然本识有十八名,颂曰:无没、本、宅、藏,种、无垢、持、缘,显、现、转、心、依,异、识、本、生、有。”
[74] 《辩中边论》卷上说:“缘识者谓藏识,是余识生缘故。”第八识是前七识生起的缘,即条件。
[75]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6,《大正藏》卷43,729c。
[76] 《无相论》,《为无相尘思论》的简称,共一卷。印度陈那菩萨造论,陈真谛三藏法师译,收于《大正藏》31卷。
[77] 《辨中边论》,亦称《中边分别论》(梵名Madhyanta-vibhaga-t!ika)共二卷,收于《大正藏》31卷。本论偈颂部分系弥勒所作;长行(散文)部分则为世亲所着。陈真谛三藏法师译,与玄奘三藏法师译的《辩中边论》为同本异译。
[78] 》《楞伽经》(梵名Lan%kavatarasutra)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共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16卷。楞伽,山名;阿跋多罗,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之宝经,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所造,吾人认识作用之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经典,其成立年代约于公元四百年前后。
[79]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卷31,17b。
[80] 同上。
[81]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卷31,17b。
[82] 同上。
[83] 《成唯识论》卷4,《大正藏》卷31,19b。
[84] 《阿毘达磨藏显宗论》卷6《大正藏》卷29,803a。
[85] 《 唯识三十论颂 》卷1,《大正藏》卷31,60b。
[86]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13,《大正藏》卷43,175a。
[87] 《成唯识论》卷4,《大正藏》卷31,20c。
[88] 《成唯识论》卷4,《大正藏》卷31,19b。
[89] 《 唯识三十论颂 》卷1,《大正藏》卷31,60b。
[90] 《成唯识论演秘》卷8,《大正藏》卷43,897c。
[91] 《成唯识论》卷4,《大正藏》卷31,22a。
[92] 《八识规矩补注》卷2,《大正藏》卷45,473b。
[93] 覆有二义:一是覆障,谓染法覆障圣进;二是覆蔽,谓染法能覆蔽心识令不净故。合此二义,称为有覆。
[94] 《 唯识三十论颂 》卷1,《大正藏》卷31,60b。
[95] 《 唯识三十论颂 》卷1,《大正藏》卷31,60b。
[96] 《八识规矩补注》卷2,《大正藏》卷45,473a。
[97] 《大智度论》卷7,《大正藏》卷25,110a。
[98] 《成唯识论述记》卷1,《大正藏》卷43,235c。
][99] 《俱舍论》卷20,《大正藏》卷29,108a。
[100] 《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31b。
[101] 《成唯识论》卷4,《大正藏》卷31,23b。
[102] 《成唯识论》卷4,《大正藏》卷31,31b。
[103] 同上。
[104] 《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31b。
[105] 同上
[106]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9《大正藏》卷29,101a。
[107]《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31c。
[108] 《瑜伽师地论》卷58,《大正藏》卷30,622a。
[109] 《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31c。
[110] 《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31c-32a。
[111] 《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33b。
[112] 《品类足论》卷1,《大正藏》卷26,693c。
[113]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1《大正藏》卷29,109b。
[114] 《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34c。
[115] 《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34a。
[116] 同上。
[117] 《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34b。
[118] 同上。
[119] 《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34b。
[120] 同上。
[121] 《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34b。
[122] 《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卷31·34c。
[123]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31,60b。
[124]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31,60b。
[125] 《成唯识论》卷5,《大正藏》卷31·23c -24a。
[126] 《成唯识论》卷5,《大正藏》卷31,24b。
[127] 《宗镜录》卷50,《大正藏》卷48,712c。
[128] 《成唯识论》卷5,《大正藏》卷31,24c。
[129] 《大乘入楞伽经》卷6,《大正藏》卷16,626c。
[130] 《瑜伽师地论》卷16, 《大正藏》卷30,364a。
[131] 《成唯识论》卷5,《大正藏》卷31,25a-25c。
[132] 十不共佛法,唯佛特有的十八种功德法,出自《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1)、诸佛身无失;(2)、口无失;(3)、念无失;(4)、无异想;(5)、无不定心;(6)、无不知己舍心;(7)、欲无减;(8)、精进无减;(9)、念无减;(10) 、慧无减;(11)、解脱无减;(12)、解脱知见无减;(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133] 《成唯识论》卷5,《大正藏》卷31,25a。
[134] 《成唯识论述记》卷10,《大正藏》卷43,409c。
[135] 《成唯识论述记》卷10,《大正藏》卷43,411a-411b。
[136] 《成唯识论》卷5,《大正藏》卷31,25a。
[137] 《成唯识论》卷5,《大正藏》卷31,25b。
[138]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10a。
[139] 《瑜伽师地论》卷11,《大正藏》卷30,333b。
[140]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31,60b。
[141] 井上玄真著,芝峰法师译《唯识三十颂讲话》137页—138页,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
[142] ] 《宗镜录》卷58,《大正藏》卷48,750a-750 c。
[143]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一〈本事分〉,《大正藏》卷31,663a-663b。
[144] 《八识规矩补注》卷1,《大正藏》卷45,469b。
[145] 《瑜伽师地论》卷1,《大正藏》卷30,279a -280a。
[146] 《八识规矩补注》卷1,《大正藏》卷45,469 c。
[147] ] 见韩廷杰《唯识宗简史简论》第203—204页,上海佛学书局,1999年版。
[148] 《宗镜录》卷50,《大正藏》卷48,712c。
[149]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31,60b。
[150] 同上。
[151]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1,《大正藏》卷44,47c。
[152] 《大乘广五蕴论》卷1,《大正藏》卷31,851c。
[153] 《成唯识论》卷5,《大正藏》卷31,28a。
[154] 《大乘广五蕴论》卷1,《大正藏》卷31,851c。
[155] 《成唯识论》卷5《大正藏》卷31,28a。
[156] 《大乘广五蕴论》卷1,《大正藏》卷31,851c。
[157] 《成唯识论》卷5《大正藏》卷31,28a。
[158] 《大乘广五蕴论》卷1,《大正藏》卷31,852a。
[159] 《成唯识论》卷5《大正藏》卷31,28b。
[160] 《大乘广五蕴论》卷1,《大正藏》卷31,852a。
[161] 《成唯识论》…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宽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