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趋向 涅槃,不能说不对,可是,这就始终是有分别的所缘境,正由于持着这分别,五地上的行人才会怖畏生死,希求涅槃,佛认为这亦即是颠倒。
为甚么求离生死而得涅槃亦是颠倒呢?
因为在这种有分别的所缘境中,五地菩萨正由于分别性相用而分别生死与涅槃,是故未能现证性相用三无分别的法尔,这分别便是菩萨的颠倒。有这颠倒,便永不能住入平等性。
对于佛家的平等性,许多人都忽视了他的重要性,以为佛说众生平等,便是平等性了。这样理解平等性,实在依然落入世俗的层次,以为佛现证的平等性,有如我们所说的男女平等、肤色平等、宗教信仰平等之类,这就是轻视了平等性。
佛所现证,是周遍法界的大平等,是故周遍法界无处不具生机。这所谓周遍法界,已不同于初地菩萨,由分别性相用来周遍。初地菩萨的周遍,是用三种观点来周遍,对事物由观察其性而认知、对事物由观察其相而认知、对事物由观察其用而认知,由是即可观察一切法而无遗,是故说为周遍,但这周递却不平等。譬如说,由寂灭相来认知佛,那是由相来作认知,这时候,就不能说具寂灭相的佛与具颠倒相的众生平等;又譬如说,佛具力、无畏等功德,而众生则不具,所以从用来认知,亦不能说佛与众生平等。
这也等如说,若分别性相用来观察,这观察可以周遍,但一定不平等,佛所现证的,却是平等的周遍。
平等的周遍,是对性相用三者无分别而现证,是故不能从寂灭相来定位佛,不能从颠倒相来定位众生,佛与众生都无非只是法性中的自显现;亦不能从功德与业力来分别定位佛与众生,因为这亦是法尔,佛法尔具足功德,众生则法尔具足业力,由是才说佛离因果,而众生则受因果定律的支配。
此所谓法尔,其实亦是不得已而安立的名言,它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文殊师利的不二法门,便是现证不可思议境界的法门。
因此,大平等性(平等而周遍是故名之为“大”),不可思议,是佛内自证的智境,不能用我们的名言概念来加以形容。每一地位的菩萨渐渐离障碍,才能悟入这大平等性。所以在佛地无间道上的菩萨,《解深密经》说他们还有“极微细碍愚”,由是可知离相碍缘起而无有怖畏,并不是容易现证的事。
超过颠倒、究竟涅槃,二者是因与果的关系。关于超过颠倒,前已说各地菩萨都仍然有颠倒,所以指的并不只是凡愚那种执一切法为实有的颠倒。
解释《心经》,明白菩萨亦有颠倒,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便将“究竟涅槃”说成太过轻易,凡愚执实,这种颠倒在资粮道上已经超越,因为这正是资粮道上行人之所现证。若超越凡愚的颠倒即便可以究竟 涅槃,那么,资粮道上的行人跟佛还有甚么分别?
曾经有人告诉笔者,讲经的时候,说十地菩萨都有颠倒,听众很难接受。这也许是事实,因为崇拜菩萨已经成为事相佛教的风气,在菩萨信众的心目中,自己所崇拜的菩萨已经是圆满无缺的圣者,所以才可以作福众生,如果说菩萨都仍然有颠倒,心理上很难接受。
所以笔者常常以为,佛教其实不妨分两个途径来传播,一个途径是宣扬世俗有的事相佛教,另一个途径则是依经论来弘扬佛的教法,例如说菩萨亦有颠倒,就是佛的教法,假如因为有事相佛教就避而不谈这点,那么,便等如是对佛法作减损,此亦等如谤法,因为这种做法,等如今具根器的人无法认识佛法。
其实,说菩萨亦有颠倒,亦并非对菩萨有所不敬。他未成佛。为甚么未成佛呢?就正因为还有颠倒。而且,菩萨的颠倒在层次上根本不同众生的颠倒,因为众生根本不识缘起,而菩萨的颠倒则落在相碍缘起之上。四重缘起中,相碍缘起最为深密,是故最难超越,未能完全超越即有颠倒。
举一个例,我们生长在三元次的空间,因此一切事物都呈立体相,这立体相就是我们的局限,亦即是我们的障碍,所以当我们观想佛相之时,亦必然观之为立体的人形佛。这样做,其实已经是颠倒,因为这样的形态,只能说是我们这个器世间的化身佛形态,例如释迦,但我们却以为一切佛都是这个形态,那就是受到三元次空间的障碍。
所以《维摩经》就举出一个香积佛国,这个佛国中的诸佛菩萨并非具有我们的身形,所以维摩诘才要化现为一与香积国相应的菩萨身,往香积佛国向佛乞食。香积佛国的诸菩萨,从香积佛的开示中得悉有我们这样的一个娑婆世界,便很想一见释迦与娑婆世界的菩萨众,香积佛便吩咐他们说——
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注13 ]
你看,香积佛国中的菩萨,分明就跟我们娑婆世界的菩萨不同,所以才要“舍汝本形”。他们的本形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状,《维摩经》虽未说,但至少已令我们知道,见到他们的身形我们会自卑,所以我们不可以用自己的形状来规范其他世间的众生。
由是可知执着自己的身形已经是一种颠倒,这颠倒以时空的障碍为基础而生起,要超越这颠倒,就要打破时空的障碍,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无一刹那不受这时空限制,因此离时空障碍便实在是很困难的事。由是可知,说菩萨亦有颠倒,释迦是如实而言,目的在指示菩萨应如何修证。
依龙树的教法,离障碍即是离缘起。离缘起并非否定缘起,只是超越缘起。所以对于由障碍而生的颠倒,亦并非加以否定(否则便是否定世俗有,由是落入虚无的边际),只是加以超越。如是即是经中所说的“超过颠倒”。
超越颠倒而究竟涅槃,此中的“究竟涅槃”实在亦应一说。
佛家诸宗部对“涅槃”其实各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才成立为诸宗部的见地。俄罗斯学派对此有专门研究,据说,不同的“涅槃”定义共有二十余种之多,而每一种都可以引佛说为依据。
事实上,“涅槃”的梵文nirvana一词,实在是一个复义词,Theodore Stcherbatsky曾有专着探讨[注14]。所以因其复义而成不同的宗义,亦很容易理解。诸宗的成立,无非都只是修证的目标有所不同。如是见、如是修、如是证,即便成为一个宗部。
因此,我们不能说这个宗部对,那个宗部不对。因为只须不偏离佛法,实在没有任何一个宗部不对。对于诸宗部,最适宜的做法是,以缘起做大前提,将诸宗部加以定位。如果依照龙树的教法,那就是将诸宗部加以分别,有些落在业因缘起的层次、有些落在相依缘起的层次、有些落在相对缘起的层次,有些落在相碍缘起的层次,至离相碍则为“究竟”。
藏密宁玛派祖师努·佛智(gNubs chen sangs rgyas yc shes)有一本论典,名为《禅定目炬》(bSam gtan mig sgron),论中分“渐门”、“顿门”、“大瑜伽”及“无上瑜伽”,抉择四次第禅定。这是一本极其深邃的论典,论师依自己的内自证境界而造论,已非一切诤论立足处。由本论,便知由对 涅槃的岐义,可以建立不同的禅定。
诸宗部所执持的nirvana语义,即是他们落在那一个缘起层次的反映,例如声闻乘宗部多以灭正受即是涅槃,那便是落于业因缘起而未能超越,是故便将不受身语意业作为涅槃。这即是取其“吹灭”的语义。
照中观宗的观点,唯识今学(此为陈那成立的唯识学派,由玄奘法师传入汉土的即是这派)落在相依缘起,因此月称论师(Candrakirti)在《入中论》(Madhyamakavatara)便指出它所建立的“自证分”即永远成为相依,那便等于执实相依缘起而说空[注15]。唯识家对此虽然多方辩解,说自己的学派并未将心识执实,但他们却并不从“自证分”是否落入相依缘起这一点来立论,那就根本没有回答月称的话题。
所以,月称的涅槃观亦一定不同唯识家的涅槃观。唯识家要将“大涅槃”与“大菩提”作分别,中观家则根本不须要作这分别。由是唯识家要修证的便是“本寂”,同时认为“本觉”思想不妥,可是瑜伽行中观派(例如无上瑜伽密诸宗部)却认为“本寂”无非只是佛的证智相,而“本觉”则是证智的功能,二者不异不离,不可分别。这就是修证的见地不同,因而对“涅槃”便有不同的理解了。
笔者的意见是,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讲究缘份,这一生有缘依止那一个宗部,就不妨依着这宗部的见修来现证,实在不宜是此非彼,与其偏执与诤论,不如依见地来修证。若自己依止的宗部没有修证的法门,那就须要检讨,光落在理论的层次,算不算得上学佛。那就恐怕要另寻修证的门径了。有说、有修、有证,是释迦的说话,是故不能以有说为止境。
这即是说,我们实在不宜为“涅槃”一词的定义多兴诤论,最重要的是如何去修证。
然而《心经》所说的却是“究竟涅槃”。
甚么是“究竟涅槃”呢?无垢友尊者说,“大舍离”是入究竟涅槃的因。然则,甚么是“大舍离”呢?这即是舍离一切颠倒。菩萨落于相碍缘起而修证,大舍离便即是离诸相碍,现证无碍。
这现证无碍,虽然是修道上九个地位菩萨的修学,及其究竟,实在无间道地位圆成。
(八)无学道的现证
在五道的无学道上,无间道为因位,佛地为果位。即是无间道上的修证为成佛的因,然后于佛地现证佛果。
《心经》说——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
这即是说无间道位上的修证,他的修证已无可说,弥勒瑜伽行唯有说之为“所作成办所缘境事”,所谓“所作成办”即是修证圆成,至于具体如何,实在未说。
这无可说,是因为菩萨在无间道上已离一切缘起,即已完全超越世间的一切语言文字概念,由是即不可能再用语言文字概念来加以表达,是即名为不可思议。
一定要说,唯有说之为“依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般若波罗蜜多代表一种智境,在智境中,一切法都…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说《心经》 4 五道十一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