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龍樹四重緣起 1 空性與緣起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二章龍樹四重緣起(1)

  1 空性與緣起

  有外道向釋尊問法,他將自己的修學一一告訴釋尊,釋尊都一一否定,這外道不服,于是問釋尊:“你自己到底說些甚麼法?”釋尊答得很輕松:“我唯說緣起。”

  由此可見,緣起(pratityasamutpada)是佛家的基本思想。

  在《阿含》系列經典中,也確實見到許多說十二緣起的經典。有些經典,它的內容並且是釋尊教弟子如何修習十二緣起,難怪有些學者認爲,十二緣起是小乘佛教的基本教法,比重不輕于說四聖谛。

  可是在大乘經典中,說十二緣起的比重則輕了許多,比重較大的教法是空性,那麼,是不是釋尊這時已不再“我唯說緣起”呢?絕對不是,因爲說緣起即是說空性,說空性即是說緣起,只是大乘經典不“唯說十二緣起”而已。

  龍樹將釋迦二轉*輪的經典,整理成一個緣起的體系,由現觀緣起來說空性,這就成爲他著名的論著,《中論》。這本論著,弘揚中道思想,但其實仍未脫離十二緣起的教法,只是龍樹建立了一個四重緣起的系統,重重緣起深入,入一重緣起,離一重緣起,由是而成立中道,所以十二緣起雖然是緣起的基本,在《中論》中,卻已不是緣起學說的全體。

  然而,龍樹的學說卻亦不是自創,他說的四重緣起,全部可以在經典中找到依據。這些經典,也不完全是《般若》系列的經典。

  可是,四重緣起的學說在漢土卻久已晦暗,這很可能是因爲青目論師(Pingala)的釋論(《中論釋》)傳入漢土之後,雖然有叁論宗宗師吉藏造《中觀論疏》加以宣揚,但由于吉藏同時指摘青目釋論有“四失”,因此青目雖有說四重緣起,而漢土學人便疏于研究了。[注1]

  然而四重緣起的學說,在西藏卻未失傳,據格魯派學者多識活佛在《佛理精華綠起理贊》(四川民族版,2000年)一書中說,宗咯巴于釋《中論》時,即有叁重緣起的釋義,即說爲相連、相依與相對[注2]。甯瑪派所傳,則是四重觀修,其中第四重相礙緣起,屬于秘密教授,學習的人要發金剛誓句與菩薩戒,所以對于這重緣起,于漢譯中,只能在龍青巴尊者的《七寶藏論》中見到較直接的敘述,學過相礙緣起的人,一看就知道他是說這重緣起,未學過的人,則但知其所說。宗喀巴不說這一重觀修,也許亦跟這秘密教授的傳統有關。(爲甚麼要秘密呢?下文將有說及。)

  龍樹于《中論》外,還有一篇《七十空性論》。此論古代無漢譯,近世始由法尊譯師據藏譯譯出。筆者據法尊譯,參考藏譯,已寫成《七十空性論疏》,當時未打算發表,因爲還想翻譯一些西藏文獻作爲先導,現在則作爲本章的附錄。

  這篇論,是龍樹的重要論著,論中實廣說四重緣起,以一重緣起超越一重緣起,然後說勝義世俗雙運成寂滅涅槃。由這論著,即能完全理解龍樹的中道思想,並非只泛說“緣生性空”那麼簡單。

  “緣生性空”實在是一決定見,這決定見,不能光由邏輯推理來證成(這亦不是否定邏輯推理),實須由行人經抉擇、修證,然後才能現證這決定。《七十空性論》即循著觀修的脈絡,立一重緣起、破一重緣起,至究極則盡離緣起,那便分明是爲修行人鋪路。行者循著他鋪的路來作抉擇,重重向上,那就要現證四重“緣生”、四重“性空”的境界,至于最後盡離緣起而修證,則是無學道上無間道行人的事。

  所以甯瑪派所傳的四重緣起,跟《七十空性論》完全吻合。其所修證的“緣生性空”境界,亦不是由推論認知的“緣生性空”境界。

  二者的分別,亦可一說。

  由認知而說“緣生性空”,其實是“緣生是故性空”,那就等如將“緣生”當成是因,“性空”則是緣生的果。這亦等于說:由于一切法“緣生”,是故一切法“性空”。

  由修證而現證的“緣生性空”卻不是這樣,一切法空性、無相,那是抉擇(由釋迦教法,在資糧道上得來的決定,成爲加行道上的抉擇),如何修證這個抉擇而能得現證決定見呢?依龍樹的教法,即是修證四重緣起。所以在修證上,“緣生”並不是“性空”的因,而是現證空性的手段(方便)。

  所以在《七十空性論》第68頌,龍樹說——

  以此一切法 皆是自性空

  故佛說諸法 皆從因緣起

  這論頌是法尊譯師所譯,譯得很缜密,比對藏文,可謂一絲不苟,它的意思亦于龍樹自造的釋論中說出——

  以此一切法皆自性空,故佛說諸法皆是緣起。

  這說法,就恰恰跟“緣生,是故性空”的理解相反了。龍樹分明是說,因爲“性空”,佛才說“緣起”,所以“緣生性空”的涵義,是“說緣生以證性空”。此中說“緣生”是世俗,證“性空”是勝義。

  如今漢土學人很受一種說法影響,這說法,以爲“緣起故空,空故緣起”即是中道(或說爲“世俗中無自性的緣起”與“勝義中緣起的性空”),其實這說法很有問題,因爲在《七十空性論》以及藏傳緣起教法中,並不認爲“緣起故空”,恰恰相反,是“緣起故[世俗]有”,即是說,行者須由緣起來建立“有境”以作觀修,然後超越這重緣起,那就即是證成這重緣起的空性。[注3]

  所以如果一定要用一兩句話來說龍樹的中道,便應該這樣說:“緣生故有,超越而空”[注4]。

  亦必須這樣理解,才能真正明白龍樹在《中論·觀四谛品》一首著名偈頌的頌義。它說——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注5]

  由緣生而建立爲有,即是世俗:超越“緣生有”而現證其性空,即是第一義。這樣才是實實在在的修證。倘若籠統而說“緣生是故性空”,那麼,“緣生”與“性空”便都同屬第一義谛(勝義谛)了,那又如能說依世俗而證第一義,更如何能說離緣起而成佛呢?龍樹在《中論2觀 涅槃品》中明明說——

  受諸因緣故 輪轉生死中

  不受諸因緣 是名爲涅槃[注6]

  我們豈能說“緣生是故性空”即是“不受諸因緣”呢?這樣說時,分明還未能離開“緣生”。

  所以若將“緣生性空”理解爲“緣生是故性空”,實在是誤解了龍樹的教法,龍樹說——

  汝今實不能 知空空因緣

  及知于空義 是故自生惱[注7]

  此中所謂“空因緣”,青目釋爲“以何因緣說空”,那就可謂已得龍樹的意旨,知道“因緣”只是說空的手段。而且,“以何因緣說空”這句話,即是“用那一種因緣來說空性”,那就說明緣起法不只有一重,否則便不會說“用那一種”了。

  龍樹在《觀四谛品》中還有一首很著名的偈頌——

  衆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爲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注8]

  這就很顯明地說,由觀修“因緣生”之法,然後才能將此法說之爲空。何以爲空呢?因爲“因緣生”即是假名而有。這就即是超越緣起有然後才能說空了。

  龍樹在《七十空性論》結頌的釋論中說(依法尊譯,下同)——

  若成就正信,勤求真實,于此都無所依之法,能以正理隨求隨欲者,則能遠離有性、無性而得寂滅。

  “成就正信”,即是抉擇;“勤求真實”,即是觀修;由是而能對一切法生決定,這決定便即是“都無所依”,亦即既不依于緣起,亦不依于空性(遠離由執著緣起而執之“有”;亦遠離由執著空性而執之“無”)。

  這就是龍樹教導我們,如何才能現證離邊的中道了。

  在《佛理精華緣起理贊》中,多識活佛介紹了宗喀巴大士對緣起與性空的決定,我們亦應該略作介紹,其詳,讀者可參考原書。這實在是一本好書,掃清一切有關緣起的迷霧。

  宗喀巴大士對于緣起與性空的決定,有很精辟的論述。首先,甚麼是性空呢?宗大士《緣起理贊》中說(依多識活佛譯,下同)[注9]——

  如果認識與此相反 認爲性空就無作用

  有作用者即非性空 就會落入邪見深淵

  此即決定,一切法自性空而有作用。此“自性空”與“有作用”並不矛盾。“如果認識與此相反”,“就會落入邪見深淵”。多識活佛解釋道——

  從辯證法來說(辯證法就是對立的存在),辯證法存在的兩個面都是互相依賴、互相依存、互爲存在前提的關系。“有”和“空”的統一,就是佛教的辯證法。

  因此,宗大士說——

  非緣起物猶如空花 故無無緣存在之物

  又說——

  因視一切依緣而有 故不陷入絕對有無

  由此可知,必須成立緣起有,才可以與自性空在辯證上統一。此所謂辯證,即是觀修時的觀察,並不只是哲學上的推理。

  宗大士接著說——

  自性絕對不依作用 因緣相對作用形成

  依多識活佛的解釋,中觀所破除的自性有一特殊定義,即是“絕對”而且“不依作用”的自性。而因緣則表現爲“相對”而由“作用形成”,亦即“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東西才叫因緣”。

  這就是由實際觀修而作出的觀察了。于觀修時,立足于“相對、作用形成”的緣起有,由緣起有,才能破除一切法有一個“絕對、不依作用”的自性。

  所以宗喀巴大士在《佛法叁根本要義》中才會這樣說 (依多識譯)——

  以現象實有消除執實偏見

  以自性空無消除虛無偏見

  這觀修境界剛好跟如今流行的見解相反,他們以爲,必須以自性空無才能消除實執、以現象實有才能消除虛無,這只是推理,不是觀修。于觀修中,唯有緣起有(現象實有)而無實有(如二取有),這是從有邊來觀察:唯有自性空而非緣起空,這是從無邊來觀察。因此,在世俗中,是“相對作用形成”的緣起有,而不是“無自性的緣起”,在勝義中,是“絕對不依作用”的自性空,而不是“緣起的性空”。

  一般的見解,一置于觀修中即成混亂。于觀察世俗時,便已經說“無自性的緣起”了,請問,剛剛成立由緣起形成的事物境界以作觀察,又怎能立即說這成立事物的緣起,可以同時成立這…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龍樹四重緣起 1 空性與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