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50

  ..續本文上一頁利,若不于寂靜處精進用功修持正法,反而隨心所欲地到處遊逛,令身心放逸散亂,這樣當然不可能獲得修行的驗相。如此不察己過,反倒埋怨正法種種不是之行爲,絕非修行人的作法。四是心裏無有慈悲善心,僅在口頭上高唱慈悲之歌者,實際上都是以滿足自己的私欲爲目的。以此行爲若企望成辦利益他衆的廣大事業,則絕非修行者之作法。五是若人心中我執非常堅固,而于口頭上卻說"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不要執著”之類的大話,這種人一旦遇到逆緣或稍有不順之時就會憤慨萬千、大發雷霆。以口頭上的空性而企望獲得解脫也絕非修行者的作法。六是心中充滿了我見,卻于口頭上妄言一切都是遠離邊執戲論的,以此企望證悟諸法究竟實相,也絕非修行者的作法。是故作爲修行人,我們應當依教奉行,千萬不要以虛僞狡詐的惡行來毀壞佛教總體的法規。

  極其善妙吉祥之六法:佛法住世獲得人身時,

  應該迅速脫離輪回壕;聞思精華實修之此時,

  正法應該融入自相續;出現種種痛苦違緣時,

  應該毅然精進修正法;六聚門中顯現六境時,

  二取顯現應該自解脫;修習見修行義之此時,

  應該無偏修煉覺性力;成辦永久大計之此時,

  應該勤修慈悲之教言。若未以修佛法獲把握,

  死時死主亦會恥笑汝。

  極其善妙又非常吉祥之六法:一是我們今生幸遇佛法住世,並且也獲得了如珍寶一樣的暇滿人身,此時就應該依此人身精勤用功修行,以資迅速脫離遍布烈焰之輪回壕。二是我們今已依止了具有法相的上師,並聞思了大乘佛法的精華義,這足以供我們實修之用,此時就應該將契應自己根器之正法融入自心相續,成爲心裏的無盡受用。叁是在日常生活中,若自己的心理或生理上出現某種痛苦與違緣,此時就應該善觀其性,克服困難而毅然精進修行正法。作爲修行人,以爲衆生拔苦予樂的大悲心和引領衆生走向解脫的豪情壯志而言,即應勇敢地面對一切痛苦,並善于將之轉爲道用,切莫心生怯弱而在痛苦等逆境面前低頭,是故我們應肩負起弘法利生這一神聖的使命而勇往直前。朋友,如果您能勇敢地迎難而上,那麼就連魔王波旬也會對您畏懼叁分,往後絕不敢肆意違害于您。四是若六聚識的根門顯現色聲香味等六境時,就應觀其本性,坦然安住,之後自然會解脫于二取之迷亂顯現。五是當我們分別修習見、修、行次位之法義時,就應毫無偏袒地數數修煉本來覺性之妙力。六是當我們在成辦自他二利這一永久的大計劃(獲證究竟涅槃)時,應該恒時勤修增上穩固慈悲心之教言。倘若我們獲得暇滿人生,卻又未以實修佛法而獲得修證境界和生死把握,則于臨命終時,前來相迎的死主閻羅軍也會恥笑我們。如同經常往詣寶洲取寶之商主,已到寶洲,卻一無所獲、空手而返,這樣不僅人們會譏笑他,而且也會爲他感到惋惜。

  矛盾可笑不成之六法:自己尚未獲得自在前,

  令他自在矛盾又可笑;尚未成辦自利能力時,

  想成他利矛盾又可笑;自尚不具弟子之法相,

  想作上師矛盾又可笑;自如幹燥皮革不調柔,

  想調他心矛盾又可笑;自忙今生無有證悟見,

  教他修法矛盾又可笑;自尚未斷庸俗之行爲,

  令他如法矛盾又可笑。不染如是過患極重要。

  我們應當了知既矛盾又可笑而且也不能成辦之六種法:一是有些人自心相續充滿苦惱,身口意尚未獲得調順與自在,在此之前卻妄言要令他衆獲得自在,並解脫他等衆生的一切苦惱,這是既矛盾又可笑的事情,實際上也是不可能成辦的。二是有些人尚未具足成辦令自己獲得生死解脫等利益的能力,諸如信解因果、觀修人生難得、壽命無常、輪回痛苦等出離心的境界和對上師叁寶的信心等力都很微弱或根本無有,卻妄想成辦令他衆獲得生死解脫等利益,則是既矛盾又可笑的事情。叁是有些人自己尚不具足善賢弟子應具的法相,卻癡心妄想去作他人的金剛上師,這是既矛盾又可笑的事情。四是有些人自己的性格非常頑固,宛如幹燥又堅硬的皮革般毫不調柔,卻還要妄想去調柔他人的心相續,這是既矛盾又可笑的事情。因爲佛陀說過:“自未得度,不能度他;自未寂滅,難令他寂;自未調順,豈能調他。”五是有些人自己整日忙從于牟求今生的衣食、利養等瑣事,心相續中也根本無有證悟法義的見解,卻還在口頭上教令他人要舍棄世間八法,一定要精勤用功修行等,這是既矛盾又可笑的事情。六是有些人自己尚未斷除世間那庸俗不良的行爲,卻教令他人爲人正直、正確取舍善惡,一定要如法行持等,這是既矛盾又可笑的事情。是故作爲修行人,我們首先要內觀心相續,令自己不染濁如是過患是極其重要的。

  慎重勉勵修法之六法:若想舍棄無義世間事,

  生信心時立即放下之,縱作無有完時如水紋;

  若想前往寂靜處修持,生此念時即去勿耽擱,

  爾時未去拖延違緣多;依上師時當依教奉行,

  自我表功無被攝受時;觀心性時當無改自住,

  未住改造無見本面時;尋功德時當持之以恒,

  性急輪番德無圓滿時;至盡地時當獲實相果,

  他處尋覓無有獲得時。

  慎重勉勵自己修行之六法:一是若自己真想舍棄無有意義的世間瑣事,一旦對上師叁寶生起信心,就應立即放下萬緣。比如,當您對上師叁寶生起信心,進而想出家修行時,就應毫不猶豫地去成辦,若不立即放下世間諸事,就算是以最大的精勤去勞作,也永遠無有完結的時候,如同水中的波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總是此起彼伏、沒完沒了的。二是您若想前往寂靜處修持佛法,生起此念之時就應立即行動,切莫耽擱、推遲。倘若因某種顧慮而拖延時間,則會出現摧毀自己意願的諸多違緣。叁是我們在依止上師時應恭敬地依教奉行,毫不違逆上師之意趣。如果心術不正,以上師來裝點自己的門面,對外宣揚“我是某上師的弟子,現正爲上師作什麼大事”等來自我表功,則將失去被上師攝受的機會。四是我們在依教直觀心性時,切莫以分別心去妄加改造,應當在無改本性中自然安住。若未如實安住,反以分別執著加以改造,那麼就無有現見心性本面的時候。五是我們在尋求任何一種功德時,都應持之以恒,夜以繼日地不斷尋求,至到圓滿爲止。如果不能恒時堅持,或性情非常急躁,總是急功近利想一步登天,如一些初入門的行者,往往欲在一刹那間圓滿一切功德,或喜憂輪番而修,開心時即求功德,不開心時就不修積功德,這樣修積功德則永遠也無有圓滿的時候。六是當我們通過修行而詣至滅盡地時,就應當獲證諸法的實相果位,如果未能安住本地,而于他處尋覓佛果,則永遠無有獲得的時候。

  修持實相對治之六法:不居高位住于低微處;

  不作大官居于賢低位;不求名利摧毀我執山;

  不貪私欲勝利當知足;觀心善惡不看人喜怒;

  六識不散外境觀心性。具此六者修法切要點。

  我們在修持諸法實相時需要依靠的對治法有六種:一不應居崇高的地位,應經常安住于低微之處,爲人謙卑和善,默默無聞地謹慎修行。二不能貪著權勢而去作衆人之官員,應經常依止于賢善上師座下,將自己放在最低位置,恭敬地侍奉上師。叁不應希求名聞利養,而應經常依修上師的教言竅訣來摧毀我執這一惡見高峰。四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既不能貪著私欲,也不能執著勝利與失敗,而應精勤依修知足少欲的竅訣。五應經常觀察我們自心的善惡分別之念,善則隨喜,繼續努力,惡則呵斥,力行斷除,切莫看他人的喜怒哀樂而隨境所轉。六應正攝根門,令六識聚不散于外境而直觀心性。我們每一位修行人都應具足此六修法中最爲切實的要點。

  開示了義竅訣之六法:若具誠摯敬信心祈禱,

  定會證悟心性得加持;若知自然無作中放松,

  定會出現自明無二智;若觀二取體相分別念,

  定會無改無染自解脫;若知迷現妄念住本地,

  定現自明無念之智慧;若以方便認識覺性基,

  定現不動離戲任運性;若無懈怠持久恒精進,

  定現地道功德之暖相。

  開示了義竅訣之法有六種:一是我們若具有誠摯無僞的恭敬與信心而祈禱上師叁寶,則一定會獲得殊勝加持,並且可以因此而證悟心的本性。二是我們若能了知諸法是自然而無有勤作的本體,並于此中坦然放松,則一定會因此而出現自明自證的無二智慧。叁是我們若能依教觀修能所二取之體相,則一切分別念定會在無有改造和無有染著的本性中自然解脫,此即如蛇結自然解開一樣理所當然。四是若能知道一切迷亂顯現的妄念是本來安住于本地的,則一定會顯現自明無念的智慧。五是我們若能以上師所明示的方便法要來認識覺性之本基,則一定會顯現不動、離戲、任運、自成的法性本體。六是在修行過程中,我們若無懈怠懶惰之心,且能恒時持久地精進用功,則一定會顯現五道十地之功德和暖相。

  開示實是教言之六法:狡猾欺他實是欺自己;

  勝利獻他實是獻自己;殘暴害他實是害自己;

  如何利他實是利自己;嫉妒謗他實是謗自己;

  利他積資實是自積資。懂此者少實踐者更罕,

  是故自心當修此實義。

  開示實際應是教言之六法:一是若修行人以狡猾惡心欺騙他人,則實際上是欺騙他自己,因爲業果不虛,惡終有惡報。二是我們若將一切勝利和安樂奉獻給他人,則實際上是在利益自己,善有善報故。叁是若人以殘暴卑劣的手段來損害他人,則實際是在殘害自己,世間人也說“害人唯害己”。四是我們如何以善心去利益他衆,其結果實際上即是在以如是同樣的方式利益自己,世間人也說“利他成自利”。五是如果修行人以惡心嫉妒並誹謗他人,則實際上是在誹謗他自己,世間人也有“凡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之說。六是我們若無疲厭、精勤地利益他衆,想方設法使他們多多積累資糧,則由清淨意樂的緣故,修行實際上是在積累自己成佛的資…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