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遮無爲法,前後不變,無生長作用,故不能爲能熏法。《成唯識論》雲:“若不非常能有作用,生長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無爲前後不變,無生長作用,故非能熏。”[31]
(2) 有勝用:即有生滅之法又有勝用,才能熏習種子。言勝用者,有二義:(a)能緣勝用,即心心所見分之取境作用。此遮色法,因色法乃第八識中本質種子及前五識相分種子所生起的現行;此現行要由見分種子挾帶近附之以俱起;第八識中本質種子的現行,乃由前五識變帶仗托之以俱生;(b)皆無能緣勝用,故前五識見分及本質之熏習,須待見分緣之始終。強盛作用,謂善及染汙性。此遮第八識及前六識中,極微劣無記心心所,此雖有能緣作用,而不能熏習,但強盛心心所托之變相而熏習其種子。色法可有強盛作用,但不能緣慮;極劣無記心心所,有能緣作用,但無強盛作用,所以皆非能熏法。《成唯識論》雲:“若有生滅勢力增盛,能引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異熟心心所等勢力贏劣,故非能熏。”[32]
(3) 有增減:即有生滅,有勝用之法,又須高下不定,可增可減者,方能熏習種子。此遮佛果圓滿善法,因佛果四智心品等,既無離下增減,故不能爲能熏法。《成唯識論》雲:
若有勝用可增可減,攝植習氣,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圓滿善法無增無減,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圓滿,前後佛果應有勝劣。[33]
(4) 與所熏和合而轉:此謂能與所和合,若法與所熏識同時同處,和合相應,才能熏習種子。此遮化身相望及前後異時,無和合相應,所以,不能爲能熏法。《成唯識論》雲:
若與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能熏,唯七轉識及彼心所有勝勢用。而增減者,具此四義,可是能熏。[34]
但具以上四義,一切法中,唯因位同身同刹那之七轉識及彼心所。所以說,能爲能熏法者,唯此前七轉識。
從這能熏和所熏四義中的遮簡來看,我們知道爲所熏法的,不是色法,不是善惡有覆無記法,不是心所法,不是無爲法,而是具有所熏法四義,能與能熏法和合的第八識心王。作爲能熏法的,不是常法,不是第八識心心所法及前六識的所熏無記法,不是佛果的圓滿法,以及色法等,而是具有能熏四義,與所熏法和合相應的前七轉識。簡單的說,就是具有能熏法條件的,唯是前七轉識,及彼心所法;具有所熏法條件的,唯第八阿賴耶識心王。
總之,關于種子的意義及其功能作用,以上大概作了簡略的探討和說明,由此種子說明萬法的生起。因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種子,于本識中無始以來,展轉相續,永不斷滅,這就說明萬有緣起相續的狀態。然此種子含藏于第八阿賴耶識中,永不損壞,遇緣生起。而第八阿賴耶識所攝的一切種子,就是指的一切諸法。所以,種子依阿賴耶識爲中心而說明一切法,所說明的一切法,也都攝藏于阿賴耶識。而第八識雖然統攝了宇宙諸法的種子,但是這宇宙諸法的種子還是各個不同,而各類種子雖由阿賴耶識所攝持,但並非阿賴耶識能生諸法的種子。由此可知,阿賴耶識在諸法生滅的熏變過程中,雖具有吸引性的攝持力,而不主宰諸法的生滅命運,諸法的生滅熏變,仍爲諸法的衆緣關系。因此宇宙萬法的生滅,人類衆生的差別,皆不離其衆緣及因果的關系,而因果的本相,又即爲阿賴耶識。所以就諸法的種子義,現行義,可以推知宇宙人生的現象,皆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而生起。因此說,種子的理論,在唯識哲學的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爲此研究唯識學就不能不對這種子的理論作一深刻的探討。
--------------------------------------------------------------------------------
[1]《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8a。
[2]《瑜伽師地論》卷35,《大正藏》卷30,478c。
[3]《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8a.
[4]《成唯識論》卷2,引此句經文,《大正藏》卷31,8a。
[5]《攝大乘論》卷上,引此句經文,《大正藏》卷31,8a。
[6]《成唯識論》卷2,引此句經文,《大正藏》卷31,8a。
[7]《成唯識論》卷2,引此句經文,《大正藏》卷31,8a。
[8]《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8b。
[9]《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8b。
[10]《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8a。
[11]《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9b。
[12]《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9b。
[13]《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9b。
[14]《成唯識論述記》卷3,《大正藏》卷43,311b。
[15]《成唯識論述記》卷3,《大正藏》卷43,311b。
[16]《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9b。
[17]《成唯識論述記》卷3,《大正藏》卷43,311b。
[18]《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9b。
[19]《成唯識論演秘》卷2,《大正藏》卷43,857b。
[20]《成唯識論》卷2,引此句經文,《大正藏》卷31,8a。
[21]《攝大乘論》卷2,《大正藏》卷31,p135。
[22]《瑜伽師地論》卷52,《大正藏》卷30,588c。
[23]《成唯識論述記》卷3,《大正藏》卷43,312c。
[24]《成唯識論述記》卷1,《大正藏》卷43,242b。
[25]《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10a。
[26]《攝大乘論》卷上,《大正藏》卷31,134b。
[27]《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9c。
[28]《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9c。
[29]《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9c。
[30]《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9c。
[31]《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9c。
[32]《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9c。
[33]《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9c。
[34]《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卷31,9c。
《唯識學種子理論探析(理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