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而且向往它,希望自己達到某一種境界,這才構成了信仰。所以說,正信的佛教也罷,佛教也罷,佛教首先是正信,你必須明白自己信什麼東西。如果不知道自己信什麼東西,如何信?如何向往?如何自省?不知道如何達到某一種境界卻要信仰的話這就是迷信。所以說,佛教是迷信還是正信,在于你自己明白不明白那個“信”的精神的東西。
剛才談到這個明星信佛的影響,這個影響確實存在。因爲這個時代需要一種很大的聲音傳播某一種東西,才不會被攪天的信息湮沒。在這一點上,明星信佛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和作用。但是,還有個問題就是,這個明星信的時候,你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在信什麼?是不是你明白信仰一種什麼精神?如果說佛教追求一種所謂的解脫也罷,所謂的自由也罷,那麼,你是不是真的明白,這種解脫和自由的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明白這個之後,那麼你是不是明白如何實現這種自由?如何實現這種解脫?需要做哪些事情?
如果知道這些東西,那麼這個才是真正的信仰、正信。如果不明白這個東西,單純地在某一個地方、某一個時候就用一種非常狂熱的行爲,說一些不一定符合佛教正見的話,那麼,這就會造成很大的誤解。這樣,許多佛教徒、許多佛教的信仰者就會受到這種錯誤的誤導,被人們認爲佛教是一個迷信的宗教。事實上不是這樣的。許多歌星的問題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他可以信仰,那麼,是不是你信仰的這個東西真的是佛教的精神?而不是佛教的名詞,而不是佛教的名相,而不是佛教的那種外形。
比如,我舉個例子,方舟子也罷,很多人也罷,爲什麼要攻擊佛教?他攻擊得對嗎?對的。我說“對”的意思,就是他攻擊的,正好是佛教自己也在反對的那些東西,比如說神通,比如一些神神道道的東西。佛教要反對這些東西。釋伽牟尼就公開的反對這些神通之類的東西,他認爲這些東西解決不了生死的問題。
◆宗舜法師:對,神通不敵業力。
●雪漠:神通不敵業力。那麼同樣的,就是明星也罷,你的正信的佛教也罷,必須告訴人們佛教的真正精神是什麼?明星在傳播佛教的時候,必須自己弄懂佛教的精神是什麼?那麼你傳播的這個對還是不對?是真正的佛教還是你自己認爲的佛教?如果是真正的佛教,那麼很多人都會覺得因爲這個明星的傳播讓大家知道了一種真理。這是一種巨大的功德。如果你傳播的是一種謬誤的東西、莫名其妙的東西,那麼對佛教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我身邊有位朋友,當他提到佛教的時候,他對一些佛教徒是不屑一顧的。他覺得佛教就是一些消極的東西,就是一些老太太磕頭、拜佛、求佛、祈福的一種禮儀、一種文化。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只有佛教是最積極的。它是靠改變自己的心靈來改變世界,而不是想靠世界的力量來改變自己的什麼東西。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世界改變不了自己心中的快樂。真正的佛教追求兩個字:快樂,就這麼兩個字。世間法追求一種有條件的快樂,我們稱之爲“離苦得樂”;出世間法追求一種無條件的快樂,我們稱之爲“涅槃之樂”。所有的修煉都是爲了達到這個快樂的目的。如果你證得了一種無條件的快樂,比如心靈的明白、智慧的覺醒。如果能得到這個,那麼就是正信的佛教。如果靠一種欲望的滿足,比如物質、各種心外的許多條件的滿足來得到那種快樂,就是不究竟的快樂。當然,佛教也允許有這種不究竟的快樂,這稱之爲世間法。比如天人,他也追求這樣一種東西。
事實上,就是直到今天,好多人還是不明白,真正的佛教和所有宗教、所有的科學、所有的文化一樣,它的存在的意義是在于能給人類和衆生帶來快樂。不一樣的就是,佛教追求的是無條件的快樂。不管世界怎麼樣,不管有沒有條件,我都是快樂的,而且,這個世界改變不了你的快樂。
所以我常說,佛教它不是用來改變世界的,而是爲了世界改變不了你心中的快樂。世界怎麼樣,他都知道一切都會過去,只有心中的那種覺醒、光明、快樂、清涼不會因爲條件的消失而消失,不會是無常的。所有的有條件的都是無常的,都是虛幻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佛教追求的是無爲法。“放下”一切條件。快樂不因爲各種因緣的存在而存在、不因爲各種條件的消失而消失。所以說,真正的佛教是這樣一個東西。明星必須明白這樣一種真理,明白佛教真正的精神是什麼?你傳遞出來的才是正確的。如果明星不明白這些東西,把佛教反對的一些很奇怪的東西作爲佛教的真理來炫耀的時候,這對佛教是一種亵渎。所以說,我認爲任何包括明星也罷,佛教徒也罷,首先弄明白佛教的精神是什麼東西?它是什麼目的?它如何實現這個目的?這是非常清晰的。它的嚴謹程度像科學,也像數學一樣,非常嚴謹。
當你明白佛教的真正的正信的原理,知道它的諸多的真理性的那種步驟以後――它非常具有實證性的、有次第的、非常清晰的,任何一個人朝著這條路走,都可以得到無條件的快樂,我們稱之爲“解脫”;都可以得到一種自由,我們稱之爲涅槃之樂。所以說,我始終覺得正信的佛教應該是這樣。直到今天,很多很多的人宣傳的一些東西,只是佛教的一個方面――甚至有些是佛教自己也反對的一些陰影的部分。就像這個杯子放在桌上的時候,很多人看到的是杯子後面這個陰影。他們也許認爲這個杯子的陰影就是杯子,不是這樣的。它真正的佛教是那個光明。光明照到杯子的時候,雖然有陰影,但是這是佛教自己也想解決、也想消除這個陰影。不要把這個陰影認爲是佛教的全部而宣傳。我們應該宣傳什麼呢?要宣傳這個光明。不但正面有光明,而且後面有光明的時候,這個杯子就沒有陰影了。這就是佛教認爲的正信。
四、正信佛教的叁個條件
◎鳳凰網:雪漠老師對這個佛教還是分析的很透徹,宗舜法師法師還有什麼補充的嗎?從一個出家人的角度來看?
◆宗舜法師:這個你剛才問的就是什麼是正信的佛教,我對你的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個它應該是從兩面去理解,首先我們講什麼是正信的佛教,其次我們應該如何去正確的信仰佛教,它應該包含這樣的兩個內容在裏面。關于第一個什麼是正信的佛教,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所有的佛教都是正信的。如果不是正信的東西肯定不是佛教。這是我們作爲一個佛弟子必須要堅定的一個信念。
因爲佛的教法是從大智慧海裏面流露出來的一種清涼,它能夠析出我們內心的煩惱,這種是充滿了大智慧和大慈悲的,所以佛陀所創立的佛教,或者說它實證到的境界是不可能出現,不可能存在所謂的迷信的佛教這麼一個概念。之所以大家會說佛教迷信或者說有些人迷信佛教,不是因爲佛教本身如何是迷信的,而且我們用了一個錯誤的方式。正和迷是相對而言的,佛教根本的目的是轉迷爲覺,覺悟是我們追求的根本。所以一個正信的佛教,聖嚴法師曾經給它做過一個這樣的定義,他說這是在我們的大家常常會讀到的《正信的佛教》這本書的開頭第一篇他就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提出了這麼叁個條件。
他說正信的內容應具備叁個主要條件,第一必須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第叁必須是必然性。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到現在如此,將來必將如此。凡是對一種道理或一樁事務的信仰或依賴如果經不起這叁個條件的考驗,那麼它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經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這是聖嚴法師定義的什麼是正信的佛教。
我們更多的關注的就是我們是不是在正確的信仰佛教,因爲我們可以覺得相信佛教是符合聖嚴法師剛才說的叁個條件的,問題又是在于我們的行爲,我們是不是在正信佛教,今天的信佛的方式以我個人的淺見歸結起來,我覺得是有幾個類別很值得我們去思考的。第一種是商人型的信佛,這是和佛做生意,他的一切的信仰的目的的根本是爲了求得自己的利益,個人的利益。
◎鳳凰網:一些財富。
◆宗舜法師:對求財、求名,乃至求一切其他的物質上的追求等等。他是完全是做生意,我們常常說的買了幾斤蘋果一點點心拿到廟裏供養一下,還要請佛加持以後,可能臨走還得帶回去給家裏人保個平安。這個要說錯也沒有錯,但是他們沒有想到,他其實是一個賄賂菩薩的做法。就是人們拿少量的東西去想跟菩薩行賄,得到更多的利益,就是一個典型的商人型的佛教信仰,以交換獲得利益,這個是作爲他的目的。
◎鳳凰網:很像雪漠老師剛剛說的世間的佛教。
◆宗舜法師:對,這個是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功利的心。第二種類型,我把它稱爲小資型,小資的信佛他們不在追求所謂的物質上的回報,這些人我相信他們說出一些話來是發自內心的。比如說在我的微博上也有博友,他就留言過,他說我去廟裏只是爲了自己靜心,那麼既然如此的話我是不是可以不去講究繁瑣的佛教的禮儀什麼的。或者說我學佛我根據的目的就是爲了陶冶我的情操,增加我的快樂,或者在哲學思想上有一個提高,他是在這樣。
這個就非常有點像我們大家喜歡到雕刻時光、星巴克去喝喝咖啡,然後在那兒翻閱一下時尚的雜志,度過所謂比較浪漫或者說很閑適的一天。他把學佛當成是一個餐前的水果,或者飯後的甜點,是用來點綴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精致一些。他沒有想到說學佛對生命除了這種浪漫的甯靜這些東西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一些。
真正的正確對佛教的信仰和追求,其實它和前面這兩種是有著截然的區別的。比如說我們作一個菩薩,菩薩這個詞在今天我們都覺得是高高在上的。但是從佛教的詞語對它的解釋來說叫做菩提薩埵,摩诃薩埵,是一個覺悟了的有情,是一個發大心願,發大願,爲利衆生願成佛的這個大菩提心,這樣的一個大心衆生。
第一個是覺悟了的有情,就是你覺悟了的衆生,第二個是發大願的衆生。我們…
《明星學佛爲哪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