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49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道心,是故我們應以智慧的寶劍來斬斷眷戀的情絲。叁是我們在爲行持正法而布施衣食等財物時,他人往往會四處傳誦自己的功德,我們有可能會因此而沾沾自喜,若不提持正念,我慢之怨敵就容易出現。四是當我們欲實際修行甚深教言之時,疑慮之怨敵魔也容易出現而百般阻礙,因此自己往往會變得叁心二意而難以真實用功。諸如懷疑自己修法能否成就,或法有什麼問題等等,總是困于疑慮之網而難以擺脫。五是當我們因修行而顯現某種覺受或增上暖相時,往往不能以空性正見或如夢如幻的境界來攝持,總是喜歡執著某種境界的緣相,甚至自以爲修行很好而歡喜,如是執著有緣境相的怨敵就容易出現。六是當我們能開啓信心、出離心、大悲心等種種功德之門時,貢高我慢之怨敵也容易出現,因而會認爲誰也比不上自己。作爲修行人,在漫長的修行旅途中,恒時提防容易出現的分別執著等怨敵是極爲關要的。

  諸修行者修持慈心時,披上安忍铠甲六教言:

  終生修法圓滿是勇士;叁門趨入善法是信士;

  無有谄诳虛僞是善士;了知斷絕邪道是智士;

  以法度過人生是明士;大慈大悲利他是菩薩。

  當學一切聖者之威儀。

  無垢光尊者諄諄告誡諸修行人,在修持慈悲心等法要時,一定要披上安忍的铠甲,如是有六種教言:一是我們若能在寂靜的地方終生修法乃至究竟圓滿,則可稱爲真正的大勇士。如果修行人有始無終或半途而廢,此人即爲大懦夫。叁是我們的身口意叁門若能真實趨入善法,自心與佛法相應,則可稱爲佛教真正的大信士,佛子稱號當之無愧。叁是爲人坦誠、無有谄诳虛僞等狡詐行爲而仁慈厚道之人才是世間的大善士。四是若人秉性正直、明辨是非真僞、了知並斷除邪道之行,則可稱爲真正的大智士。五是完全以佛法來度過自己的人生旅程者乃爲真正的明智之士。如果不以正知正念來防護自之根門,以善惡摻半之行度過人生,甚或完全以非法行爲來度過人生者,確實是枉來人間走一遭,難得的珍寶人生在他們身上便成了禍害的根源,如是甚爲可惜。六是能以大慈大悲之心廣利他衆者,才能稱爲真正的大菩薩。是故作爲修行人,我們應當修學一切聖者之殊勝行爲、秉持如法之威儀。

  脫離痛苦網罟之六法:已獲難得人身且遇法;

  幸逢具相上師生敬信;斷除輪回瑣事無愦鬧;

  受持甚深教授無道障;行持善法度日無懈怠;

  大樂任運自成離執著。具此六者不會生苦惱。

  能令我們脫離輪回痛苦網罟之六法:一是我們既已獲得了暇滿難得的人身,且幸遇了殊勝佛法,此即解脫輪回網罟的一大有利條件,故應依教實修。二是我們憑借往昔的善緣力而幸逢具有法相的上師,並對上師生起了極大恭敬與堅定的信心,這也是解脫輪回網罟的一大因緣,故應珍惜。叁是我們勵力斷除了輪回的一切瑣事,無有世間的愦鬧散亂身心,可一心安住寂靜處,當知這也是解脫輪回網罟的一大因緣。四是我們受持著大小乘的甚深教授,步入了修行的光明坦途,且無有任何道障違緣,當知這也是解脫輪回網罟的一大因緣。五是我們唯以行持一切善法、修積功德而度日,如是精進用功,無有懈怠即爲解脫輪回網罟的一大因緣。六是若我們的修行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大樂智慧則能任運自成,且遠離一切二取執著,當知這也是解脫輪回網罟的一大因緣。凡是具足此六條件的修行人必定不會産生苦惱的心境。

  開示表明教授之六法:誰厭靜處獨自呆不住,

  知其未曾實修住心法;誰與多人不能共相處,

  知其無巧方便性情劣;誰依上師然未斷非法,

  知其未得師德與加持;誰不調柔驕傲我慢高,

  知其未悟實相無體驗;誰若輕視教言極懶惰,

  知其未入解脫轉輪回;誰重自利無有大悲心,

  知其無大乘道與發心。依此外相推知內在德。

  故望勿入非法之歧途。

  開示依外表能明識教授之六種法要:一是誰人若于寂靜處生起厭煩心,並且獨自一人根本呆不住,總是想方設法地東逛西遊到處竄門,以此外相便能推知彼未曾實修安住心性之法門,故心如逸馬喜歡遊蕩。二是誰人若與多人不能和睦地共同相處,整日與人爭執不休,以此外相,則能了知其無有隨順他人的善巧方便與智慧,而且性情也很卑劣。叁是誰人雖已依止上師,然若未斷除身口意叁門的非法行爲,以此外相就可推知其尚未獲得上師之功德印持和意傳加持。四是誰人若不調柔自心相續,反而顯得更加驕傲,生大我慢,以此外相便可推知其尚未證悟諸法實相之本體,甚或無有任何修行體驗或覺受。五是誰人若輕視上師所明示的修行教言,且自己也非常懶惰,以此外相便可推知其未具足真實的出離心,也未趨入真實能解脫之正道,將來必定會老路重走——繼續在生死苦海中輪轉。六是誰人若過于重視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念衆生諸苦,無有絲毫大悲心,以此外相便可推知其未入大乘佛子之正道,也不具大乘菩薩之發心。依靠此等外相便可推知我們內在有無功德,是故衷心地期望諸修行人切勿誤入上述之非法歧途。

  宣說成爲枉然之六法:不畏惡趣積累罪惡業,

  難得暇滿人身成枉然;入佛門後貪嗔執偏袒,

  真實義之信心成枉然;若以聞思詞句生我慢,

  證悟實相智慧成枉然;放棄甚深密宗實修法,

  無要精進苦行成枉然;舍棄無二雙運勝智慧,

  修習執邊現空成枉然;放棄住山靜處修正法,

  遊于城鄉悉地成枉然。是故不成枉然極關鍵。

  宣說成爲枉然(浪費、虛喪、毀壞、失去)之六法:一是有些世間人被邪知邪見熏習而變得麻木不仁,他們根本不畏懼惡趣的痛苦,內在無毫許善心,外在更不會造少許善業,總是胡作非爲,積累很多罪惡之業,這種可憐又可惡的衆生雖然得到了比如意寶還珍貴的暇滿人身,但也成枉然,他們不僅無義空耗,且利用此身造就了迅速下墮叁塗的惡業,如是豈不哀哉?二是已經趨入佛門的修行人理應依教調伏自之根門,熄滅一切煩惱惡心。若不依教如理行持,反而滋生貪嗔癡等煩惱,並且妄執偏袒等邪見也日趨嚴重,甚至充滿自心相續,那麼此人對上師以及佛法真實義之信心皆成枉然,他們已毫無意義地浪費了此珍貴的信心。叁是若不懂聽經聞法是調伏無明分別心的方便,僅以聞思一些經論的詞句作資本而增長我慢之心,認爲自己廣學多聞很了不起,鹦鹉學舌般演講時也是口沫橫飛,乍一看似乎講得頭頭是道、條條有理,但因滋生我慢等邪見的緣故,那麼此人即便是擁有證悟諸法本來實相的智慧亦成枉然。四是如果放棄了甚深密宗的實修法,僅依無任何上師明示的修法,盲目地精進行持一些勞苦無望的“要訣”,這樣縱然經曆再大的苦行仍無意義,枉然苦行而已。五是我們應當以殊勝的信心和精進心相合上師的竅訣教言而行持,如是一定會證悟明空無二的智慧。如果舍棄無二雙運的殊勝智慧,反倒耽著邊執的現分或空分等修習,那麼這種修持也成枉然,只能是無義地浪費珍寶人身。六是作爲修行人,我們應當依止寂靜處,如果放棄住于深山、岩洞等寂靜處修習正法之機會,反而遊逛于城市、鄉村等愦鬧處,則求得悉地亦成枉然,而且此行還會成爲毀壞悉地之因。是故作爲修行人,令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爲不成枉然是極其關鍵的。

  追循前輩足迹之六法:若想根除罪障與習氣,

  且觀無基離根之心性;若想尋覓所欲如意寶,

  持之以恒勤修甚深道;若想證悟實相義法性,

  且觀尋而不得自性住;若想實修教言入自心,

  則調自續爾後實修持;若想誠心如理修正法,

  則棄今生斬斷耽著藤;若想速得前輩之偉迹,

  觀彼行爲真心修正法。此等乃是竅訣精華要。

  追循前輩高僧大德們的足迹之六法:一是我們若想根除無始以來的一切罪障與習氣,則應直觀無基離根之心性本體,且觀真如本性也是忏悔法門中最爲殊勝的忏罪要訣。二是我們若想尋覓並獲得宛若如意寶一樣的證悟智慧,則應持之以恒地沿循甚深密法之要道而精勤修習。叁是我們若想證悟諸法的究竟實相義——法性本體,則應依教直觀以分別執著尋而不得之諸法本性,並于此法性中本然安住,(心性本體無論怎樣尋覓,能尋與所尋均了不可得,此不可得實際即是最殊勝之獲得。)如是自然安住則能證悟諸法實相之本義。四是我們若想實修佛法,且令上師的教言融入自心,也就是令自心與法相應,則應調整自心相續,待心稍得調柔時仍應相續不斷地依教實修,這樣逐漸就能令心與法完全相應。五是我們若想誠心誠意地如理修持正法,則應勵力舍棄今生,因爲追求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本非修行人應行之事,且是障道的違緣。如是舍棄今生以後,進而再力揮智慧的寶劍斬斷耽著人事萬物的藤蔓。六是我們若想迅速獲得如前輩高僧大德之偉迹般的修證功德,則應觀修彼諸殊勝行爲,即前輩們是如何夜以繼日地修行,我們也應如是真心地修持正法。當知此等乃爲修行竅訣精華之要訣。

  不符共同規律之六法:自之種種惡行已具全,

  望悅他衆非行者作法;自之谄诳虛僞已具全,

  望悅叁寶非行者作法;不于靜處精進而修持,

  埋怨正法非行者作法;口頭慈悲實際爲私欲,

  望成利他非行者作法;心中執我口頭說空性,

  望得解脫非行者作法;心有我見口頭言離邊,

  望證實相非行者作法。是故勿毀佛教總法軌。

  我們應當了知不符合佛教共同規律之六法:一是若人不行持善法,且已具全身口意之種種惡行,然而卻企望取悅他衆以得名聞利養,則絕非爲修行者之作法,因爲只有棄惡從善才能真實地饒益衆生。二是自己不如法行持,且采用谄诳、虛僞等方式邪命養活,爲謀取利養,以狡詐心不擇手段地欺騙衆生,具足上述劣行之人若企望取悅上師叁寶,則絕非修行者的作法,其所欲也是根本不可能成辦的。叁是修行人本應依止寂靜處修行,如是才能獲得真實法…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