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缘起为无自性呢?下来于谈唯识时,说到弥勒瑜伽行的四正加行,起初是“知本无所有,即证知唯识”的“有得加行”;然后才是“由证唯识故,知无一切境”的“无得加行”。一个“唯识无境”要由两个加行法来现证,为甚么呢?因为于“有得加行”中是由相来观修,“无得加行”则由性观修,相与性的观修不可混乱,现在说“无自性的缘起”,则是在成立现象的同时混入自性的因素,故成混乱。
同理,于观察胜义时,便已说“缘起的性空”,此际尚未在观察中超越这重缘起,如何能立即说这重缘起为空性呢?那亦是性相混乱。
宗喀巴的观修则不同。他“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是由现象作观察,于观察中成立缘起有(现象实有),由是消除“二取有”与“名言有”的实执偏见(深一层次,则如由“相依有”消除“业因有”实执,是即由缘起超越缘起)。如是即由相而作观察,并未混入自性的因素来起观。
他“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偏见”,是由性作观察,于观察中,对一切法的自性,仅由否定其“绝对不依作用”而说之为空,并不否定它的相依性、相对性、相碍性。如是即由性而作观察,并未混入相的因素来起观。
所以,流行的见解是依名言而推论,宗大士则由现观而决定,此间开合,相差甚大。所以宗大士才会说——
如此珍贵无比之法 却被学浅无知之辈
搞得如像马兰花草 交错倒置乱无头绪
所以,要了解龙树的四重缘起,汉土学人恐怕先要打破“缘起故空,空故缘起”这个成见——我已说之为“缘起故有,超越而空”。
注释
1 有关吉藏指摘青目释《中论》之“四失”,见大正·四十二,页五。然而,吉藏却于三论宗的“三种二谛”基础上,建立“四重二谛”。其内容依其《二谛义》略说如下:第一重二谛,“有”为世谛、“无”为真谛,以之破凡夫执诸法为有;第二重二谛,“有、无”为世谛、“非有非无”为真谛,以之破“二乘人”(声闻、缘觉)滞于空见;第三重二谛,“二(有、无)、不二(非有非无)”为世谛、“非二(非有无)、非不二(非非有无)”为真谛,以之破“有所得菩萨”之执“有无”;第四重二谛,上来三重二谛为世谛,以无所得、“言妄虑绝”方是真谛。如是“四重二谛”,重重次第超越,以前前为后后之方便,故即于第四重二谛,前三重二谛亦“不废”,故谓“就三种二谛中论废不废,明无方便三即废,有方便三即不废。”
吉藏且举《中论》、《维摩》、《华严》、《大智度论》等,说明各重二谛皆可于经论找到根据,并强调“二谛是教,不关理境”,唯有如此理解,始能由“教”而悟“理”、由世俗而证胜义。吉藏之“四重二谛”,实通于“四重缘起”学说。
2 宗喀巴《中论广释·正理海》(Rigs pa rgya mtsho)说缘起三性云——此说为差别事缘起者,可解释成有为法之缘起。彼复说为“相连” (phrad)、“相对”(ltos)、“相依”(rten)等三种异名。所依之词义,[义为]于一切所知之生起。生起有二种——生者于非有为法为非有,然却依彼[非有为法]而建立,是亦有“生”义。[如《中论》云:]“作者依业有,业复依作者,除此缘起外,未见能生因。”此谓依于业而生起作者,然业却非作者之能生。彼理若用于他法,亦说为量、所量、所立,能立等彼此相互而生,然却非彼此相互能生。《宝鬘论》亦云:“此有即此生,有短即有长。”此即如“短”非“长”之能生。
复次,谓依各各因缘而生起。除离系果外,须作于实有法,诸非彼之缘起者,乃依他法而生起,然于心观待处,实非彼之因缘。若尔故云:“何故世间法,悉为因缘法,是故世间法,皆为空性法”。
3 龙树《六十如理论》(Yuktisastika)有颂云:
“于求真性者 初说一切有 通诸义无贪 然后说寂灭
不知寂灭义 但闻空性声 不修福德业 损害彼劣夫
说诸业果有 众生亦真实 了知彼体性 然后说无生”
宗喀巴《入中论善显密意疏》(dBu ma la”jug pa”i rgya cher bshad pa dgongs pa rab gsal)亦言:
“于抉择诸法无实中,若不善解何为实有及如何执有,则于真实义见,定有错失。《入行论》云:“未知所观事,必不取彼无。”此说心中若未善现起所破事之总相,则必不善缘取彼所破事之无。……
自续派之论典,于所破多未明说。惟《中观明论》释世俗有,可就其违品之有,知其何为胜义有或真实有。如彼论云:“于无真实性事,增益违上行相之乱觉,名为世俗,此能障真或由此能蔽真实故。如经云:法生唯世俗,胜义无自性,于无性错乱,说明真世俗。彼彼所生,由彼所显现,所见一切虚伪主事,名唯世俗。……故由彼等意乐增上,安立一切虚伪性事,名唯世俗有。””
4 此亦如阿底峡尊者(Atisa)于其《入二谛》(Satyadvayayatara)所言 (依释如石译,收《菩提道灯抉微》(台北:法鼓文化,1997)页247- 256):
“若舍正世俗 修习于空性
则彼于来世 将惑业因果
世俗所显现 理观无所得
不得即胜义 亦法本住性
因缘所生故 世俗显现成
倘若不能成 水月缘何生
故众因缘生 一切现象成
诸缘若断绝 俗中亦不生”
5 依鸠摩罗什译,大正·三十,no.1564,页33a。
6 同上,页35b。
7 同上,页32c。
8 同上,页33b。
9 此《缘起理赞》(Sang rgyas bcom ldan”das la zab mo rten cing”grel bar ”byung ba gsung ba”i sgo nas bstod pa legs pa bshad pa”i snying po)除多识活佛的翻译外,尚有郭和兴的汉译。英译可参考Geshe Wangyal,The Door of Liberation(Boston:Wisdom Publications,1995)。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1 空性与缘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