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趨向 涅槃,不能說不對,可是,這就始終是有分別的所緣境,正由于持著這分別,五地上的行人才會怖畏生死,希求涅槃,佛認爲這亦即是顛倒。
爲甚麼求離生死而得涅槃亦是顛倒呢?
因爲在這種有分別的所緣境中,五地菩薩正由于分別性相用而分別生死與涅槃,是故未能現證性相用叁無分別的法爾,這分別便是菩薩的顛倒。有這顛倒,便永不能住入平等性。
對于佛家的平等性,許多人都忽視了他的重要性,以爲佛說衆生平等,便是平等性了。這樣理解平等性,實在依然落入世俗的層次,以爲佛現證的平等性,有如我們所說的男女平等、膚色平等、宗教信仰平等之類,這就是輕視了平等性。
佛所現證,是周遍法界的大平等,是故周遍法界無處不具生機。這所謂周遍法界,已不同于初地菩薩,由分別性相用來周遍。初地菩薩的周遍,是用叁種觀點來周遍,對事物由觀察其性而認知、對事物由觀察其相而認知、對事物由觀察其用而認知,由是即可觀察一切法而無遺,是故說爲周遍,但這周遞卻不平等。譬如說,由寂滅相來認知佛,那是由相來作認知,這時候,就不能說具寂滅相的佛與具顛倒相的衆生平等;又譬如說,佛具力、無畏等功德,而衆生則不具,所以從用來認知,亦不能說佛與衆生平等。
這也等如說,若分別性相用來觀察,這觀察可以周遍,但一定不平等,佛所現證的,卻是平等的周遍。
平等的周遍,是對性相用叁者無分別而現證,是故不能從寂滅相來定位佛,不能從顛倒相來定位衆生,佛與衆生都無非只是法性中的自顯現;亦不能從功德與業力來分別定位佛與衆生,因爲這亦是法爾,佛法爾具足功德,衆生則法爾具足業力,由是才說佛離因果,而衆生則受因果定律的支配。
此所謂法爾,其實亦是不得已而安立的名言,它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文殊師利的不二法門,便是現證不可思議境界的法門。
因此,大平等性(平等而周遍是故名之爲“大”),不可思議,是佛內自證的智境,不能用我們的名言概念來加以形容。每一地位的菩薩漸漸離障礙,才能悟入這大平等性。所以在佛地無間道上的菩薩,《解深密經》說他們還有“極微細礙愚”,由是可知離相礙緣起而無有怖畏,並不是容易現證的事。
超過顛倒、究竟涅槃,二者是因與果的關系。關于超過顛倒,前已說各地菩薩都仍然有顛倒,所以指的並不只是凡愚那種執一切法爲實有的顛倒。
解釋《心經》,明白菩薩亦有顛倒,這一點十分重要,否則便將“究竟涅槃”說成太過輕易,凡愚執實,這種顛倒在資糧道上已經超越,因爲這正是資糧道上行人之所現證。若超越凡愚的顛倒即便可以究竟 涅槃,那麼,資糧道上的行人跟佛還有甚麼分別?
曾經有人告訴筆者,講經的時候,說十地菩薩都有顛倒,聽衆很難接受。這也許是事實,因爲崇拜菩薩已經成爲事相佛教的風氣,在菩薩信衆的心目中,自己所崇拜的菩薩已經是圓滿無缺的聖者,所以才可以作福衆生,如果說菩薩都仍然有顛倒,心理上很難接受。
所以筆者常常以爲,佛教其實不妨分兩個途徑來傳播,一個途徑是宣揚世俗有的事相佛教,另一個途徑則是依經論來弘揚佛的教法,例如說菩薩亦有顛倒,就是佛的教法,假如因爲有事相佛教就避而不談這點,那麼,便等如是對佛法作減損,此亦等如謗法,因爲這種做法,等如今具根器的人無法認識佛法。
其實,說菩薩亦有顛倒,亦並非對菩薩有所不敬。他未成佛。爲甚麼未成佛呢?就正因爲還有顛倒。而且,菩薩的顛倒在層次上根本不同衆生的顛倒,因爲衆生根本不識緣起,而菩薩的顛倒則落在相礙緣起之上。四重緣起中,相礙緣起最爲深密,是故最難超越,未能完全超越即有顛倒。
舉一個例,我們生長在叁元次的空間,因此一切事物都呈立體相,這立體相就是我們的局限,亦即是我們的障礙,所以當我們觀想佛相之時,亦必然觀之爲立體的人形佛。這樣做,其實已經是顛倒,因爲這樣的形態,只能說是我們這個器世間的化身佛形態,例如釋迦,但我們卻以爲一切佛都是這個形態,那就是受到叁元次空間的障礙。
所以《維摩經》就舉出一個香積佛國,這個佛國中的諸佛菩薩並非具有我們的身形,所以維摩诘才要化現爲一與香積國相應的菩薩身,往香積佛國向佛乞食。香積佛國的諸菩薩,從香積佛的開示中得悉有我們這樣的一個娑婆世界,便很想一見釋迦與娑婆世界的菩薩衆,香積佛便吩咐他們說——
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衆生起惑著心;又當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注13 ]
你看,香積佛國中的菩薩,分明就跟我們娑婆世界的菩薩不同,所以才要“舍汝本形”。他們的本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形狀,《維摩經》雖未說,但至少已令我們知道,見到他們的身形我們會自卑,所以我們不可以用自己的形狀來規範其他世間的衆生。
由是可知執著自己的身形已經是一種顛倒,這顛倒以時空的障礙爲基礎而生起,要超越這顛倒,就要打破時空的障礙,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實無一刹那不受這時空限製,因此離時空障礙便實在是很困難的事。由是可知,說菩薩亦有顛倒,釋迦是如實而言,目的在指示菩薩應如何修證。
依龍樹的教法,離障礙即是離緣起。離緣起並非否定緣起,只是超越緣起。所以對于由障礙而生的顛倒,亦並非加以否定(否則便是否定世俗有,由是落入虛無的邊際),只是加以超越。如是即是經中所說的“超過顛倒”。
超越顛倒而究竟涅槃,此中的“究竟涅槃”實在亦應一說。
佛家諸宗部對“涅槃”其實各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才成立爲諸宗部的見地。俄羅斯學派對此有專門研究,據說,不同的“涅槃”定義共有二十余種之多,而每一種都可以引佛說爲依據。
事實上,“涅槃”的梵文nirvana一詞,實在是一個複義詞,Theodore Stcherbatsky曾有專著探討[注14]。所以因其複義而成不同的宗義,亦很容易理解。諸宗的成立,無非都只是修證的目標有所不同。如是見、如是修、如是證,即便成爲一個宗部。
因此,我們不能說這個宗部對,那個宗部不對。因爲只須不偏離佛法,實在沒有任何一個宗部不對。對于諸宗部,最適宜的做法是,以緣起做大前提,將諸宗部加以定位。如果依照龍樹的教法,那就是將諸宗部加以分別,有些落在業因緣起的層次、有些落在相依緣起的層次、有些落在相對緣起的層次,有些落在相礙緣起的層次,至離相礙則爲“究竟”。
藏密甯瑪派祖師努·佛智(gNubs chen sangs rgyas yc shes)有一本論典,名爲《禅定目炬》(bSam gtan mig sgron),論中分“漸門”、“頓門”、“大瑜伽”及“無上瑜伽”,抉擇四次第禅定。這是一本極其深邃的論典,論師依自己的內自證境界而造論,已非一切诤論立足處。由本論,便知由對 涅槃的岐義,可以建立不同的禅定。
諸宗部所執持的nirvana語義,即是他們落在那一個緣起層次的反映,例如聲聞乘宗部多以滅正受即是涅槃,那便是落于業因緣起而未能超越,是故便將不受身語意業作爲涅槃。這即是取其“吹滅”的語義。
照中觀宗的觀點,唯識今學(此爲陳那成立的唯識學派,由玄奘法師傳入漢土的即是這派)落在相依緣起,因此月稱論師(Candrakirti)在《入中論》(Madhyamakavatara)便指出它所建立的“自證分”即永遠成爲相依,那便等于執實相依緣起而說空[注15]。唯識家對此雖然多方辯解,說自己的學派並未將心識執實,但他們卻並不從“自證分”是否落入相依緣起這一點來立論,那就根本沒有回答月稱的話題。
所以,月稱的涅槃觀亦一定不同唯識家的涅槃觀。唯識家要將“大涅槃”與“大菩提”作分別,中觀家則根本不須要作這分別。由是唯識家要修證的便是“本寂”,同時認爲“本覺”思想不妥,可是瑜伽行中觀派(例如無上瑜伽密諸宗部)卻認爲“本寂”無非只是佛的證智相,而“本覺”則是證智的功能,二者不異不離,不可分別。這就是修證的見地不同,因而對“涅槃”便有不同的理解了。
筆者的意見是,每一個學佛的人都講究緣份,這一生有緣依止那一個宗部,就不妨依著這宗部的見修來現證,實在不宜是此非彼,與其偏執與诤論,不如依見地來修證。若自己依止的宗部沒有修證的法門,那就須要檢討,光落在理論的層次,算不算得上學佛。那就恐怕要另尋修證的門徑了。有說、有修、有證,是釋迦的說話,是故不能以有說爲止境。
這即是說,我們實在不宜爲“涅槃”一詞的定義多興诤論,最重要的是如何去修證。
然而《心經》所說的卻是“究竟涅槃”。
甚麼是“究竟涅槃”呢?無垢友尊者說,“大舍離”是入究竟涅槃的因。然則,甚麼是“大舍離”呢?這即是舍離一切顛倒。菩薩落于相礙緣起而修證,大舍離便即是離諸相礙,現證無礙。
這現證無礙,雖然是修道上九個地位菩薩的修學,及其究竟,實在無間道地位圓成。
(八)無學道的現證
在五道的無學道上,無間道爲因位,佛地爲果位。即是無間道上的修證爲成佛的因,然後于佛地現證佛果。
《心經》說——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
這即是說無間道位上的修證,他的修證已無可說,彌勒瑜伽行唯有說之爲“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所謂“所作成辦”即是修證圓成,至于具體如何,實在未說。
這無可說,是因爲菩薩在無間道上已離一切緣起,即已完全超越世間的一切語言文字概念,由是即不可能再用語言文字概念來加以表達,是即名爲不可思議。
一定要說,唯有說之爲“依般若波羅蜜多”。因爲般若波羅蜜多代表一種智境,在智境中,一切法都…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說《心經》 4 五道十一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