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唾涕,棄時應掩蔽,用水及淨地,不應棄屎尿。”戒律中也說糞便不能棄于水泉等處。
同樣,在用餐時我們也應當注重威儀,《入行論》雲:“食時莫滿口,出聲與咧嘴。”坐于何處,尤其坐于上師面前、大庭廣衆之中,身體威儀一定要莊嚴。不能躺著,放肆、伸足、搓手等,應當端坐,身體姿態盡力作到莊嚴。《入行論》雲:“坐時勿伸足,雙手莫揉搓。車床幽隱處,莫會他人婦,世間所不信,觀詢而舍棄。”
此外,跑跑跳跳、開懷大笑、弄姿作態等凡是身語意一切不寂靜的行爲皆當禁止,緩慢調柔爲主。《花鬘論》雲:“歌舞賭博跑跳等,衆人皆見並效仿,已入嚴重罪業門,違越戒律命根因。”如是而行必將遠離菩提,因此必須斷除放逸行爲。《護境眷請問經》中雲:“未護叁門行放蕩,不敬具慢貪心強,不滅煩惱具重惑,此等之人離菩提。”
自己相續未寂靜調柔之前不能調伏他人。所以首先應當使自相續寂靜調柔。《贊無邊功德頌》中雲:“自未調柔雖說具理詞,言行相違不能調他衆,汝思爲利無邊有情衆,自未調柔精進而調柔。”《寶積經》雲:“未渡不能度他人;未解不能令他解,盲人無法指引路,解脫者能令解脫,具目者能導盲人。”又《十法經》中雲:“我爲救渡一切衆生而精進,爲令一切衆生解脫而精進,爲令一切衆生寂靜調柔而精進,若自己尚未調柔,不寂靜、不護根門,則非爲我所能,故當寂靜、調柔、護根門。”
此外,蒙受他人利益,應當感恩圖報,遭受別人損害,則當作爲行善與修持菩提之因,一切行爲中如慈母般忍耐疲厭,將自己視爲比他人低下,行走緩慢、無論辦何事、言何語均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甚至夢中也不該誹謗、貪嗔他人。
白日上午、中午、下午,夜間初夜、中夜、黎明六時中念誦《叁聚經》(即頂禮、忏罪、回向)等功課。《入行論》雲:“晝夜當各叁,誦讀叁聚經。”應當唯以行持善法度日。《經觀莊嚴論》雲:“佛子諸行爲,隨根機行境,以合理言詞,利衆爲先行。”
若廣說,則如《華嚴經·清淨行境品》中所說:“菩薩進入房屋時當發心願一切衆生到達解脫城中;睡眠時發心願獲得佛陀之法身;作夢時觀想願證悟諸法如夢;醒來時發心願從無明中蘇醒;起床時發心願獲得佛身;穿衣時發心願著知慚有愧之衣;系腰帶時發心願皆結善緣;坐于墊上時發心願獲得金剛座;向後靠時發心願獲得菩提樹;點火時發心願焚毀煩惱薪;火燃起時發心願燃亮智慧火;飯熟時發心願獲得智慧甘露;進餐時發心願獲得禅定食;外出時發心願從輪回城中解脫;下梯階時發心願趨入輪回利益有情;開門時發心願開啓解脫門;關門時發心願阻塞惡趣門;上路時發心願趨入聖道;上行時發心願一切衆生享受善趣安樂;下行時發心願斷絕叁惡趣;遇到衆生時發心願親睹佛陀;落腳時發心願饒益衆生;擡足時發心願拔除輪回;眼見佩裝飾品者時發心願獲得相好之飾;見無裝飾品者時發心願具足清淨功德;見滿器時發心願功德圓滿;見空器時發心願過患空無;見喜愛之衆生時發心願喜愛正法;見不喜愛之衆生時發心願不喜有爲法;見安樂之衆生時發心願獲得佛之安樂;見苦難衆生時發心願遣除有情之一切痛苦;見患者時發心願擺脫疾病;見報恩者時發心願報答諸佛菩薩之恩;見不報恩者時發心願于邪見者不報恩;見反對者時發心願能消滅一切處道;見贊歎之情景時發心願贊歎諸佛菩薩;見他人說法時發心願獲得佛陀之辯才;見佛像時發心願無礙面見諸佛;見佛塔時發心願見衆生之應供處;見人經商時發心願獲得聖者七財;見人頂禮時發心願獲得人天導師佛之無見頂相。”
此外,應當對一切無義的散亂事生起厭煩心並觀無常。在地上亂塗亂畫、草率行事、妄念紛起等出現散亂時,以正知正念立即斷除,身體所作,口中所言,心中所想皆應轉向正法。晚上睡眠時身勢右臥,頭朝北,隨念死亡,將叁寶觀于自己的頂上,心安住于如虛空般的法性中入眠。《入行論》雲:“睡如佛涅槃,應朝欲方臥。”晝夜六時中應當于佛像、佛塔等叁寶所依前念誦《普賢行願品》或得貢瓦巴阿阇黎所著的《七十頌願文》等而發願。 或者誦《菩薩戒二十頌》,此義在《寶鬘論》中雲:“于諸佛正法,僧衆及菩薩,恭敬皈依已,頂禮應供處。消滅諸罪業,廣修衆福德,諸有情福善,一切皆隨喜。我合掌頂禮,請轉妙*輪,直至有衆生,請佛久住世。我以所作福,已作及未作,願一切有情,皆發菩提心。願有情無垢,根圓離無暇,正行得自在,正命悉具足。願諸有情等,手中具財寶,諸資具無量,盡生死無竭。願一切女人,恒爲勝丈夫,一切有情明,戒足願成就。願有情妙顔,端形大威光,見者悅無病,得大力長壽。成方便善巧,願解脫諸苦,安住叁寶中,具足佛法財。修慈悲喜心,離惑住等舍,施戒忍精進,靜慮慧莊嚴。圓滿諸資糧,相如極顯明,不思議十地,願不斷進行。我亦以彼德,及余而莊嚴,遠離一切過,于有情勝慈。有情意所求,諸善修圓滿,願恒常斷除,諸衆生苦惱。諸世間異生,爲怖所懊惱,但願聞我名,遠離大恐懼。見念聞我名,諸異生淨信,離錯住真實,定圓滿菩提。願一切生中,五神通隨行,願于諸有情,恒常作利樂。諸世間異生,欲作衆罪業,願彼等無損,恒時頓遮止。如地水火風,藥及曠野樹,願衆生恒常,隨意而受用。于生如愛命,隨彼極愛我,衆罪鹹歸我,我善施衆生。何時有有情,未得解脫者,我雖得菩提,誓願住叁有。”如是晝夜各念誦叁遍,則可獲得無量福德。《寶鬘論》又雲:“故于像塔前,抑或余亦可,晝夜誦叁遍,此二十頌偈。”“上述諸福德,設彼有形狀,恒河沙世界,亦不能容納。”
另外,修持菩薩乘叁藏中所說之教義而度日。爲什麼呢?雖已獲得了如夢般短暫的暇滿人身,但也是如水泡般無常,依此身若未得道,則以後也難以得道。
1 七大:所緣大、修習大、智慧大、精進大、方便善巧大、正性修習大和功業大。
2 慈法八德:長壽、妙顔、種姓圓滿、自在圓滿、辭嚴、具大名望、丈夫身、具力。
3 五種精華:藏醫中所說的五種滋補藥品:蔗糖、煉酥、蜂蜜、芝麻油與食鹽。
4 形象化修飾法:用比方摹擬被比事物性狀,加以形象化後,不用同、似等詞,使二者形成一體以修飾其詞句。分爲二十類:省格、不省格、省或不省格、全部、支分、總體、一支、相應、不相應、參差、提高、相違、原因、雙關、同況、異況、否定、平分、雙重與歪曲。
5 《瑜伽師地論》:本書分:本地分、攝抉擇分、攝事分、攝異門分、次攝釋分。藏籍說爲無著所著,漢籍說爲彌勒所說。唐玄奘譯,共一百卷。漢籍五分次第,本地分、攝抉擇分之後,次攝釋分、次攝異門分、次攝事分,與藏籍次第有異。
6 別解脫戒七種,即別解脫戒之依報有七種,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或男居士、優婆夷或女居士;正學女。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第八品 發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