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來藏(5)
5 如來藏九喻
爲了方便觀修如來藏,所以《如來藏經》即說如來藏九喻。《寶性論》引用了它,且加以說明,故今且依拙譯《寶性論》而說。
如來藏九喻,依《寶性論》,實在有兩系列喻意。一者,喻煩惱纏;二者,喻叁種性(姓)。
關于前者(喻煩惱纏),頌言——
凡夫四種垢 阿羅漢唯一
道上染兩種 菩薩亦二垢[注19]
這即是說凡夫具四種煩惱、阿羅漢具一種煩惱、道上學人具兩種煩惱、菩薩亦具兩種煩惱。此中道上學人指見道與修道而言、菩薩則指初地至無間道。這些煩惱,具言九種,其名爲——
1 貪隨眠性相煩惱(raganusayalaksana-klesa)
2 嗔隨眠性相煩惱(dvesanusayalaksana-klesa)
3 癡隨眠性相煩惱(mohanusayalaksana-klesa)
4 貪嗔癡隨眠增上性相煩惱(tivraragadvesamohaparyavasthanalaksana-klesa)
(上來四種爲凡夫所具煩惱。)
5 無明住地所攝煩惱(avidyavasabhumisamgrhita-klesa)
(這是阿羅漢所具煩惱一種。)
6 見道所斷煩惱(darsanaprahatavya-klesa)
7 修道所斷煩惱(bhavanaprahatavya-klesa)
(此二即道上學人所具煩惱。)
8 不淨地所攝煩惱(asuddhabhumigata-klesa)
9 淨地所攝煩惱(suddhabhumigata-klesa)
(此二即前七地菩薩(未淨地)及後叁地菩薩(淨地)所攝煩惱。)
關于後者(喻叁種姓),亦有頌雲——
法身及真如 及種姓自姓
以叁喻一喻 及五喻作喻[注20]
此即以叁喻喻法身、一喻喻真如、五喻喻佛種性。所謂佛種性,即是前說一界中的衆生界。——此叁者說爲“叁種性”,實即如甯瑪派之說叁分。法身即空分、真如爲明分、佛種性爲現分。此叁分雖可分別爲性、相、用,但亦即本始基(一界)中的叁種性(于此說爲,以空分爲性而成法身、以明分爲性而證真如、以現分爲性而周遍大悲)。
這兩個系列,前者喻爲煩惱纏,即是說現觀;後者喻爲叁種性,即是說現證。
我們在理解如來藏九喻的意思之後,便可以認識這九喻了。現在,且根據“喻煩惱纏”來說。
第一喻:萎蓮中佛
譬如萎敗蓮華中 佛具千種光輝相
無垢天眼者得見 于敗蓮中出彼(佛)
是故善逝具佛眼 地獄亦見其法性
盡未來際大悲憫 解脫有情于此障
萎蓮之中見善逝 具天眼者綻花開
佛見世間如來藏 貪嗔諸障以悲離[注21]
據《寶性論》的釋論說,這是喻爲“貪隨眠”。有如水中蓮花,初開時爲人貪悅,及至花萎,人即不喜,貪這種煩惱恰亦如是。此屬凡夫位第一種煩惱纏。
這裏說的“隨眠”,在瑜伽行有特義,指煩惱種子眠伏于阿賴耶識中,是即爲習氣。因此所謂“煩惱纏”,嚴格來說便不同“煩惱”,煩惱是現行,煩惱纏則只是習氣,尚未起現行,也可以說,這僅是一種潛藏的勢力,然而作爲如來藏障礙的,恰恰便是這潛力,否則,便只有當煩惱現行時才成爲障礙,很不合理。
在比喻中,萎敗蓮花中有佛具千種莊嚴相,此即喻爲煩惱纏中有千種莊嚴的如來藏。唯天眼得見、凡夫的肉眼則不見,則比喻爲地獄衆生亦有如來藏,唯佛眼得見。
正因如此,佛教才不是“人本主義”的宗教,未說唯有人才能成佛,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想。
有了這種思想,便說如來藏爲“大我”亦不同外道說“我”。外道的“我”、“梵我”等,皆不周遍,只局限于人世與梵天,而且以梵天爲造物因,所以雖說人爲“梵我”,與梵天同一自性,那只等如說給梵天造出來的人,具有梵天的自性,是故即非周遍。
在這裏可以舉一譬喻,凡用米或米粉造出來的食品,都與米同一自性。那又如何呢?用麥或面粉做出來的食品,便不是跟它們同一自性了,所以它們的“梵我”,依然無非是“自我”。這亦即是說,米與麥不能視爲平等。
如來藏則不同,它周遍一切界,任何情器世間(時方不同元次的世界)中,任何形態的生命(如人與地獄衆生,雖然時方同一元次,但形態則不同),都具足如來藏,正由于這周遍性,才可以說大平等性:由于大平等性,因此就可以說爲“大我”,以“大我”中沒遺漏任何一種衆生故,既無遺漏,那就可以稱爲一個“整體的我”。
這是佛家非常深刻的思想,忽視了這種見地,就會對如來藏加以誹撥,認爲它有外道的傾向。但又不敢否定它是釋尊之所說,因此就說是爲了開引外道的權宜說法。
一個不巧,恰恰無上密續部多主如來藏爲究竟見,而佛教于印度滅亡前的五百多年,正以無上密續部爲主流,由是牽合,便說無上密續部的“瑜伽行中觀”理論淺薄,又胡作非爲、不守戒律,那便可以將佛教滅亡的責任歸咎于無上密續部、歸咎于如來藏,一直追溯五百余年的罪狀。
這實在是對無上密續部與如來藏的誤解。若明白龍樹的四重緣起,知道如來藏即是智境受識境所礙:若明白彌勒瑜伽行的四正加行,知道“悟入無二取”即是離開識覺而入智覺;若明白瑜伽行中觀所主張的“無分別”即是大平等性,爲佛家跟一切外道的不共,便當不會輕率地批評如來藏、批判無上密續部,而根本不知有了義大中觀。
我們必須從大平等性來了解如來藏。余下八例,與此相同。
第二喻:蜂腹中蜜
譬如蜜釀蜂群內 爲具智者所發現
欲以善巧方便法 散諸蜂群而取蜜
世尊一切種智眼 見此性猶如蜂蜜
畢竟成就于此性 不與如蜂障相應
欲得千萬蜂繞蜜 求者散蜂取蜜用
煩惱如蜂蜜如智 佛如善巧除滅者[注22]
《釋論》說,因爲蜜蜂受擾即刺人,是故喻爲嗔隨眠。此中煩惱藏喻如蜂、如來藏喻如蜜。此屬凡夫位第二種煩惱纏。
第叁喻:果殼中實
果實爲殼掩 無人能得食
凡欲食其實 先須去皮殼
有情如來藏 爲煩惱所雜
不離煩惱染 叁界不成佛
米麥未去殼 食之無滋味
法王住煩惱 有情無法味[注23]
《釋論》說,如谷實等,其皮殼喻爲無明(癡)。由無明而不知法身,是故“無法味”。是爲凡夫位第叁種煩惱纏。
第四喻:糞穢中金
旅客失黃金 遺于糞穢中
黃金性不改 千百年如是
天人具天眼 見而告人曰
此中有寶金 待還清淨相
如佛見有情 煩惱如糞穢
爲除煩惱染 降法雨除垢
如天人見金 示人還彼淨
佛見佛寶藏 示人以淨法[注24]
《釋論》說,如貪欲增上,則令人厭,故此中厭糞穢,即喻貪等隨眠增上(加強)。是爲凡夫位第四種煩惱纏。
第五喻:地藏中寶
譬如貧家地深處 具有被掩無盡藏
貧人對此無所知 寶藏不能命彼掘
此如心中無垢藏 無窮盡且不思議
有情對此無所知 由是常愛種種苦
貧者不知具寶藏 寶藏不能告其在
有情心具法寶藏 聖者方便令出世[注25]
《釋論》說,此如阿羅漢所具的煩惱習氣,喻如埋寶的無明土,如來藏則如寶藏。是爲阿羅漢位一種煩惱纏。
第六喻:種子中芽
譬如庵摩羅果等 其種恒具發芽力
若予土壤及水等 即能漸長成爲樹
如是清淨法本性 有情無明如種核
若以功德作諸緣 即能漸成勝利王
水土陽光時空等 種芽具緣發成樹
有情煩惱殼所掩 佛芽緣具成法樹[注26]
《釋論》說,此以種子喻見道以前煩惱纏,亦即見道上所斷煩惱。如芽漸長,突離種子殼,喻爲見道上漸修頓證(觸證真如)。是爲道上學人第一種煩惱纏。
第七喻:破衣中像
譬如寶石造佛像 爲破臭衣所遮蓋
天眼見此在路旁 乃爲旅人作指引
無障礙眼見佛身 縱使畜生亦具足
種種煩惱垢掩蓋 故施方便解脫彼
路旁寶像朽衣掩 天眼見已示凡夫
輪理道上煩惱掩 佛說法令性顯露[注27]
《釋論》說,此以破臭衣喻修道上所斷煩惱。修道上學人已斷身見(故喻法身如寶石像),但有煩惱藏。是爲道上學人第二種煩惱纏。——此又有二種,故說爲八、九二喻。
第八喻:醜女中胎
譬如貧醜無助婦 無依唯住孤獨舍
腹中雖懷王者胎 不知輪王在腹內
輪理如住孤獨舍 不淨有情如孕婦
無垢性雖堪作護 卻似輪王處腹內
臭衣醜婦住孤獨 輪王在胎亦大苦
有情煩惱住苦舍 雖有依護仍無助[注28]
《釋論》說,貧醜婦腹喻如前七地菩薩所攝煩惱,即不淨地所攝煩惱;腹中轉輪王喻爲如來藏。是爲菩薩位第一種煩惱纏。
第九喻:泥模中像
如人熔金鑄金像 金注于內泥覆外
當其量金已冷時 去外覆泥令金淨
得證最勝菩提者 常見有情心本性
光輝而受客塵染 除障即如開寶藏
閃光金像受泥掩 待冷善巧除其泥
一切智知心寂靜 誰說椎法除其障[注29]
《釋論》說,泥模喻淨地(八至十地)菩薩所攝煩惱;模中真金鑄像喻如來藏,是爲菩薩位第二種煩惱。
上來九喻,完全著重于以障礙爲煩惱纏,由障礙覆蓋著如來藏,這就即是——第一、衆生界的如來藏不離煩惱纏,此衆生界包含阿羅漢與十地菩薩;第二、法身唯藉煩惱纏而成顯現,所以衆生界唯見萎蓮、蜂腹等,而不見如來藏。
所以這九喻便有另一重深義,喻爲叁種姓。
初叁喻,喻爲萎蓮中佛、蜂腹中蜜、種殼中實,喻爲法身。釋…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來藏 5 如來藏九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