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星學佛爲哪般?▪P3

  ..續本文上一頁想想看我們有沒有覺悟,我們有沒有發大心願,如果我們沒有這個的話,我們夠不夠稱得上稱自己是一個菩薩呢。所以說正確的信仰它更多的是要承擔,對內就是自我覺悟,對外令他人覺悟,最後達到覺行圓滿而成佛,他要追求的是這個內容。如果不是以這個作爲自己最根本的信佛追求,我們可以說它都是迷信的。

  如果我們是把利益衆生,爲了令衆生解脫而我去學佛成佛作爲目的,這個才能稱爲是真正的正確的在追求佛教信仰。所以 我覺得正信與否的檢測在于看看他是發什麼樣的心,也就是出于一種什麼樣的目的。一切的自私自利的目的都可以說是迷信的。而一切光明覺悟溫暖利益別人,慈悲救度衆生,發這樣心的人我們都可以稱爲他是在踐行正信的佛教。

  

  五、明星皈依的誤解 宗舜法師解讀皈依和出家的區別

  ◎鳳凰網:謝謝宗舜法師剛才對佛教給我們的解釋。社會上很多人可能對佛教還是有誤解,不僅僅說是正信還是迷信這種問題,他們可能連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也會攪混,譬如皈依、出家、剃度、受戒。之前我知道任靜和付笛聲他倆皈依佛門,然後很多媒體在報道的時候就把它報道成出家。還有很多網友就去猜測他們爲什麼出家,給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的。希望在這裏宗舜法師和雪漠老師也能把這個這些地方給我們大家解釋一下,像皈依、出家有什麼區別?

  ◆宗舜法師:任靜和付笛聲老師他們兩位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弟子,而且經常會去參加佛教的各種活動,我們跟他們都是很熟悉的。當時他們在趙縣的柏林寺皈依的時候就曾經被媒體一度傳爲說任靜、付笛聲夫妻倆雙雙皈依佛門,出家了,當他們再一次以在家人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個別的媒體他們就說你看他們是以這個所謂的皈依佛門作爲自己宣傳的一個噱頭,曾經給他們有這樣的一個定位,給他們扣上這麼一個帽子。

  但是在我看來就覺得是非常荒唐可笑的,因爲在現在確實在社會上大家對皈依和出家究竟有什麼區別有點弄不大明白,我覺得確實有必要給大家做一個澄清。大家說到的皈依佛門,其實在佛教裏邊應該確切的稱爲叫皈依叁寶。皈就是回歸的意思,依就是依靠,就是我把我的已經迷失的自性重新找回來,以佛、法、僧叁寶作爲我的依靠,表達希望叁寶來救度我,我全心的依靠叁寶,按照叁寶的所教示的這些原則去實踐,它表達這樣一種願望。它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皈依是種宣誓,這是向佛法僧叁寶宣誓表明我認同你,並且依靠你這樣一種態度,所以他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是皈依的最通俗的理解。

  ◎鳳凰網:那麼皈依以後我們是說他還是像我們平常人一樣是吧,不是像師父您已經剃了頭發。

  ◆宗舜法師:對,皈依它其實應該是分成兩類人,第一類人就是在家學佛的,我們把他成爲居士,這些居士們就是居家學佛之士,他們是在家的,他們不用剃發,也不用更改自己的服裝。我們叫剃發染衣披上袈裟,袈裟這樣的出家的法服,這個是一類。

  另一類就是我們所說的要剃發,就要把頭發剃去,然後穿上僧服,所以在這個裏面,佛教一共是這兩類人一共有七個身份。就是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的這兩類,然後在家居士男居士、女居士叫優婆塞、優婆夷。這個就是四衆弟子,我們常說的四衆弟子佛教的就是這四類人。

  那麼在出家人裏面還有叁類,一類就是沙彌,一類是沙彌尼,沙彌就是剛剛出家還有沒有受比丘戒的,比丘尼就是沒有受比丘尼戒的,那麼稱爲沙彌尼、沙彌。還有一個叫式叉摩那他是在沙彌尼正式受比丘尼戒之前有一段學習,學習佛法甚至接受觀察的這樣一段時間,合著這樣來說,出家人就一共有5類,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再加上式叉摩那也叫學法女,這個五類人是屬于出家的,出家衆。

  另外的兩類就是屬于居士,在家信佛的,就是叫優婆塞、優婆夷,這些人他不用剃發,也不用遵守出家人的相關的戒律規定。所以把所謂皈依佛門看成是出家這是對佛教的一種誤會。

  ◎鳳凰網:皈依佛門就是只是說我心向佛教這樣一個狀態是不是?

  ◆宗舜法師:是。

  ●雪漠:法師是按照佛教的常識在說。我認爲的皈依就是:放下自己,融入另一個世界,或者走進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佛教。如果你能夠放下自己的一些東西――主要是執著、偏見以及世俗的生活和欲望,盡量能放下它們,走進佛教。當我們發這個心的時候並且走進的時候,我認爲這就開始皈依了。即使有那種形式也罷,沒有那種形式也罷,當自己有了一種向往的時候,並且付諸行動的時候,這時候真正地開始皈依了。

  發心就是不僅讓自己用這種方式離苦得樂,而且讓別人也用這種形式離苦得樂。我剛才說到了快樂。實際上快樂它是這樣的:真的快樂不是一種損人利己的快樂,而是利己也利人的快樂,我們追求這樣一種快樂。所謂皈依也罷,實質上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皈依和精神的向往。打碎自己,打碎自己的很多東西,拒絕一些東西,拒絕自己的欲望,開始走進一種宗教精神的時候,皈依就開始了。

  出家就是完全割舍了這樣一種世俗的生活――這是在形式上割舍。很多人在形式上割舍之後,心靈不一定割舍。所以說,身出家的不一定心出家,而且有些在家的人他可能也出家了。就是說,這種割舍更多的是從一種心靈上的拒絕和放棄開始的。戒律實質上就是一種拒絕,不去做這個東西,不去做那個東西,把全部的生命投入一種信仰。戒就是這樣的。拒絕才叫戒,出家也是戒的一種,就是拒絕的一種。

  當然,這種形式上的拒絕是非常必要的。因爲宗教中它包括四個方面,其中一條是宗教禮儀――就是這個形式上的東西。比如以我自己來說,雖然穿著俗家的衣服,但是我幾乎是與世隔絕的,就是雖然不出家,但我也許比一些出家人還要出家,因爲我幾乎就是與世隔絕的。我自己覺得我是皈依了,我自己覺得心靈上出家了。世界怎麼樣?我不在乎了。爲什麼呢,佛教的目的就是不在乎世界。如果佛教看別人的眼色,看世界怎麼看你的時候這不是佛教,這是演員,在表演。我始終覺得,心裏真的得到那種快樂清涼的時候,世界就幹擾不了我,這就是真出家,就是一種真成就。當世界老是能幹擾我的時候,就沒有出家也沒有皈依,這是我自己非常簡單的一種鮮活的理解。

  六、爲什麼出家一定要剃發?

  ◎鳳凰網:剛才雪漠老師已經很注重心靈地爲我們講的皈依和出家的區別。但是我們還是說很注重形式的,爲什麼一定要剃了頭發才能出家呢?

  ◆宗舜法師:這個剃發的風俗在古代印度對于重犯,就是犯了重罪的人最大的一個懲罰的方式就是把他的頭發去掉。所以在印度一般人是留著長長的頭發的,包括他的這些苦行的人,頭發都會非常長,他都不會去剪,這個在當時如果誰把自己的頭發要剃掉了,他會是認爲是自己的奇恥大辱,非常大的恥辱。

  佛陀就是爲了舍棄這種我是一個高貴人,讓你覺得頭發非常莊嚴,舍棄這種驕倷之心,所以他在出家的時候是自己拔下利劍剃除了自己的須發。後來佛教也把剃發代表斬斷煩惱。所以說這個出家把剃發作爲一個標志是有它的特殊的內涵的。所以現在但凡叫出家還是要看看他有沒有剃度,特別是對于女性來說更是如此。所以我們常常在電視劇裏面看到,有些扮演比丘尼,我們俗語所謂尼姑,她們會頭上留著長長的頭發,或者說做一個帽子把這個頭發遮起來,還留著鬓角,這一看就非常不專業,因爲沒有不剃頭發的比丘尼。如果有哪一個比丘尼說是可以不剃頭發,可以判斷,基本上可以判斷這個人肯定是個假的。所以說剃發應當是出家和在家之間從外形上的比較重要的區別。當然還有染衣,就是看穿不穿袈裟這些,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標志。

  ◎鳳凰網:除了剃發這個儀式非常重要之外,還知道皈依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但是我們可能常常聽到有些人說,我不用皈依,因爲我心裏信佛就可以了,您認爲這是怎麼回事呢?

  ◆宗舜法師:是這樣的,我們在佛教裏面,無論是大小經論。我們根據經論,佛教的經論可以知道,在佛教裏他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佛弟子,有一個最根本的一個標准的要求,就是看他有沒有皈依叁寶。所以說佛教把有沒有舉行皈依的儀式,作爲判斷他取得沒有取得這個佛教徒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標准。所以這個在家居士如果信仰佛教,他還是必須要經過皈依這樣的儀式才可以的。

  我們如果說自己相信佛法,自己有獨立的能力去學習,把它一個研究,這些不去皈依沒有什麼關系,但如果你確定皈依是自己的一個信仰,你就必須要履行這樣的一個儀式。特別是他在這個履行儀式的時候會強調,會強調我某某是自願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這個就首先在誓詞的這個角度來說,讓你記住了我宣誓從這個時候開始,不再皈依別的天神或者其他的什麼神靈。宣誓說我不再以其他的經典作爲我人生的指導。不再以其他的世間的其他宗教的指導的老師作爲他的修行的同伴,所以皈依本身就是一種戒律,他是對自己的一種約束。如果我們要想正式成爲佛弟子的話還是必須要舉行這樣的皈依儀式。

  七、明星炒作出家對佛教有危害嗎

  ◎鳳凰網:現在我們知道皈依和出家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我知道之前聽到一個新聞,是確定這個人就是出家。是去年年底的時候有一個叫韓真真的超女,傳言說她要出家,還有記者拍到她在禮佛的照片,但是很讓人詫異的是不久她就還俗了,而且還進行了整容。很多人都在說她是一種炒作,你覺得這種炒作對佛教有危害嗎?

  ◆宗舜法師:我不知道雪漠老師會怎麼看待這個問題,首先我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覺得很開心的。我覺得她起碼知道是借佛教炒作,沒有去借一些不雅的其他的東西去炒作自己,這不是也是和佛結緣的一個方法嘛。所以我覺得佛不怕被人家利用,佛也不怕被人家拿來用做自己的炒作。…

《明星學佛爲哪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