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偏廢任一即乖違大乘佛法之宗旨……二者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16]。
如《大品經·問相品》中說:
諸天子,空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所有法無相,無所依止虛空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諸天子,如是等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17]
究竟空性是一切法的本來面貌,也就是諸法的實際相狀。《大品》一經所談的都是“般若”法,所以佛陀說“般若波羅蜜”是無相、無作乃至無所有法。《大品經·實際品》中載:
不著故心不散,能生智慧;以是智慧,斷一切結使煩惱,入無余涅槃。是世俗法,非第一實義。何以故?空中無有滅,亦無使滅者;諸法畢竟空,即是涅槃。[18]
引文意思說涅槃是諸法的畢竟空。涅槃是佛陀教法的最高至境,是佛弟子們的最終之所歸依處,它也是空性,那還有什麼不是空性所攝呢!《大品經·深奧品》中載:
須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諸法實相不可說,而佛以方便力故說。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一切法亦不可說”。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一切法不可說。一切法不可說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說”。[19]
引文是佛陀對須菩提感悟的印證。須菩提言一切法本不可說,是佛以方便施設而假名言說。佛陀表示確實一切法不可言說,而這不可言說的法就是究竟空性。
般若是甚深的空性,空性是一切法的本來相貌,空性不可言說;那麼也就是說,般若本不可言說。不可說的般若妙理就是《大品》的思想之一。雖然般若的實相是不可言說的,但爲了衆生能夠悟入實相,得到般若妙理,佛陀還是方便施以言說。《大品·問相品》中說:
般若波羅蜜爲大事故起,爲不可思議事故起,爲不可稱事故起,爲無量事故起,爲無等等事故起。須菩提,雲何是般若波羅蜜爲大事故起?須菩提,諸佛大事者,所謂救一切衆生,不舍一切衆生。[20]
引文中說世尊宣講般若波羅蜜是爲了一種大事而以起,是爲了不可思議的事情而生起。這不可思議的大事就是無分別、不舍棄的救度一切衆生。佛陀爲什麼要這樣呢?
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時作是念:是世間心皆顛倒,我若不行方便力,不能度脫衆生生死。我當爲衆生故,行檀那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菩薩爲衆生故,舍內外物。[21]
引文中說菩薩摩诃薩爲了衆生而行般若波羅蜜,因爲若不遵行方便道力,就不能夠度脫生死,得到智慧。這方便道力,實際就是悲濟群生的廣大菩提心行。
諸法實相的般若法是離言絕相、不可言說的,而方便道行又是不離世間的。那麼,這兩者是矛盾的嗎?
“世尊,世谛、第一義谛有異耶?”“須菩提,世谛、第一義谛無異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義谛如。[22]
引文認爲,它們是沒有差異的,從諸法“如”的角度來說。也正是由于這樣,佛陀告訴弟子們,菩薩摩诃薩應以方便力建立衆生于實際:
佛告須菩提:菩薩爲實際故,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實際衆生際異者,菩薩不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實際衆生際不異,以是故,菩薩摩诃薩爲利益衆生,故行般若波羅蜜。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不壞實際法,立衆生于實際中。[23]
引文中意思是說:正是因爲實際與衆生際沒有差異,所以菩薩在上求佛道的同時,也要下化衆生,兩者不能偏廢任何一者,這就是不壞實際而建立方便。
由這裏來看,在《大品經》中,諸法實相的究竟空性與度化衆生的方便是相互並行而不矛盾的。上求佛道,就要下化衆生,度化衆生是追求佛道的菩提資糧;而下化衆生又必須要上求佛道,因爲沒有智慧就不能通達諸法,也不能有方便的力量。智慧與悲願是《大品經》的主要宗旨所在,那麼《大品經》的神通思想也與此相關。
叁、《大品般若經》的神通思想
從《大品經》宗旨的角度出發來說,《大品》的神通思想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菩薩在修學佛道的過程當中,須要具備神通;二是神通性空,不可執爲實有。
顧名思義,所謂神通就是指一些神奇的行爲或作爲。既然是作爲,就必然有它一定的作用和價值,神通在菩薩的解脫道上有些什麼樣的作用和價值呢?經中說:
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神通波羅蜜中,爲衆生作利益。須菩提,菩薩若遠離神通,不能隨衆生意善說法。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起神通。須菩提,譬如鳥無翅不能高翔,菩薩無神通不能隨意教化衆生。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應起諸神通。起諸神通已,若欲饒益衆生,隨意能益。[24]
菩薩摩诃薩在修學般若波羅蜜的佛法大道中,住于神通中能作饒益有情的事業,給衆生帶來大利益。如果沒有或不運用神通,可能不太容易善巧爲衆生講說妙法,就像鳥兒沒有翅膀飛不高一樣。所以,菩薩摩诃薩應該在行般若大道之中生起各種神通,這樣方能隨意的利益衆生。
既然如此,如果行菩薩道的人遠離了神通波羅蜜,那麼他就不能饒益衆生,不能利益衆生,自然也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若菩薩遠離神通波羅蜜,不能得饒益衆生,亦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菩薩摩诃薩神通波羅蜜,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利益道。何以故?用是天眼自見諸善法,亦教他人令得諸善法。[25]
之所以遠離神通不能得正覺,因爲神通波羅蜜是佛法修學過程中的“利益道”,就像擁有天眼神通之後,不但自己能識別善法,也能教導衆生識別善法。所以,“利益道”含有利益自他的涵義。能利益自他,就是修行的增上緣。
自利利他,是菩薩道上的最主要兩條修學法門,沿著這兩條線朝前走,終有一日可以得成佛道,圓滿福慧;成了佛就能淨佛國土,淨佛國土也就成就了衆生的解脫之道:
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遊戲神通,能淨佛國土,成就衆生。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不淨佛國土,不成就衆生,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因緣不具足故,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26]
若能夠遊戲神通,就能夠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否則就會失去修學的增上因緣。從這裏來看,神通對于修學佛道的人生來講,並不是什麼壞事,也沒有必要回避、反感,相反應該積極的加以利用。但是,怎麼應用呢?經中說:
用是神通波羅蜜,神通所應作者,能作是菩薩,用天眼過于人眼,見十方國土,見已飛到十方饒益衆生,或以布施、或以持戒、或以忍辱、或以精進、或以禅定、或以智慧饒益衆生,或以叁十七助道法、或以諸禅解脫叁昧、或以聲聞法、或以辟支佛法、或以菩薩法、或以佛法饒益衆生。
爲悭者如是說法:諸衆生當行布施,貧窮是苦惱法。貧窮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當勤布施,自身得樂,亦能令他得樂,莫以貧窮故,共相食啖,不得離叁惡道。
爲破戒者說法:諸衆生破戒法大苦惱,破戒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破戒法受苦果報,若在地獄、若在餓鬼、若在畜生。汝等墮叁惡道中,自不能救,何能救人。以是故?汝等不應墮破戒,心死時有悔。
若有共相嗔诤者,如是說法:諸衆生莫共相嗔,嗔亂人心,不順善法。汝等今共相嗔亂心,或墮地獄、若餓鬼、畜生中。以是故,汝等不應生一念嗔恚心,何況多。
爲懈怠衆生說法令得精進,散亂衆生令得禅定,愚癡衆生令得智慧亦如是,行淫欲者令觀不淨,嗔恚令觀慈心,愚癡衆生令觀十二因緣,行非道衆生令入正道――所謂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爲是衆生如是說法。……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神通波羅蜜中,爲衆生作利益。[27]
引文所舉是關于六度的具體操作事項,就是說在神通波羅蜜中如何修學六度,從而自利利他。文中說修學佛道的菩薩,應該以天眼的神通力觀察,看到衆生不同特征和根性,然後根據不同的根機施以不同的法門:爲悭貪吝啬的人說布施的法門,爲沒有因果意識的人講持戒的法門,爲嗔怨惱恨的人講忍辱的法門,爲懈怠放逸的人講精進的法門……。其實,以神通爲前提自利利他的修學法門,遠不止這些。這裏僅僅是略舉一例而已,由此我們應該明白,神通是修學佛道中的助緣,不能輕視。
神通是菩薩在佛道修學中的增上因緣,可是再重要它也只是一種方便的方法而已,不是佛法的根本,關于它的實質要明白: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大方便力,得聖無漏智慧,而隨所應度衆生身而作種種形以度衆生。世尊,菩薩摩诃薩住何等白淨法,能作如是方便而不受染汙?
佛言:菩薩用般若波羅蜜作如是方便力,于十方如恒河沙等國土中,饒益衆生,亦不貪著是身。[28]
菩薩在度化衆生的時候,會有一些化身,這些化身就是神通的示現。示現化身的神通來源于哪裏呢?佛陀告訴弟子,來源于般若波羅蜜的方便力。般若的性質是性空,那麼也就是說,化身的神通在本質上來講也是空不可得的: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一切法空中,能起神通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是十方如恒河沙等國土皆空,是國土中諸佛性亦空,但假名字故諸佛現身所,假名字亦空,若十方國土及諸佛性不空者,空爲有偏。以空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以是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是故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羅蜜。[29]
須菩提問菩薩的神通從哪裏來,世尊告訴他從觀察空性法中來。如果能觀察一切都是假名所致,一切法性、相都空不可得,那麼就可以從這裏生起方便的神通波羅蜜。
神通的實相原本是空不可得的,那麼雖然在修學的過程中可以方便的予以應用,但切不能執爲實…
《略述《大品般若經》的神通思想(向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