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高,度衆生的能力就愈強,當然證悟佛果時的殊勝,就更不可思議了。即使未證佛果,能證初地菩薩的話,救度衆生就已經非常方便了。
因此,我們要報恩,首先要學佛,然後成佛;在沒成佛之前就將自己所造一切善根回向衆生。能以菩提心、大悲心回向衆生,不但是自己造善根,同時也一定能利益衆生,因爲有大悲心的人回向,衆生必定能得到這個善根而離開痛苦。假使我們回向時,一點點悲心都沒有的話,衆生能不能得到利益就很難說了。慈悲心是度衆生的一個方便,同時也是清淨自己業障最殊勝的方法。只要有悲心,一定能度衆生。一切法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慈悲心。由以上的思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報恩最殊勝的方法就是成佛。
依靠這七種修法,一一觀察,修成以後,會得到什麼體會呢?會得到一個誠心誠意度衆生的心念。
經過以上的觀察、思維,深深體會到母親的恩情之後,進一步就開始作觀想。首先,在自己的面前觀想現世母親,形相就是現世母親,不必像密宗其他修法那樣觀想本尊。觀想清楚之後,開始回想,現世母親對自己的恩德正如前面所觀察的那樣深厚。接著再想:從無始以來,她已經做過我無數次的母親,每一次賜給我的恩德,都是同樣地不可思議。這樣觀想之後,一股異乎尋常的慈悲心,自然會油然生起,本來每個人對自己母親就有很大的慈悲心,再經過這樣觀想以後,更容易對現世母親生起特殊的慈悲心。
當特殊的慈悲心修起來的時候,就不用繼續觀想自己的現世母親,這時在自己的面前開始觀想一個普通人,既非親屬,亦非冤仇,而是和自己沒有任何關系的普通人,由于前面我們已經抉擇過:一切衆生都曾經不只一次做過自己的母親,所以面前這個普通人,當然也曾做過自己的母親,那時候他對自己的恩德,和現世母親是完全一模一樣的。這樣再叁觀察,直到對這個普通人,也能生起極大的慈悲心爲止。
接著又將一個經常陷害自己的仇人,觀想在自己面前,然後觀察:現世他雖然是仇人,曾經害過我,但這是我自己的業障,一定是前世我害過他,否則,無因無緣這世他不會害我,任何現象都是有因有緣,沒有因緣就絕對不會發生,因此,這世他這樣害我,當然是我自己的業障;再說,從無始以來流轉輪回當中,這仇人也曾做過我的母親無數次,那些時候,他也像現世母親一樣,對我也有同樣深厚的恩德。就這樣觀察,最後對仇人一定也能生起很大的慈心和悲心。
無論對自己母親、普通人或仇人,都能修起慈悲心之後,再將天下所有一切衆生都觀想在自己面前,也對他們修起同樣的慈悲心。一旦我們對天下所有衆生都能生起相同慈悲心,普天之下就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我所恨的了。最後,天下所有衆生,都像真正成爲自己母親一樣,能這樣修起來之後,無論見到任何人,自己心裏都只有高興,不會起嗔心。一個人一旦能抵達這種境界時,無論他到什麼地方去,衆生都一定能受益,見到他的衆生、聽到他聲音的衆生以及與他結緣的衆生,都會蒙受利益,對他們都會成爲有意義的事。于是,我們可以說,他就是菩薩了。
如果我們沒有修起這份悲心,內心並沒有什麼感應、感受,只是到一位上師面前去受一個菩薩戒的儀軌,自己就以爲得到了菩薩戒、具足菩提心,這根本是個妄想。只靠外表一個儀軌,怎麼可能真正生起菩提心呢?又怎能得到菩薩戒呢?我們必須依靠這七種修法,一一修習,直到內心修起了這份悲心,再到一位持戒清淨的上師面前,接受菩薩戒的儀軌,這樣,才能真正具足菩提心、得到菩薩戒。
以上是慈無量心的修法。
悲無量心之修法
其修法也有觀想和思維二者:(1)于自己的前面觀想一個正在受非常難忍之痛苦的衆生,譬如:地獄裏的衆生、餓鬼道的衆生、人間屠宰場的衆生等等,再把這個衆生觀想爲自己或自己的母親。(2)複次思維:我或我的母親毫無罪過,未犯過任何罪,但被別人抓到此處來,現在馬上就被殺死,在這一生的最後一刹那中將要受一生最大的痛苦,要舍棄生命和肉體,那麼,現在我應怎麼辦才好?要逃也逃不出去,要搏鬥沒有能力,要求救于人,又向誰求?誰願意救?……如現實生活中有人吃活猴的腦漿,把活生生猴子的腦漿一勺一勺地挖起來吃,又如把活生生的動物扔入沸騰的開水和油汁裏燙殺而食等等。如果這些衆生是我或我的母親的話怎麼樣?如是反複思維,此時會生起恐怖及大悲心。這時應思:我剛才雖然是觀想而已,但是實際上正在受這樣痛苦的衆生是無數的。那麼,這些衆生也就是自己前世的父母,前世和現世的父母對我有同樣的恩情,前世的父母爲養育我造業,現在正感受著此業的苦果,如是思維會生起願這些衆生離開一切痛苦的念頭,這叫作悲心。此時見到衆生受苦時心裏很難忍,爲其悲傷而流淚。如果爲衆生能夠舍棄自己的一切,即使對自己的生命有利也決不害衆生,並且日夜都生起一切衆生離苦的心願,這就是真正的悲心。
悲心即是正法的根本,大乘的基礎,證菩提的唯一之因。刹那的悲心也能夠清淨無數的罪過,是故非常重要。
喜無量心之修法
把自己的母親觀想于前面,母親的世間和出世間方面所有的圓滿處做爲所緣境。譬如母親長壽、無病、發財、工作順利等世間圓滿,和具大智慧、大悲心及其他修道功德等出世圓滿之處。由此自己生起歡喜之心。然後再思維,祝願我母親恒時不離這些圓滿,祝願我母親還有更好更殊勝的圓滿,並且生生世世都不離其圓滿,這就是喜無量心。
無論是修悲心還是喜心,都要先從自己母親修起,依次對自己的其他親屬修,再對普通人,再對自己的仇人,再對一切衆生修習,悲無量心及喜無量心也同于慈無量心,依知母、念恩、報恩的次第來修。先對自己的母親最後對一切衆生,如是一步一步修出來的慈悲喜舍是很可靠的。否則,初期就對一切衆生修四無量心的話,表面上是象有慈悲心的樣子,但實際上沒有慈悲心。所以,慈悲的所緣境從一個到無數,從親到怨漸漸擴大,容易生起並堅固不退。
複次修四無量心的禅定
其修法是:當修習四無量心反複觀想思維,心裏感到勞累而不想修的時候,心專注于空性之中休息。開始起雜念的時候再重新修舍等無量心。修無量心的同時要知曉修行者自己、所修的無量心、修行的對方衆生等叁輪乃如幻如夢無實有,否則,無量心成梵天之福,其亦輪回之因。
無量心廣的要修舍慈悲喜四者,中等的要修慈、悲二者,略的僅僅修悲無量心,如是反複修行。
真實菩提心之本體:最後能對無量的衆生生起猛厲的慈悲心,此時一心欲救度衆生。而度化衆生的殊勝方便就是成佛轉*輪。是故發誓成佛行佛道。這個“慈悲心”及“發誓”就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要具有兩個條件。一、對無邊衆生生起大悲心。二、爲度一切衆生發誓成佛。其二思維稱爲菩提心。《現證莊嚴論》雲:“發心爲利他,欲得正菩提。”
發菩提心頌詞念誦法:
自己面前空中觀想福田與皈依境一樣,于座前發誓:“自從無始以來曾做過無數次自己父母的衆生,以各自的業力招感種種苦樂現象,顯而無實有猶如水中月影之紋,使其迷沒,而漂流在輪回相續的無依無怙的罪苦衆生,今我爲了從輪回苦海中救度他們使其安甯休息于自智大光明的智慧中即獲得究竟解脫,故發誓以四無量心發菩提之心。”如是一心發誓願並誦發心偈:
種種現象水月紋,漂流輪回相續衆,
安于自智光明故,以四無量發菩提。
此偈須誦十萬遍後,再誦一萬遍作爲補充。
起座時,再對福田發起信心,福田化光融入自身,因此其心相續的勝義菩提心轉生于自心中,並令心專注于空性之中。最後發誓願及回向善根。
受菩薩戒之方式:
自心相續中生起這樣的菩提心時,方可受戒。受戒之前學好菩薩戒的學處,看自己能受那一種戒,利根及中根鈍根者的學處是有難易的區別的。選擇好自己所受的戒律後,一般是于具有菩提心及其戒並會傳戒的大乘善知識座前受戒。利根者或沒有善知識者便可把佛菩薩觀想于面前空中,于其前受戒亦可。受戒時必須要具有菩提心,否則,僅僅誦傳戒儀軌是不可能得到菩薩戒的。
另外,需每日早晨自受菩薩戒,觀想福田並于座前發誓:往昔佛陀怎樣發菩提心,我也如是發菩提心,往昔佛陀怎樣行菩薩之學處,我也如是行菩薩的學處,並誦受戒儀軌:“祈請安住十方諸佛出有壞……”等等。
菩提心的學處分二
一、願菩提心之學處,亦分叁:自他平等,自他相換,自輕他重。
(1)自他平等:自己是欲受快樂,不願意受痛苦的,他人也如此。是故需做自他共同離苦得樂之事業。若生起貪自嗔他的邪想,要當下斷除,而視自他平等。
(2)自他相換:親眼見到受苦的衆生時或自前觀想受苦衆生,呼出氣的時候自己的所有受用、善根等圓滿變爲白色氣體融入其衆生之身,其衆生獲得無上安樂。吸氣時其衆生的一切病魔痛苦變爲黑氣吸入自身,自己代受他的痛苦。由此衆生遠離一切痛苦,如是誠心修持,口亦誦:
若樂施諸衆,願使樂滿天,
若苦代諸苦,願幹痛苦海。
自己遇到病痛等痛苦時,應思維:非常可憐,此世上有無數的衆生正在受如此或比此更苦的痛苦,願我能代受他們的一切痛苦,願他們離苦得樂。遇到快樂的時候,應思維:願以我此快樂能夠使無邊衆生幸福,能使無邊衆生離苦。自他相換乃入大乘者的究竟所修,此心若生一刹那也能清淨多劫之罪,能使圓滿廣大福慧資糧,能使惡趣邪道得解脫,是故非常重要。
(3)自輕他重:應思維:如果衆生能得解脫的話,甯可我一人代一切衆生受苦並常流轉于輪回之中。如是一心發願後專注于無緣之中,應知曉自他皆如夢如幻般地顯而無實有。
二、行菩提…
《慧燈之光之二 大圓滿龍欽心髓 內加行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