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1 空性与缘起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龙树四重缘起(1)

  1 空性与缘起

  有外道向释尊问法,他将自己的修学一一告诉释尊,释尊都一一否定,这外道不服,于是问释尊:“你自己到底说些甚么法?”释尊答得很轻松:“我唯说缘起。”

  由此可见,缘起(pratityasamutpada)是佛家的基本思想。

  在《阿含》系列经典中,也确实见到许多说十二缘起的经典。有些经典,它的内容并且是释尊教弟子如何修习十二缘起,难怪有些学者认为,十二缘起是小乘佛教的基本教法,比重不轻于说四圣谛。

  可是在大乘经典中,说十二缘起的比重则轻了许多,比重较大的教法是空性,那么,是不是释尊这时已不再“我唯说缘起”呢?绝对不是,因为说缘起即是说空性,说空性即是说缘起,只是大乘经典不“唯说十二缘起”而已。

  龙树将释迦二转*轮的经典,整理成一个缘起的体系,由现观缘起来说空性,这就成为他著名的论着,《中论》。这本论着,弘扬中道思想,但其实仍未脱离十二缘起的教法,只是龙树建立了一个四重缘起的系统,重重缘起深入,入一重缘起,离一重缘起,由是而成立中道,所以十二缘起虽然是缘起的基本,在《中论》中,却已不是缘起学说的全体。

  然而,龙树的学说却亦不是自创,他说的四重缘起,全部可以在经典中找到依据。这些经典,也不完全是《般若》系列的经典。

  可是,四重缘起的学说在汉土却久已晦暗,这很可能是因为青目论师(Pingala)的释论(《中论释》)传入汉土之后,虽然有三论宗宗师吉藏造《中观论疏》加以宣扬,但由于吉藏同时指摘青目释论有“四失”,因此青目虽有说四重缘起,而汉土学人便疏于研究了。[注1]

  然而四重缘起的学说,在西藏却未失传,据格鲁派学者多识活佛在《佛理精华绿起理赞》(四川民族版,2000年)一书中说,宗咯巴于释《中论》时,即有三重缘起的释义,即说为相连、相依与相对[注2]。宁玛派所传,则是四重观修,其中第四重相碍缘起,属于秘密教授,学习的人要发金刚誓句与菩萨戒,所以对于这重缘起,于汉译中,只能在龙青巴尊者的《七宝藏论》中见到较直接的叙述,学过相碍缘起的人,一看就知道他是说这重缘起,未学过的人,则但知其所说。宗喀巴不说这一重观修,也许亦跟这秘密教授的传统有关。(为甚么要秘密呢?下文将有说及。)

  龙树于《中论》外,还有一篇《七十空性论》。此论古代无汉译,近世始由法尊译师据藏译译出。笔者据法尊译,参考藏译,已写成《七十空性论疏》,当时未打算发表,因为还想翻译一些西藏文献作为先导,现在则作为本章的附录。

  这篇论,是龙树的重要论着,论中实广说四重缘起,以一重缘起超越一重缘起,然后说胜义世俗双运成寂灭涅槃。由这论着,即能完全理解龙树的中道思想,并非只泛说“缘生性空”那么简单。

  “缘生性空”实在是一决定见,这决定见,不能光由逻辑推理来证成(这亦不是否定逻辑推理),实须由行人经抉择、修证,然后才能现证这决定。《七十空性论》即循着观修的脉络,立一重缘起、破一重缘起,至究极则尽离缘起,那便分明是为修行人铺路。行者循着他铺的路来作抉择,重重向上,那就要现证四重“缘生”、四重“性空”的境界,至于最后尽离缘起而修证,则是无学道上无间道行人的事。

  所以宁玛派所传的四重缘起,跟《七十空性论》完全吻合。其所修证的“缘生性空”境界,亦不是由推论认知的“缘生性空”境界。

  二者的分别,亦可一说。

  由认知而说“缘生性空”,其实是“缘生是故性空”,那就等如将“缘生”当成是因,“性空”则是缘生的果。这亦等于说:由于一切法“缘生”,是故一切法“性空”。

  由修证而现证的“缘生性空”却不是这样,一切法空性、无相,那是抉择(由释迦教法,在资粮道上得来的决定,成为加行道上的抉择),如何修证这个抉择而能得现证决定见呢?依龙树的教法,即是修证四重缘起。所以在修证上,“缘生”并不是“性空”的因,而是现证空性的手段(方便)。

  所以在《七十空性论》第68颂,龙树说——

  以此一切法 皆是自性空

  故佛说诸法 皆从因缘起

  这论颂是法尊译师所译,译得很缜密,比对藏文,可谓一丝不苟,它的意思亦于龙树自造的释论中说出——

  以此一切法皆自性空,故佛说诸法皆是缘起。

  这说法,就恰恰跟“缘生,是故性空”的理解相反了。龙树分明是说,因为“性空”,佛才说“缘起”,所以“缘生性空”的涵义,是“说缘生以证性空”。此中说“缘生”是世俗,证“性空”是胜义。

  如今汉土学人很受一种说法影响,这说法,以为“缘起故空,空故缘起”即是中道(或说为“世俗中无自性的缘起”与“胜义中缘起的性空”),其实这说法很有问题,因为在《七十空性论》以及藏传缘起教法中,并不认为“缘起故空”,恰恰相反,是“缘起故[世俗]有”,即是说,行者须由缘起来建立“有境”以作观修,然后超越这重缘起,那就即是证成这重缘起的空性。[注3]

  所以如果一定要用一两句话来说龙树的中道,便应该这样说:“缘生故有,超越而空”[注4]。

  亦必须这样理解,才能真正明白龙树在《中论·观四谛品》一首著名偈颂的颂义。它说——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注5]

  由缘生而建立为有,即是世俗:超越“缘生有”而现证其性空,即是第一义。这样才是实实在在的修证。倘若笼统而说“缘生是故性空”,那么,“缘生”与“性空”便都同属第一义谛(胜义谛)了,那又如能说依世俗而证第一义,更如何能说离缘起而成佛呢?龙树在《中论2观 涅槃品》中明明说——

  受诸因缘故 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 是名为涅槃[注6]

  我们岂能说“缘生是故性空”即是“不受诸因缘”呢?这样说时,分明还未能离开“缘生”。

  所以若将“缘生性空”理解为“缘生是故性空”,实在是误解了龙树的教法,龙树说——

  汝今实不能 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 是故自生恼[注7]

  此中所谓“空因缘”,青目释为“以何因缘说空”,那就可谓已得龙树的意旨,知道“因缘”只是说空的手段。而且,“以何因缘说空”这句话,即是“用那一种因缘来说空性”,那就说明缘起法不只有一重,否则便不会说“用那一种”了。

  龙树在《观四谛品》中还有一首很著名的偈颂——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注8]

  这就很显明地说,由观修“因缘生”之法,然后才能将此法说之为空。何以为空呢?因为“因缘生”即是假名而有。这就即是超越缘起有然后才能说空了。

  龙树在《七十空性论》结颂的释论中说(依法尊译,下同)——

  若成就正信,勤求真实,于此都无所依之法,能以正理随求随欲者,则能远离有性、无性而得寂灭。

  “成就正信”,即是抉择;“勤求真实”,即是观修;由是而能对一切法生决定,这决定便即是“都无所依”,亦即既不依于缘起,亦不依于空性(远离由执着缘起而执之“有”;亦远离由执着空性而执之“无”)。

  这就是龙树教导我们,如何才能现证离边的中道了。

  在《佛理精华缘起理赞》中,多识活佛介绍了宗喀巴大士对缘起与性空的决定,我们亦应该略作介绍,其详,读者可参考原书。这实在是一本好书,扫清一切有关缘起的迷雾。

  宗喀巴大士对于缘起与性空的决定,有很精辟的论述。首先,甚么是性空呢?宗大士《缘起理赞》中说(依多识活佛译,下同)[注9]——

  如果认识与此相反 认为性空就无作用

  有作用者即非性空 就会落入邪见深渊

  此即决定,一切法自性空而有作用。此“自性空”与“有作用”并不矛盾。“如果认识与此相反”,“就会落入邪见深渊”。多识活佛解释道——

  从辩证法来说(辩证法就是对立的存在),辩证法存在的两个面都是互相依赖、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的关系。“有”和“空”的统一,就是佛教的辩证法。

  因此,宗大士说——

  非缘起物犹如空花 故无无缘存在之物

  又说——

  因视一切依缘而有 故不陷入绝对有无

  由此可知,必须成立缘起有,才可以与自性空在辩证上统一。此所谓辩证,即是观修时的观察,并不只是哲学上的推理。

  宗大士接着说——

  自性绝对不依作用 因缘相对作用形成

  依多识活佛的解释,中观所破除的自性有一特殊定义,即是“绝对”而且“不依作用”的自性。而因缘则表现为“相对”而由“作用形成”,亦即“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东西才叫因缘”。

  这就是由实际观修而作出的观察了。于观修时,立足于“相对、作用形成”的缘起有,由缘起有,才能破除一切法有一个“绝对、不依作用”的自性。

  所以宗喀巴大士在《佛法三根本要义》中才会这样说 (依多识译)——

  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

  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偏见

  这观修境界刚好跟如今流行的见解相反,他们以为,必须以自性空无才能消除实执、以现象实有才能消除虚无,这只是推理,不是观修。于观修中,唯有缘起有(现象实有)而无实有(如二取有),这是从有边来观察:唯有自性空而非缘起空,这是从无边来观察。因此,在世俗中,是“相对作用形成”的缘起有,而不是“无自性的缘起”,在胜义中,是“绝对不依作用”的自性空,而不是“缘起的性空”。

  一般的见解,一置于观修中即成混乱。于观察世俗时,便已经说“无自性的缘起”了,请问,刚刚成立由缘起形成的事物境界以作观察,又怎能立即说这成立事物的缘起,可以同时成立这…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1 空性与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