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龍樹四重緣起 2 四重緣起觀▪P3

  ..續本文上一頁來藏則是“法爾”,亦即本然狀態,本來如此,自然而然,不由修證而成就。

  上來已說,如來藏與阿賴耶相對,在相對緣起中,這相對是“境相”的相對,亦即相對狀態。由修證,心識便可以由受雜染轉爲不受雜染,這即是現證如來藏的過程。《起信論》便將這過程稱之爲“熏習”。

  引起唯識家批判,就是這個名言了。因爲唯識的“熏習”,一定要阿賴耶識中藏有“種子”(bija),種子受熏習,于是起現行。現在《起信論》沒說種子,是故不能受熏。所以他們認爲《起信論》違反唯識,即是違反佛的教法,因此不能承認其所說的“一心二門”,亦不能承認由此而建立的如來藏。至于華嚴宗說的真如緣起,更是“一心二門”的産品,自然更受批判。

  《起信論》沒有梵文本流傳,所以我們找不出“熏習”一詞的原文,由是亦無法說它是誤譯[注10]。不過即使同一名相,在“道名言”的立場,它亦可以有不同的涵義,例如“外境”,唯識家說它是心識變現,而大中觀宗則說它是由相礙而自顯現,相礙外境的不只是心識。這就是“道名言”的建立分別了。但大中觀宗亦不能用自己的“道名言”來否定唯識家所說的“外境”,不能說“不說相礙,就不能說外境”,由是說唯識家違反佛法。

  所以說“如來藏是極錯誤的思想”,如來藏才真叫做無辜,它只是受“熏習”一詞所累,甚至可以說是受株連,因爲由“熏習”牽涉到“一心二門”,由“一心二門”牽涉到如來藏,認爲“熏習”說錯,如來藏就變成“極錯誤”了。

  其實,即使《起信論》有誤,亦無須判如來藏爲“極錯誤”,因爲並非只《起信論》說如來藏。說如來藏的有一系列經典,而且唯識宗的祖師,彌勒、無著、世親,無人不說如來藏,那麼,是否佛跟這幾位宗師都“極錯誤”呢?

  牆倒衆人推,一自民初的唯識家質疑過《起信論》的如來藏之後,推翻如來藏的人便相繼而出,他們卻沒有一個人知道,“如來藏”這個名言,其實是爲說明佛的證智境界而施設,除此意義之外,他們所株連的都是外加于如來藏的戲論,是故實不能由外加的戲論便從而否定如來藏的成立。

  上來所說,是不得不說,因爲若如來藏受否定,相對緣起便又可能因受株連而給人否定,爲此,必須要將問題說清。

  龍樹建立相對緣起,指出它跟相依緣起有兩點不同之處——

  一、凡相依的二法,一定同時成立,而相對的二法則可不同時。

  二、凡相依的二法,一定不可離異,若離異則失壞相依的關系,而相對的二法,則可以離異而成立。

  在《七十空性論》的第13頌中,即由這兩點來成立並超越“父子”的相依有。頌言——

  父子不相即 彼二不能離

  亦複非同時 有支亦如是

  這是說十二緣起(十二有支)的相依。如無明與行的相依、行與識的相依等。它們的關系如“父子”,所以“不能離”、“非同時”。在“父子”喻中,父與子自然不能離異,因爲離子則無父名、離父亦無子之名:然而雖不能離異,父與子卻非同時而生起,這則已經是常識範圍之內的事,由是“父子”雖是相依,實亦相對。

  《中論·觀染染者品》,即便由相對緣起來討論“染”與“染者”是否有實自性。這一品一共有十頌,若詳引頌文來說,未免過繁,是故不如總括頌義來說明龍樹的破立。

  在這裏,“染”是指貪、嗔、癡等。“染者”則指受染的衆生。對此,青目有詳細的說明,他說——

  問曰:經說貪欲、嗔恚、愚癡是世間根本。

  貪欲有種種名:初名“愛”、次名“著”、次名“染”、次名“姓欲”、次名“貪欲”,有如是等名字。此是結使,依止衆生。

  衆生名“染者”,貪欲名“染法”。有染法、染者故,則有貪欲。余二亦是,有嗔則有嗔者,有癡則有癡者。

  以此叁毒因緣,起叁業:叁業因緣,起叁界,是故有一切法。 [注11]

  這裏所討論的便是阿賴耶了。在這裏可以引摧魔洲(bDud”joms gling pa,1835-1904)尊者的《淨治明相》 (sNang sbyang)來說明——

  由無明而令本始基被障者,殆爲阿賴耶(kun gzhi)無疑。阿賴耶如瓶中之頑空,無思亦無明相顯現,有如昏睡或失知覺境界。完全沈滯于此境界者,即“癡”之自性,亦即無明之廣大流傳顯現。

  由此境界,業力風息晃動,此即嫉妒之自性,其功用爲令一光明于空性中生起,此即阿賴耶識 (kun gzhi rnam shes),住于嗔之體性中。[注12]

  佛家說“雜染”,實在即是說惑、業、苦,在這裏,阿賴耶即是惑、業風即是業、生起阿賴耶識且隨生余七識,由是成立一切輪回法,即是苦。所以阿賴耶即是成立一切苦的根源,然而它並非實體,只是一個有如昏睡的境界,有如瓶中頑空的境界,但境界中依然有業在起用(說喻爲“業風”)。

  倘若離昏睡境,離頑空境而無“業風”起作用,那便是如來藏。離昏睡境是故具有“明分”;離頑空境是故具有“現分”;離一切業是故具有“空分”。此即說爲佛的證智境界。

  凡夫由修證而成佛,所以要理解的便是阿賴耶而不是如來藏,因爲如來藏是現證的境界,于現證時法爾呈現,是故不須研究;阿賴耶則不同,它是我們生死的根本,是故便須要通達它的機理。佛于叁轉*輪時,說法相、唯識、如來藏,即是爲令凡夫了知生死而說。

  對于阿賴耶,修行人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能離雜染,如何能離貪嗔癡等雜染相?因此,就有“染[法]”與“染者”問題的研究了。

  在《中論·觀染染者品》中,龍樹用叁重破法,來證成染法與染者有實自性。此即——

  先由“相依緣起”破“業因有”。

  次用“相對緣起”破“相依有”。

  複用“相礙緣起”破“相對有”。

  在這破立過程中,相對緣起既爲“能破”(能破“相依有”),亦是“所破”(爲相礙緣起所破),是故在龍樹的破立中便成爲關鍵。

  他破“業因有”的論頌是——

  若離于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應生于染法

  若無有染者 雲何當有染

  若有若無染 染者亦如是

  這即是說染法與染者實相依而成立,因爲離染法即無“染者”之名(離父即無“子”名);離染者亦無“染法”之名(離子亦無“父”名)。

  由不能離異,所以成立“相依有”,亦即染法與染者實非“業因有”,僅藉相依的關系而成爲“有”。

  不過,這依存關系亦不真實,因爲染法與染者二者不同時,所以“相依有”便亦不能成立。論頌說——

  染者及染法 俱時則不然

  染者染法俱 則無有相待

  這裏說的“相待”,即互相對待,亦即“相對”的意思。

  不成立相對緣起有甚麼過失呢?染法與染者永遠相依而不能離異,那就成爲“常”,由是即成實執,而因此無論行者如何修持,終不得離染法而得解脫。

  所以,這是由染法與染者的“相對有”來破“相依有”。

  不過,“相對有”其實亦不究竟,所以在論中龍樹再作破立,現在就暫時不去說它了。

  現在,可以再說清楚阿賴耶與如來藏的問題了。

  行者在資糧道與加行道上,他的心識一定是阿賴耶狀態,亦即心識可受雜染。事實上人生活在世間,貪嗔癡事即是生活,由是于修持與行持時,心識便不可能不受貪嗔癡的影響。然而,貪嗔癡呈現出來亦無非是一個行相,因此,亦是一個與心識相依的境相。那麼問題就來了,行者雖然修學,而貪嗔癡的雜染卻無有了期,與之相依的心識又如何能得清淨呢?這問題若不能得到解決,修學便似乎是無益的事。

  于是乎就變成斷與常的問題了。心識常緣行相,行相對它的雜染便亦是常——當然並不是一個行相永恒于心識中轉起,因此就個別行相而言可說爲斷,但行相實相續生起,只要心識的分別功能不斷,行相便從無刹那停止,是故便可說之爲常。

  現在我們就可以回到先前曾談過的問題了。中觀家爲甚麼要反對唯識家建立“自證分”,正因爲“自證分”是相依有,是故中觀家名之爲“依他自證分”(這“依他”是唯識家的道名言)。倘如不否定這相依有,上面提出的問題就不能得到解決。所以中觀家說唯識家執實,即是說他們執實相依有。

  這個問題,由否定相依有爲實自性,那就馬上可以得到解決,于相對緣起中,成立“相對有”而同時成立“相依有”無自性,此即心識與對境的相依爲無自性,由是行者就不須爲心境相依,恒受雜染而不知所措。無自性的心識緣無自性的雜染相,是故心識本來就未受雜染,這就即是“心性本淨”,這就即是“佛性”、這就即是“如來藏”。

  所以如果沒有相對緣起,行者就不可能由對阿賴耶的執著,轉爲對如來藏的認知。是故說相對緣起是對相依緣起的超越,一如相依緣起是對業因緣起的超越。

  (五)相礙緣起

  頂禮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說相礙緣起之前,筆者先作頂禮,因爲相礙緣起是入不二法門的階梯,不二法門是佛家的究竟,說不二法門的則是文殊師利。

  所謂“相礙”,意指局限、範限,這是由障礙引伸出來的意思。

  在相礙緣起中,將一切法都看成是在局限中而成立。我們的心識受局限,外境一切事物亦受局限。所以內外一切行相,其實都是在適應局限的條件中成立,無有例外。

  飲茶的杯不同飲酒的杯:讀書用的椅不同閑坐用的椅,諸如此類便是適應。

  我們的思想概念也懂得適應,例如東方人由哈腰行禮改爲鞠躬、由拱手改爲握手,叫做現代禮俗,其實無非只是適應。

  即使是科學發明,亦無非是適應。適應時代的須要然後才有發明品,而發明的構思實在也須與人類的概念適應。

  由適應局限而成立,佛家稱之爲“任運”。這並非“任意運作”,只是“在任何局限中都能生起”的意思。所以離相礙…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龍樹四重緣起 2 四重緣起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