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說《心經》 4 五道十一答▪P7

  ..續本文上一頁宛然具在,但卻是無所有而存在:一切法的性相用都叁無分別而存在;一切法都如其所應存在而存在;一切法都受範限而存在;一切法都適應他所受的範限而存在。

  于未來世或者有更好的譬喻,但在我們的時代,唯有說一切法在證智境界中,宛如電視螢光幕中的事物;在古老時代,無電視可作譬喻,唯有說爲如幻(魔術變化)。

  我們也實在只能這樣去體會佛的證智,這亦即《心經》之所說——

  無上正等覺、現起平等覺[注16]

  這即是無間道上行人之所依,亦即諸佛之現證。是故對這境界,雖不可說,亦須一說。

  說爲“無上”,因爲這是無可超越的現證境界:說爲“正”,因爲此已離一切顛倒,是故更無謬誤;說爲“等”,因爲于證智境界中一切法體性相同,亦即一切法的體性都爲無有;說爲“覺”,這是假施設一個名言用來表示現證的功用。

  所以“無上正等覺”這個名言,即是說證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功用。

  我們也許可以這樣來理解,深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個現證的境界,憑甚麼才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呢?憑“覺”的功用,而這種“覺”,則可形容之爲“無上”、“正”、“等”。

  但若光這樣說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的菩薩,就似乎跟佛沒有甚麼分別了,其實不然,因爲菩薩未“現起平等覺”。

  無垢友尊者在說《心經》時,說“平等覺”即是“圓覺”,這是很重要的提示。我們讀《圓覺經》時,或未將“平等”看成是“圓”的定義,而事實上卻實在如此。

  前面已經特別提出“平等性”,由前面所說的平等性,我們便知道這實在是離一切相礙的大平等,離一切相礙而周遍,便即是“圓”。

  所以佛跟“行深般若波羅多行”的菩薩,只有一個分別,佛的現證爲“圓”,而彼菩薩的現證則未圓。亦即是說,佛已現證大平等性,而彼菩薩則尚未能現證。

  對于佛的證智及證智境界,恐怕也只能說到這樣,否則便有畫蛇添足之虞。

  (九)密咒道的現證

  《心經》接著便提到密咒道了——

  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之秘密咒、真實無倒。(依詳本引)

  這段經文,在玄奘法師的略本譯文中,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在字面有省略。“大神咒”的“神”字是“秘密”義;“能除一切苦”則省略了“秘密咒”一詞,因爲他已在前面將“大秘密咒”譯爲“大神咒”,在這裏即不宜再譯爲“能除一切苦大神咒”。所以要說密咒道義,以依梵文詳本來說爲宜。

  吉祥獅子在《心經密咒道釋》中,說《心經》所說,顯示密咒道五種功德。阿底峽則說這五功德總攝五道的義理,亦即說“大明咒”攝資糧道;“無上咒”攝加行道;“無等等咒”攝見道;“能除一切苦秘密咒”攝修道;“真實無倒[秘密咒]”攝無間道。

  現在,且一說吉祥獅子所說的五種功德——

  一、以其自明自性,故爲大明咒。

  二、以其非爲他人念誦,故爲無上咒。

  叁、以其不建立爲“有法”,于性相無等,故爲無等等咒。

  四、以其自性相即是功德,等同“無分別”此要義,于通達要義時,能最勝除滅一切顛倒之苦,故爲能除一切苦秘密咒。

  五、以其咒義住于無所緣之澄明,是故不虛,且知咒義爲真實,故爲真實無倒秘密咒。

  下面,將對此逐一解說。但于解說之前,卻須先說“咒”(密咒)的意義。

  “咒”的梵文mantra,意思是“救護心識”,或“救護心意”,因此佛說“四陀羅尼門”,即“忍陀羅尼”、“咒陀羅尼”、“法陀羅尼”與“義陀羅尼”[注17]。四陀羅尼即說密咒具四種成就。分別相應爲“以法性體性而成就”;“以有法自性而成就”;“以加持而成就”;“以能力而成就”。關于這些,可謂說來話長,在這裏不能一一細說。

  但卻須知,以有法自性而成就的咒陀羅尼,實將密咒分爲叁類,念誦的密咒僅爲其中之一,余者爲vidya(譯爲“明”)及dharani(音譯爲“陀羅尼”,意譯爲“總持”)。

  這叁類密咒,分別與空分、明分(覺)、明空雙運相應,《心經》的密咒屬于後者,故若嚴格一點來說,應該稱之爲總持。

  所謂“以有法自性而成就”,即是由咒字的聲音及義理來觀修有法,通達有法的自性。所謂有法,即指我們在心識中將之建立爲實有的一切法(這是方便的解釋)。這即是叁類密咒所共有的功能。

  念誦密咒,僅能證知有法的空分;觀修明咒,則能證知有法的明分;觀修總持,則能現證有法的空分與明分雙運。

  這須要舉實例來解釋——

  一、例如金剛薩埵的咒,om vajrasattva ah,在念誦時著重觀想(ah)的涵義爲“無生”,以無生死(無生無滅),是故爲金剛(無變異、無壞、無動、無垢、無礙等),具金剛體性(即是具無生體性)的有情,便名之爲金剛薩埵。所以,這是密咒mantra,因爲念誦時所證知的,即是有法的空分。

  二、例如觀自在菩薩的六字大明,om mani padme hum,在念誦時,要觀修摩尼寶珠(mani)和青蓮花 (padme),前者代表世間法成就,因爲摩尼寶珠即是如意珠,能滿一切世間願;後者代表出世間法成就,因爲青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有如由凡庸修證而成聖者。

  這兩個觀修,便是分別。不過由于是在智境中作分別,所以就不稱爲分別,而稱之爲“明”。因此所觀修的便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明分。

  叁、例如《心經》的般若咒,om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在念誦時,所觀修的是行者自利利他的境界,行者的心識(心相續)于此境界中自解脫,是故即爲空分與明分的雙運——關于咒義,下來當更細說。

  說到這裏,我們便應當明白,“大明咒”何以爲“自明自性”了,此中有證知空分、明分、二者雙運的層次分別。然而無論那一個層次,都是資糧道上行人的現證,亦即依次第而現證一切法體性(空性、無相)。

  “無上咒”說爲“非爲他人念誦”,這句話容易引起誤解,以爲是指行者僅爲自己的利益而念誦,實際上卻非如是。

  這裏說的“他人”,是指密咒所依的本尊,例如念誦六字大明,本尊即是觀自在菩薩。若于念誦時,行者以爲自己是在念本尊的咒,那就等于將本尊當成是“他人”,亦即有行者本人與本尊的分別。如是聖凡即不平等,輪回 涅槃即不平等,佛與衆生即不平等。

  所以必須去除這種種不平等的分別,然後才能悟入輪回界與涅槃界的平等性,如是始能將輪涅二界的顯現,觀修爲法性中自顯現的明相,所以,行者即是本尊,本尊念自己的咒,是即“非爲他人念誦”。正因爲由此觀修平等性,是故才稱之爲無上。

  這亦正是加行道上行人的修證(無生無滅、無垢無離垢)。既自成本尊,則尚有何生滅、垢與離垢可言。

  “無等等咒”,說爲“不建立爲有法,于性相無等”,即是空分與明分的雙運。于雙運中,一切法宛然而有,亦似乎各有物性,但其實一切法的體性無有分別。

  一切法宛然而有,是明分;一切法體性無有分別,是空分。這二分雙運,便即是勝義與世俗雙運。雙運的意思,是不偏重于任何一邊。

  由世俗有,所以說爲“等”(例如類別);由勝義空,所以說一切法性相爲“無等”,因此當勝義與世俗雙運時,即成“無等等”。這“無等等”並不是說世俗有更無類別、屬性種種分別,只是一切分別都于空性中無有分別,是故便稱之爲無等等,可以解釋作無等可堪爲等(例如:無有一個種類可堪成爲種類)。

  這即是見道上的修證(無增無減)。

  “能除一切苦[密咒]”,說爲“其自性相即是功德,等同無分別此要義”,是故能除一切顛倒苦。

  在這道地位置上,密咒已成甚深的觀修境界,實在已離“念誦”這個事相,在觀修境界中,漸漸離開語言(聲音)及文字(包括概念)。所以在密咒的觀修中,這觀修的自性便已經是功德,因爲它是“無分別”的境界,亦即于觀修密咒的境界中,不但“無等可堪爲等”,它實已超越“等”與“無等”而證無分別。

  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要義,便即是無分別。前面已經說過,這即是修道上行人的修證(法界、真如、如來藏的性相用叁無分別,彼此不即不離)。

  至于“真實無倒秘密咒”,是因爲“咒義住于無所緣之澄明”,這是說佛道因位無間道修證。

  無間道上的行人,以“無所緣”爲所緣境,證無分別而無舍離,是故說這種所緣境爲“澄明”,也即是清淨光明。

  在無間道以前的修道位上,九個地位的菩薩“反覆觀照真如”以離相礙,這時候,依然有所緣,“真如”便是他們的所緣境界;依然有分別,真如與障礙便即是分別;依然有舍離,障礙便即是所離,九地漸次修證,至無間道才可以悟入住無分別而無舍離的無所緣。

  或許我們會有疑問:于前已說資糧道上證“空性、無相”;加行道上證“無生無滅”及“無垢無離垢”;見道上證“無增無減”;修道上證無顛倒、無怖畏,何以現在又說修道上的菩薩未能住“無所緣”境?既然已現證“空性八事”,便已完全離相,離相豈不即是無所緣?

  回答道:無間道以前的一切道位,實在還是落在緣起中來現證“空性八事”。例如唯識家的修證,雖然能現證“空性八事”,但實在是落入相依緣起而現證;又如中觀家,雖然能現證“空性八事”,但實在是落入相對緣起而現證;再如持他空見的瑜伽行中觀,雖然能現證“空性八事”,但實在是落入相礙緣起而現證,所以他們的“無所緣”,是落緣起的無所緣,而無間道上的無所緣,卻是超越四重緣起的無所緣,有這樣的差別,因此無間道才說爲“住無所緣、證無分別而無舍離”。這是一個甚深的…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一章 解說《心經》 4 五道十一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