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偉大理想,那一個人就說我這個人窮怕了,我要能夠腰纏十萬貫就好了;那個人說我生性風流,相傳古代揚州是煙花繁盛之地,我要能夠生活在這個溫柔鄉裏面多好啊;那個說你們這人太俗就只會想這些錢、美女,我這人想成仙成道,所以我要能夠駕鶴西遊,就是雲遊四海,這個多好啊,就問到第四個書生。那麼第四個書生就說,你們這些人想法都不錯,但是都不夠完美,我這人的想法就是什麼?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就是說我又有錢,還能到揚州。 主持人:您認同宗舜法師的觀點嗎?
淩海成:我也認同。
主持人:您剛才不還說嘛,那要是有求必應的話,那大家都求了,那幹嘛還要求?
淩海成:不是,我剛才說的跟這個法師說的,應該說不矛盾。
宗舜法師:沒有矛盾。
淩海成: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經典上說的,我們不容置疑。
宗舜法師:是。
淩海成:但是他額外的那些因緣,經典上它不是說沒有因緣。
宗舜法師:對,它不是沒有條件的。
淩海成:一定要有因緣。
宗舜法師:它也不是沒有限製的。
淩海成:因爲你經典講的很清楚,種因得果,這也是經典上說的。那麼它的前提是,你盡管是有這樣的,你還有很多的因緣,佛教爲什麼要教育你那麼多呢。教育你那麼多,就是讓你知道佛教怎麼做人、怎麼做事,那在這種情況下你求什麼就來什麼。
主持人:您求過嗎?
淩海成:我當然求過。
主持人:您求的是什麼?
淩海成:我主要是求平安,求家裏人平安,我幾乎沒有求過財。
主持人:爲什麼?
淩海成:我覺得財這個東西不是求的東西,而且我個人不是很迫切,我覺得生活上一般就夠了,就可以了,但是我更覺得家裏人的健康是我特別關注的。
主持人:所以您的願望都滿足了嗎?
淩海成:基本上滿足了,只是說我父親96歲的時候。
主持人:高壽。
淩海成:也是去年4月份到5月份的時候得病,得病我當然也一樣的去求佛,希望他能夠痊愈,但是還是沒實現。我覺得他應該說是壽終,因爲不管任何人他都有一個陽壽。
主持人:96歲高壽了,已經快過100了。
淩海成:盡管他們說這是喜喪,我說別說96歲,196歲,做兒女的也希望他繼續活在你身邊。所以作爲兒女來說,當然是希望他能夠多活一天,兒女心裏也安慰一天。但是如果是說已經到了這個需要走的那一天了,那你也沒有辦法,你明白嗎,一切都是因緣。
宗舜法師:對,這個求不能求呢,其實不是一個問題。因爲我們剛才講了,就是人世間確實充滿了痛苦,那麼作爲佛教是一個拯救苦難的宗教,他一方面教會我們直接面對人生,種種不如意、不圓滿的現實,讓我們學會堅強、學會修葺,那另一方面它也會告訴我們如何去求、如何去修,才能夠得到你真正想要追求的東西。
主持人: 看來這個佛還是可以求的?
宗舜法師:是,是可以求的。
主持人:並且在某些時候還是非常有用的?
宗舜法師:是。
◆求佛真的有用嗎?求佛的重要原則
主持人:那我們什麼時候求,或者說怎麼樣求,什麼樣的情況下求會有用呢?
宗舜:這個求佛,它是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剛才淩老師說的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不能違背因果,因果的法則這是不可以違背的。我們按照因果的法則,最基本的定義就是,“種善因是得樂果,種惡因是得苦果。”那麼我們從善和因的角度來說,就是說我種的是一個善因,將來能夠趕得我很快樂的果報,反之也是這樣的。
所以這個因果的法則就注定我們做一件壞事,希望佛能夠替我們把這個抹掉,消掉這個惡果,這是違背因果。因爲你幹的原本就是一個要受苦的因,種一個這個因,而想得到一個快樂的果報,這是在因果上不對稱,所以說,佛不可能有保佑這樣的人。
主持人:那淩老師您剛才不也說嘛,說我殺了人我去求佛,那我就能逃難。
淩海成:就像剛才宗舜法師說的一樣,我種因種的是苦果,你得承受這個苦果。原來我們那兒有一個,廣濟寺有一個法師,這個法師現在已經圓寂了。他常常跟我說,他說這個人,就是拜的人,他跟我說,這個人做了什麼壞事了。
主持人:能看出來?
淩海成:他說,他今天來就是要躲避這個災難。
主持人:那能躲過去嗎?
淩海成:那很難說,我覺得如果因果要是說,沒有因果那就沒有得償。
主持人:法師呢?他那個能躲過去嗎?
宗舜法師:我是這樣想,當人有這個慚愧心的時候,他的命運其實已經在發生改變。這個佛教說“不怕念醒,就怕悟遲”。不怕念醒,就是說你心中的壞念頭産生了,這不要緊,但是最怕的就是不知道這個念頭是壞的,同樣你幹了一個惡行,這個惡行固然是很壞,但是如果你還一直認爲,你這樣做是對的,那就更麻煩。
所以我們就覺得,就是說給任何人,都要給他一個生路,給他一個希望。那麼我們要從一個發展的眼光來看,雖然他彌補的行爲,可能不能夠立刻導致他能夠躲避那個災難,但是由于他自己認識到他害怕,他想要逃避懲罰,這個就是已經明顯認識到自己做的是錯事。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那對他人生的教訓,他已經獲得了一個。
主持人:一個忏悔的機會?
宗舜法師:對,是。
主持人:本身可能他求佛,他不一定能夠躲避這場災難,但是至少他心靈上的這些罪惡,他可以洗掉一些?
宗舜法師:對。這個佛教裏面說 “慚恥之服視爲罪上”,就是說我們的最莊嚴的衣服打扮得我們漂亮的,第一個是慚愧,第二個是知羞恥。這個在佛教裏面就說,這樣兩件衣服是最爲莊嚴的,我們能夠披上這樣的衣服,就能夠改變我們的形象。所以我們說即使是對于惡人,我們還是鼓勵他去求佛。不是求佛給他把災難免掉,而是說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改變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主持人:淩老師,您求佛的這個過程當中,給我們舉個例子比較靈驗的?
淩海成:很多。
主持人:您就講一個吧。
淩海成:是有這麼一回事,還是我父親的。我父親夜裏邊吃藥,吃錯了,他把半瓶藥吃進去了,第二天早上去,整個人就沒有知覺了,就好像是不行了。那天我正好送我侄子到日本去,所以我就很急,急得不得了。
主持人:這半瓶如果要是老人家吃進去……
淩海成:很快就不行了。
主持人:正常人也不行了吧。
淩海成:對,很快就不行了,而且不知道什麼原因,不知道是吃藥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以爲是中風了。
主持人:他已經是一宿,就是已經在夜裏消化了。
淩海成:對,第二天早上不動了,什麼知覺都沒有了。在這個時候,我就一邊開車一邊說,因爲剛才說到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家稱觀世音菩薩聖號前面,常常加上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主持人:對。
淩海成:爲什麼呢?因爲他確實能夠救苦難,你這個聲音在這兒,所以我這一路上大概走了兩個小時,很遠的路,的確很慢。我沒有停一分鍾,就一直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結果到了醫院以後,這個保姆回憶,說他可能把那個藥吃光了,還剩那麼一小點,那麼根據這個,我們就把他的血液或者什麼東西,拿到另外一個專門檢驗病毒的這麼一個醫院,就檢驗出來了,是吃這個藥。
主持人:如果沒檢驗出來呢?
淩海成:沒檢驗出來,就壞了,這人可能就沒了。就因爲這樣的話,就一點一點,所有的事情都非常的順利,所以就救了他,起死回生。
主持人:您覺得就是您念了觀世音菩薩?
淩海成:我覺得就是觀世音菩薩。
主持人:法師您覺得念這個菩薩名號的那個功德,讓他父親起死回生了嗎?
宗舜法師:這裏面就涉及到一個,如何看待這個感應,其實我們常人對于感應的東西,往往都過于喜歡把它神秘、渲染。
◆求佛真的有用嗎?佛菩薩在生活中能感應到嗎?
宗舜法師:就是對平常的這種感應,他大概覺得說不夠神奇,這是一個普遍的心態。就是大家追求靈異、古怪,不合乎尋常的邏輯,如果是這樣的,大家會覺得說這個就是感應。但是他就沒想到佛法之道,本來就是平時之道,它是一個非常平易的。佛救助衆生的方法,是非常非常多的,而且有的時候是超乎我們的想象。
就像觀音菩薩的這個救助,他可能就是幫助這個小阿姨,回憶起來可能這個藥,發現這個藥就是剩下很少。然後,及時的有醫院能夠檢查,能夠知道他的各項指標是怎麼回事,然後有針對性的(治療)。而這個時候的感應,不是說淩老師一念觀音菩薩,立刻就看見一個觀音菩薩現身,然後拿甘露水在他身上一灑,然後立刻老人家坐起來了,起死回生,這個感應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說,當你遇到困境的時候,你沒有路了,忽然來了一個樵夫,給你指了一條山路;當你要渴死的時候,忽然一個車隊路過,在這個時候,給你最後的一碗水。
主持人:那是觀世音菩薩顯靈?
宗舜法師:這個不是說,你不要管誰在顯靈,也就是說當你向佛菩薩乞求的時候。佛菩薩們,他們從大悲心的角度,他們用智慧關照,他們都會了解我們的狀況,于是他們就會用最最合乎邏輯,最最現實的這個方式來顯現。
所以曾經佛教有一個故事,就講這個有人跌到水裏,就快淹死了,這時候他就想起觀世音菩薩說,念觀音菩薩很靈嘛,那我就拼命念觀音菩薩,說觀音菩薩你趕快救我吧。
主持人:對。
宗舜法師:好,就念了一會兒,沒有顯靈。來了一個船,小木船一個漁夫劃著船就過來了,說你掉到河裏,孩子上來吧。溺水的人說,老人家不用,我求了觀音菩薩的,我堅信觀音菩薩一定會來救我的,您去吧,小船就劃走了。
那麼繼續在那兒念,在水裏念,那麼過一會兒又來一個大船,上面的人都叫他上船吧,上船吧,你們去吧,觀世音菩薩會救我的。到最後又來一個很大很大的艦船,大家都把救…
《求佛真的有用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