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5 如来藏九喻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5)

  5 如来藏九喻

  为了方便观修如来藏,所以《如来藏经》即说如来藏九喻。《宝性论》引用了它,且加以说明,故今且依拙译《宝性论》而说。

  如来藏九喻,依《宝性论》,实在有两系列喻意。一者,喻烦恼缠;二者,喻三种性(姓)。

  关于前者(喻烦恼缠),颂言——

  凡夫四种垢 阿罗汉唯一

  道上染两种 菩萨亦二垢[注19]

  这即是说凡夫具四种烦恼、阿罗汉具一种烦恼、道上学人具两种烦恼、菩萨亦具两种烦恼。此中道上学人指见道与修道而言、菩萨则指初地至无间道。这些烦恼,具言九种,其名为——

  1 贪随眠性相烦恼(raganusayalaksana-klesa)

  2 嗔随眠性相烦恼(dvesanusayalaksana-klesa)

  3 痴随眠性相烦恼(mohanusayalaksana-klesa)

  4 贪嗔痴随眠增上性相烦恼(tivraragadvesamohaparyavasthanalaksana-klesa)

  (上来四种为凡夫所具烦恼。)

  5 无明住地所摄烦恼(avidyavasabhumisamgrhita-klesa)

  (这是阿罗汉所具烦恼一种。)

  6 见道所断烦恼(darsanaprahatavya-klesa)

  7 修道所断烦恼(bhavanaprahatavya-klesa)

  (此二即道上学人所具烦恼。)

  8 不净地所摄烦恼(asuddhabhumigata-klesa)

  9 净地所摄烦恼(suddhabhumigata-klesa)

  (此二即前七地菩萨(未净地)及后三地菩萨(净地)所摄烦恼。)

  关于后者(喻三种姓),亦有颂云——

  法身及真如 及种姓自姓

  以三喻一喻 及五喻作喻[注20]

  此即以三喻喻法身、一喻喻真如、五喻喻佛种性。所谓佛种性,即是前说一界中的众生界。——此三者说为“三种性”,实即如宁玛派之说三分。法身即空分、真如为明分、佛种性为现分。此三分虽可分别为性、相、用,但亦即本始基(一界)中的三种性(于此说为,以空分为性而成法身、以明分为性而证真如、以现分为性而周遍大悲)。

  这两个系列,前者喻为烦恼缠,即是说现观;后者喻为三种性,即是说现证。

  我们在理解如来藏九喻的意思之后,便可以认识这九喻了。现在,且根据“喻烦恼缠”来说。

  第一喻:萎莲中佛

  譬如萎败莲华中 佛具千种光辉相

  无垢天眼者得见 于败莲中出彼(佛)

  是故善逝具佛眼 地狱亦见其法性

  尽未来际大悲悯 解脱有情于此障

  萎莲之中见善逝 具天眼者绽花开

  佛见世间如来藏 贪嗔诸障以悲离[注21]

  据《宝性论》的释论说,这是喻为“贪随眠”。有如水中莲花,初开时为人贪悦,及至花萎,人即不喜,贪这种烦恼恰亦如是。此属凡夫位第一种烦恼缠。

  这里说的“随眠”,在瑜伽行有特义,指烦恼种子眠伏于阿赖耶识中,是即为习气。因此所谓“烦恼缠”,严格来说便不同“烦恼”,烦恼是现行,烦恼缠则只是习气,尚未起现行,也可以说,这仅是一种潜藏的势力,然而作为如来藏障碍的,恰恰便是这潜力,否则,便只有当烦恼现行时才成为障碍,很不合理。

  在比喻中,萎败莲花中有佛具千种庄严相,此即喻为烦恼缠中有千种庄严的如来藏。唯天眼得见、凡夫的肉眼则不见,则比喻为地狱众生亦有如来藏,唯佛眼得见。

  正因如此,佛教才不是“人本主义”的宗教,未说唯有人才能成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有了这种思想,便说如来藏为“大我”亦不同外道说“我”。外道的“我”、“梵我”等,皆不周遍,只局限于人世与梵天,而且以梵天为造物因,所以虽说人为“梵我”,与梵天同一自性,那只等如说给梵天造出来的人,具有梵天的自性,是故即非周遍。

  在这里可以举一譬喻,凡用米或米粉造出来的食品,都与米同一自性。那又如何呢?用麦或面粉做出来的食品,便不是跟它们同一自性了,所以它们的“梵我”,依然无非是“自我”。这亦即是说,米与麦不能视为平等。

  如来藏则不同,它周遍一切界,任何情器世间(时方不同元次的世界)中,任何形态的生命(如人与地狱众生,虽然时方同一元次,但形态则不同),都具足如来藏,正由于这周遍性,才可以说大平等性:由于大平等性,因此就可以说为“大我”,以“大我”中没遗漏任何一种众生故,既无遗漏,那就可以称为一个“整体的我”。

  这是佛家非常深刻的思想,忽视了这种见地,就会对如来藏加以诽拨,认为它有外道的倾向。但又不敢否定它是释尊之所说,因此就说是为了开引外道的权宜说法。

  一个不巧,恰恰无上密续部多主如来藏为究竟见,而佛教于印度灭亡前的五百多年,正以无上密续部为主流,由是牵合,便说无上密续部的“瑜伽行中观”理论浅薄,又胡作非为、不守戒律,那便可以将佛教灭亡的责任归咎于无上密续部、归咎于如来藏,一直追溯五百余年的罪状。

  这实在是对无上密续部与如来藏的误解。若明白龙树的四重缘起,知道如来藏即是智境受识境所碍:若明白弥勒瑜伽行的四正加行,知道“悟入无二取”即是离开识觉而入智觉;若明白瑜伽行中观所主张的“无分别”即是大平等性,为佛家跟一切外道的不共,便当不会轻率地批评如来藏、批判无上密续部,而根本不知有了义大中观。

  我们必须从大平等性来了解如来藏。余下八例,与此相同。

  第二喻:蜂腹中蜜

  譬如蜜酿蜂群内 为具智者所发现

  欲以善巧方便法 散诸蜂群而取蜜

  世尊一切种智眼 见此性犹如蜂蜜

  毕竟成就于此性 不与如蜂障相应

  欲得千万蜂绕蜜 求者散蜂取蜜用

  烦恼如蜂蜜如智 佛如善巧除灭者[注22]

  《释论》说,因为蜜蜂受扰即刺人,是故喻为嗔随眠。此中烦恼藏喻如蜂、如来藏喻如蜜。此属凡夫位第二种烦恼缠。

  第三喻:果壳中实

  果实为壳掩 无人能得食

  凡欲食其实 先须去皮壳

  有情如来藏 为烦恼所杂

  不离烦恼染 三界不成佛

  米麦未去壳 食之无滋味

  法王住烦恼 有情无法味[注23]

  《释论》说,如谷实等,其皮壳喻为无明(痴)。由无明而不知法身,是故“无法味”。是为凡夫位第三种烦恼缠。

  第四喻:粪秽中金

  旅客失黄金 遗于粪秽中

  黄金性不改 千百年如是

  天人具天眼 见而告人曰

  此中有宝金 待还清净相

  如佛见有情 烦恼如粪秽

  为除烦恼染 降法雨除垢

  如天人见金 示人还彼净

  佛见佛宝藏 示人以净法[注24]

  《释论》说,如贪欲增上,则令人厌,故此中厌粪秽,即喻贪等随眠增上(加强)。是为凡夫位第四种烦恼缠。

  第五喻:地藏中宝

  譬如贫家地深处 具有被掩无尽藏

  贫人对此无所知 宝藏不能命彼掘

  此如心中无垢藏 无穷尽且不思议

  有情对此无所知 由是常爱种种苦

  贫者不知具宝藏 宝藏不能告其在

  有情心具法宝藏 圣者方便令出世[注25]

  《释论》说,此如阿罗汉所具的烦恼习气,喻如埋宝的无明土,如来藏则如宝藏。是为阿罗汉位一种烦恼缠。

  第六喻:种子中芽

  譬如庵摩罗果等 其种恒具发芽力

  若予土壤及水等 即能渐长成为树

  如是清净法本性 有情无明如种核

  若以功德作诸缘 即能渐成胜利王

  水土阳光时空等 种芽具缘发成树

  有情烦恼壳所掩 佛芽缘具成法树[注26]

  《释论》说,此以种子喻见道以前烦恼缠,亦即见道上所断烦恼。如芽渐长,突离种子壳,喻为见道上渐修顿证(触证真如)。是为道上学人第一种烦恼缠。

  第七喻:破衣中像

  譬如宝石造佛像 为破臭衣所遮盖

  天眼见此在路旁 乃为旅人作指引

  无障碍眼见佛身 纵使畜生亦具足

  种种烦恼垢掩盖 故施方便解脱彼

  路旁宝像朽衣掩 天眼见已示凡夫

  轮理道上烦恼掩 佛说法令性显露[注27]

  《释论》说,此以破臭衣喻修道上所断烦恼。修道上学人已断身见(故喻法身如宝石像),但有烦恼藏。是为道上学人第二种烦恼缠。——此又有二种,故说为八、九二喻。

  第八喻:丑女中胎

  譬如贫丑无助妇 无依唯住孤独舍

  腹中虽怀王者胎 不知轮王在腹内

  轮理如住孤独舍 不净有情如孕妇

  无垢性虽堪作护 却似轮王处腹内

  臭衣丑妇住孤独 轮王在胎亦大苦

  有情烦恼住苦舍 虽有依护仍无助[注28]

  《释论》说,贫丑妇腹喻如前七地菩萨所摄烦恼,即不净地所摄烦恼;腹中转轮王喻为如来藏。是为菩萨位第一种烦恼缠。

  第九喻:泥模中像

  如人熔金铸金像 金注于内泥覆外

  当其量金已冷时 去外覆泥令金净

  得证最胜菩提者 常见有情心本性

  光辉而受客尘染 除障即如开宝藏

  闪光金像受泥掩 待冷善巧除其泥

  一切智知心寂静 谁说椎法除其障[注29]

  《释论》说,泥模喻净地(八至十地)菩萨所摄烦恼;模中真金铸像喻如来藏,是为菩萨位第二种烦恼。

  上来九喻,完全着重于以障碍为烦恼缠,由障碍覆盖着如来藏,这就即是——第一、众生界的如来藏不离烦恼缠,此众生界包含阿罗汉与十地菩萨;第二、法身唯藉烦恼缠而成显现,所以众生界唯见萎莲、蜂腹等,而不见如来藏。

  所以这九喻便有另一重深义,喻为三种姓。

  初三喻,喻为萎莲中佛、蜂腹中蜜、种壳中实,喻为法身。释…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5 如来藏九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