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龙树说四重缘起,其相碍缘起就正为此而说。必须离相碍,然后才能证佛智,成佛的难处就正在于此。
不过,见道的圆成却不必离相碍,行者只须悟入相碍,便可以现证真如,此时的现证称为“触证”(这是弥勒瑜伽行建立的道名言)。
何以未离相碍亦可触证真如呢?
触证真如只是脱离了心性的缚束,即是不再受由心识建立的名言概念所缚,此时,初地菩萨(触证真如的行人)已住入法性,但却受法性的缚束,是故未能称为解脱。所谓未离相碍即可触证真如,只是说行者已于心性中自解脱,他所离的,只是心性的范限,也即是说,他已悟入了一个正方形的中点,可是法界却无限无边,若他执持着这个中点,便等于永远不能离四边的障碍。
见道上行人的修证,其局限即在于此,因此我们才不能说偏重空解脱门是究竟。
那么,三解脱门彼此的关系又如何呢?
它们是广大法界的性、相、用。空性是性、无相是相、无愿是用。对于性相用三者,我们不能侧重于其中任何一个,否则便依然是有分别,一有分别,充其量也只能现证见道,登入初地,至极限也只是于六地现证般若波罗蜜多,不能说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所以《心经》于说完八事之后,还要继续说下去,那才是观自在菩萨的三摩地境界。
《心经》说——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三句经文,即是修证果,分别遮遣蕴、处、界的现观果。菩萨尔时住于法性之中(亦即住于空性等八事之中),见蕴处界一切法都空性无相,都无生灭、垢离垢,以至无增无减,如是始谓之为“无”,并不是笼统地说空,便无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明白这三句经文说的是修证果,亦即现观果,非常重要,否则观自在菩萨便只是一系列一系列地举出一些道名言来加以遮遣,实在没有深意。如果知道是现观果,那就不同了,那是住在法性之中的现观,才能周遍蕴、处、界而观。同时,还须分别性相用而观,才能称之为周遍(周遍性相用)。在弥勒瑜伽行的道名言,这就叫做“悟入法性能相”——关于这些,在说瑜伽行时还会细说。
其周遍一切法而观,并非唯笼统说空,这一点亦非常重要,因为前面既然已分别说现观八事,是则其现观果当然即是这八事的修证果,是故此所谓“无”,即八事现观之无,亦即由其性、相、用而说之为无。
说无性、无相不会引起误会,但若说其功用亦无,那便可能引起误会,盲目附和的人会因此陷入虚无,如龙树所指责的方广道人。所以对此问题尚应一说。
《心经》在这里说“无”,大前提是住于空性等八事之中,唯住于此八事中的行人才堪现观其为“无”。这“无”,并不否定世俗有,因为世俗有并不住于空性等八事。亦即是说,世俗有实为有性、有相;有生、有灭;有垢、有离垢;有增、有减。有此种种,即因为世俗有具足功能。
不否定世俗有而见一切法于空性等八事中为无,那即是见道菩萨所现证的般若波罗蜜多。在这时候,世俗有的成立,是由相碍而成立,即是由超越“法能相”而成立,而非超越“法性能相”而成立;即是超越阿赖耶而成立,而非超越如来藏而成立。
法能相与法性能相,是弥勒的道名言。法能相即是虚妄分别;法性能相即是真如。
阿赖耶与如来藏是释迦的道名言,阿赖耶不同阿赖耶识,一切有情心性本净(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无离垢、无增、无减的境界),是名之为如来藏;若成世俗有 (有性、有相等的境界),那便是阿赖耶。
所以初地菩萨的触证真如,即是悟入法性能相,亦即触证如来藏。
然而佛家的修证并不以此为究竟,因为般若波罗蜜多与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分别,即在于对真如的性相用作不作分别。若仅能分别性、相、用而现证,那只是般若波罗蜜多,若能性、相、用三无分别而现证,才能现证深般若。是故在由八事中见蕴、处、界为无的基础上,初地菩萨尚须修证性相用三无分别。
因此,就有《心经》的三节经文——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亦无无得]。
无无明一节,是由性与相无分别去现证;无苦集灭道一节,是由相与用无分别去现证;无智一节,是由性、相、用三无分别去现证。这三节经文,即是由见道过渡至修道阶段的修学,亦为修道上九个道地(由二地至十地)菩萨的基本修学(因为这九个地位的菩萨其修学为“反覆观照真交口”)。
先说无无明一节。
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等十二缘起,都是世俗有,其被世人认知,是因为世人但执持其性与相。例如无明,世人即说它以痴为性,呈现为执著相;又如行,世人即说它以业为性,呈现为行相。
所以菩萨住于空性等八事之中,即着重于其性与相而观八事,由性与相而说之为无。
然后是四谛一节。
苦、集、灭、道是释尊依缘起而建立,给弟子作为修习的依据,着重于相与用。苦有诸苦相,而这诸苦,则是集的功能(用),因为有五蕴结集然后才引生诸苦;灭苦有灭苦相,而这灭苦,则是道的功能,因为有修习道然后才能灭诸苦。如是等等,无非都是世俗有,当住于空性等八事之中作现观时,即可说其相与用皆为无(无增、无减,是故无用)。
最后是智与得一节。
智是一个境界。在凡愚,称这境界为心识,因为未离分别,而分别这个作用却正是心识的最基本功能;若在圣者,因为已离分别,所以他的心理状态便不能再称为识,而称之为智。
菩萨的心理状态(对于佛,则已不适宜再称之为心理状态),若分别由性、相、用来观察,可以说为有,但这却依然是世俗有,或者我们可以说它是菩萨的世俗有,它虽然已超越凡愚,不再将十二缘起与四谛视为实有,但却用分别的心态来评价佛智,是故说之为有,这即是初地菩萨以至修道上诸地菩萨的心态。
菩萨的世俗有,恰恰是诸地菩萨的障碍,因此说为“无智”,那即是离性、相、用而作观察时,便应证知佛的证智境界亦非实有,二地以至十地菩萨的证智境界,当然更不可执之为实。这现观,即由性相用三无分别的境界来观察佛智。
在宁玛派的修学中,即说此现分、明分、空分三无分别。在这里,现分是法性的功用;明分是法性所周遍显现的法相;空分即是法性的自性。
接下来,便说“无得、无无得”了。
何以无得?因为无可得之因。何以无无得,亦因为无无得之因。佛的正知、十力、无畏等等功德,法尔存在,即非由缘起而存在,是法界本然具有的功能,偏重于功能 (用边),可以说其为有,但却只是世俗有,若由性相用三无分别来观察,便知成立正知的因、成立十力的因、成立无畏的因都为无有。但亦不是虚无,因为是法尔而有(自然而然而有,离因缘而有),所以才说,亦无“无得”之因。
这三节经文,是由见道说至修道,一切菩萨的修学都由十二缘起、四圣谛、证智、功德来作性相用三无分别的观察,然后才能现证深般若波罗蜜多,此亦即现证三解脱门。
在这里,无垢友尊者引《月灯三昧经》 (Candrapradipasamadhi)来作总结,经说——
薄伽梵说解脱之自性,即甚微细功德亦不可得。
所谓甚微细,即其非是为有。
(七)修道的现证
在修道上九个地位菩萨的修学,《心经》说道——
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槃。(依详本引)
这节经文说的是三件事:一、心无障碍;二、无有恐怖;三、超过颠倒、究竟涅槃。
关于心无障碍,可以说是菩萨的基本修学,若依龙树四重缘起,这即是由悟入相碍缘起而修证离相碍。若依弥勒的道名言,这即是由圆成自性而现证胜义无自性。
《解深密经》将各地菩萨的障碍说得很清楚,每一地位的菩萨都有两种愚,而且由二愚引发一种粗重。每地的二愚一粗重,即是该地位上菩萨的障碍。[注12 详见《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
在这里,我不打算将《解深密经》所说的愚及粗重一一加以阐释,因为对一般读者来说,可能觉得很繁杂,所以《心经》亦仅统名之为障碍,修道上菩萨的修学,便即是现证“心无障碍”,这样理解就已经很够了。
障碍即是局限,局限由分别性、相、用而引生。譬如时间,我们的器世间,时间为一元次,所以有来、有去,这来去即是时间相,由是成立过去、现在、未来,即是时间的功用。由执持它的相与用,我们便建立了时间性(可是却实在说不出来),由此分别,所以我们说时间有“时性”,所以才有将“时”说为恒常的哲学流派。但如果我们离开“一元次”这个局限来观察,就不能说来去,亦不能说过去、现在、未来了,此即如爱因斯坦建立四元次的“时空连续体”,它就超越了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这“时空连续体”,就即由超越性、相、用的局限而成立。
因此,离障碍便即是离局限。每一地的菩萨都有他自己的局限,亦即有他自己对法性的性相用所作的分别,如何渐次证入三无分别,便即是各地菩萨的修证。
于是,菩萨就可以离怖畏(“恐怖”)了。菩萨的怖畏在于仍未能圆满离诸颠倒,是故才有怖畏。他们的怖畏不同凡愚的怖畏,凡愚的怖畏是不能离生灭的因果,亦即是生死皆不得自在,由是即有种种苦,复因苦而生怖畏,菩萨已能离苦,甚至可离生死,所以他们的怖畏即在于离缘起后的无所依。
修道上的菩萨,依于相碍缘起而作修证,渐次能离缘起,但这时他反而有所怖畏。最典型的是第五地菩萨,《解深密经》说他们的两种愚是——“纯作意背生死愚”,以及“纯作意向涅槃愚”。背离生死…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说《心经》 4 五道十一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