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實修的戒律(一)
今天開始講解關于實修方面應遵守的戒律。
戒律對于實修非常重要。沒有戒律上師與弟子之間會産生矛盾,有了戒律,矛盾不容易出現。有了戒律,上師給弟子講法弟子很願意聽,上師也願意講。什麼是戒律呢?戒律是指在佛菩薩面前答應從今天起下定決心修行過程中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情,並且答應了以後不再反悔,這是戒律的意義。
有守持戒律的決心才有成佛的機會,沒有這樣的決心學佛不太容易成就,會視學佛無所謂。這種決心對實修方面非常好,進步會非常快。就好象人戒煙,如果沒有下決心戒煙,明知道煙不好還是會經常抽。當你決心戒煙時,如果再抽會想到:我已經在佛菩薩前承諾不抽煙了,再抽煙會下地獄,想到地獄的可怕也不會再抽煙。戒律就像這樣,對我們的學佛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學佛守持戒律,修行才會有進步。因爲有了戒律才會有怕的感覺,想成佛一定要依靠守持戒律。這是特別重要的事情。由于覺得戒律是很怕的事情而不想守持,那不是真正的學佛。因爲沒有戒律的學佛不太可能成功。
先受持戒律,受持了戒律再嚴格遵守,這樣對學佛特別有幫助。戒律本來就是很好的事情,能守持戒律就是太好的事情了。對于實修方面有十八條戒律,如果其中哪一條你可以守持,應該選擇守持,只懂得有哪些戒律卻不去守持沒有意義。
第一條:放下傲慢心
從今天開始對所有的衆生發菩提心。這條剛開始不能完全做到,但可以盡量朝這個方向去做。有了這條戒律,你會不斷思考,不斷提醒自己放下傲慢心,用清靜心看待一切。傲慢心放下了,菩提心就會生起。
第二條:要愛護自己的身體
有的人感覺經過不斷修行自己的傲慢心已經沒有了,想去很艱苦的地方修行。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又臭又髒也不洗澡,感覺自己修行很高;不在意外表,甚至生病了也不吃藥,任由身體被病症折磨。這樣的行爲屬于實修方面的破戒。
獅子跳的山澗,狐狸不能跟著去跳;沒有阿羅漢、大菩薩的修爲,凡夫不要盲目效仿。
第叁條:不能有帶分別心的“菩提心”
自己開心的時候特別有“菩提心”,不開心的時候就沒有“菩提心”,好象太陽普照的時候感覺心情很好,愛心很大,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凡夫一樣的煩惱就馬上生起,連一點菩提心的味道都沒有;或者別人罵你了,心裏就生嗔恨心,菩提心早就忘了,更別說發菩提心了。
菩提心不是開心的時候發,不開心的時候不發,任何時候都應該修習菩提心,不忘菩提心。菩提心不能像春天的天氣那麼變化無常,帶分別心的“菩提心”屬于破戒。
第四條:平等對待衆生
有的人學佛以後對家裏人和原來的朋友不好,感覺學佛以後應該不再執著親人與朋友,于是開始對家人冷淡,對原來的好朋友疏遠,而對那些陌生人或新結交的朋友大發“菩提心”,以爲這樣做就是佛說的不執著;或者覺得家裏人反對自己學佛就對家人産生反感,而那個人很可憐雖然我不認識但應該全力以赴地幫助他;還有的人對剛剛認識的新道友熱情高漲,對以前的金剛師兄卻不理不睬。這樣的行爲都屬于破戒。
與很多居士在一起,不可以你單獨說了算,應該大家一起商量決定,人群中盡量少說話,說話不要傷別人的心。現在的居士聚在一起都不注意,每天誇這個人批評那個人,這樣是不對的。正確的方法是對所有人平等對待。
第五條:要隨順別人
穿衣、走路、說話等行爲要隨順別人。比如,與別人交流時要隨順衆生,發心是希望他人快樂;如果發心是爲了利益自己,那就是破戒。
隨順別人不是爲了得到別人的誇獎,而是通過這個實修産生清靜心,真正發起願菩提心、行菩提心,這才是意義之所在。
第六條:不說別人的過失
與任何人在一起,無論是什麼關系,都不要說別人的壞話,包括說他的身體差,行爲不好。這種言行屬于破戒。
當看見別人做很多事情行爲不好剛想說時,要馬上想到我已經受了菩薩戒不能這樣做,盡量做到不說別人的過失。如果確實看到身邊有的人學佛不精進,戒律不清靜,智慧不高,嗔恨心特別強,很想幫助他時,那就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一上來就說你這樣做不對之類的話,也不要在衆人中直接向他指出,可以找一個善巧的方法來提醒他,比如兩個人單獨交流時婉轉地建議他是否可以改變一下對這個事情的處理方法等等。
第七條:不要背後說別人的壞話
與別人評論“誰誰誰修行差,誰誰誰沒有智慧”等等,更過分的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樣的言行屬于破戒。
《入菩薩行論》裏說過我們需要依靠衆生成就,有兩個方法可以幫助大家做到少看別人的過失:一個方法是用慈悲溫柔的眼神看衆生,可以增加我們的悲心、對衆生的愛心;另一個方法就是用隨順的方式對待身邊的衆生,並可以因此度化衆生。
第八條:不要意念別人的壞
不但嘴上不能說別人的壞話,心裏也不能想別人的過失,修心最重要。因爲壞話都是先從心裏想出來的,如果心裏不想,嘴上就不會說;但有時候嘴上沒說,心裏卻可能在想:這個人人品不好,這個人不清靜等等這樣的念頭,這樣子要不得。意念別人的壞屬于破戒。
比如有時候你們心裏會想這個和尚那個法師這樣做是破戒的,雖然嘴上不說心裏這樣想了就是破戒。這條剛開始很難做到,管自己的心非常難,但通過不斷的修心一定會有進步。
第九條:不要看別人的過失
不要觀察別人的事情,看別人的過失屬于破戒。
人生這麼短暫,有時間想別人的過失還不如抓緊時間修自己的清靜心。你們年輕人天天在一起特別愛談論別人,評頭論足的。特別是一聊起別人的過失就特別起勁,總是愛對別人說:“我和你說一件事情,你千萬不要和別人說啊,什麼什麼的”,其實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到最後還不是你傳我我傳你的。這樣非常不好,屬于破戒。
現在要改過來,當正在想別人特別壞自己嗔恨心特別強的時候,要提起正念,心想這不是別人的問題,是“我”自己心裏不清靜的原因,是“我”的想法有問題,“我”的修行太差,五毒煩惱太重了才看別人這麼多的缺點,本來別人很好的,是著了魔的原因讓“我”這樣看待別人。
第十條:要遣除五毒
心的煩惱來自于五毒,時時要觀察自己身上五毒哪方面比較重,“我”的煩惱來自五毒中的哪個?比如貪心有沒有給我帶來什麼煩惱,嗔恨心有沒有給我帶來什麼煩惱,愚癡有沒有給“我”帶來什麼煩惱;觀察五毒哪個對“我”的傷害最嚴重?比如“我”的傲慢心最重,或者嫉妒心最重……認識到自己的壞習氣,再想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對治,就像醫生看病一樣,一步步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
如果觀察到我是嗔恨心最重,先是好好發心,願我所有的聞思,每聽一堂課的功德和所有的實修,目的都是爲了對治嗔恨心,然後認真行持人身難得等修法。這樣的方法能很快對治嗔恨心。因此已經認識了五毒的過患,實修過程就必須下決心對治;如果明明知道五毒存在卻仍然隨順五毒,這樣就屬于破戒。
你們給供養做任何一個功德都是有目的性,這個錢是用于放生的,那個錢是捐給孤兒看病的,都分別有不同的目的,對治五毒也需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一一對治。
既然已經在佛菩薩面前承諾要對治五毒,那就需要堅守這個戒律。對治五毒不是爲了得到別人的誇獎,如果想我做這些是爲了以後別人也來幫我,這樣的想法在世間法裏不會有問題,在出世間法方面就屬于破戒。
第十一條:做善事不要求回報
做好事、對別人說很友善的話是爲了別人誇你,這樣就是把很好的事情變成壞的事情,屬于破戒。
求回報心有兩種:
第一種做善事純屬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誇獎;
第二種做善事確實希望別人快樂,但還會有希求當別人看到你帶給別人快樂來贊歎你。
出世間法上看,以上任何一種求回報心都是不純淨的發心。比如:今天發心此生會盡力幫助衆生,目的卻是希望有一天當你死亡時可以因爲幫助衆生而成就,這樣的發心就不純淨,是不好的發心,以後做任何善事一發現有求回報的心態就要馬上斷除。
第十二條:時刻斷除不正確的發心
沒有真正的悲心卻自我感覺有悲心、菩提心,自認爲修行很好能解脫了,這樣的心態非常不好屬于破戒。
只要一觀察到發心不好不正確,就要馬上斷除,就好像種小麥,撒下種子後每天要觀察苗芽長得怎麼樣,如果長得不好就要趕緊想辦法,或馬上拔除重新播種。
關于實修的戒律(二)
今天繼續開示關于守持戒律,開示前把手機盡量關掉,身邊的任何東西都不要動,先練習觀呼吸,把心靜下來,心不要散亂,不要有太多的煩惱,眼睛看著鼻子前面的方向,把心融入到呼吸中,感覺自己的呼吸一上一下,不用特別著重呼吸的力度,還象平時一樣,這樣做21遍……
好可以了,現在開始開示。先提一個希望,以後聽開示都帶本子做記錄。你們不是錄音筆,聽完就全部能記住,一般人聽完課出門就會忘記,無始以來的習性使你們對于真正好的東西非常容易忘記,壞的東西卻學得很快,以後聽高僧大德講課都要記下來,如果當時不能做筆錄就錄音,回去再反…
《十八條——關于實修的戒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