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明星学佛为哪般?▪P3

  ..续本文上一页想想看我们有没有觉悟,我们有没有发大心愿,如果我们没有这个的话,我们够不够称得上称自己是一个菩萨呢。所以说正确的信仰它更多的是要承担,对内就是自我觉悟,对外令他人觉悟,最后达到觉行圆满而成佛,他要追求的是这个内容。如果不是以这个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信佛追求,我们可以说它都是迷信的。

  如果我们是把利益众生,为了令众生解脱而我去学佛成佛作为目的,这个才能称为是真正的正确的在追求佛教信仰。所以 我觉得正信与否的检测在于看看他是发什么样的心,也就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一切的自私自利的目的都可以说是迷信的。而一切光明觉悟温暖利益别人,慈悲救度众生,发这样心的人我们都可以称为他是在践行正信的佛教。

  

  五、明星皈依的误解 宗舜法师解读皈依和出家的区别

  ◎凤凰网:谢谢宗舜法师刚才对佛教给我们的解释。社会上很多人可能对佛教还是有误解,不仅仅说是正信还是迷信这种问题,他们可能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也会搅混,譬如皈依、出家、剃度、受戒。之前我知道任静和付笛声他俩皈依佛门,然后很多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就把它报道成出家。还有很多网友就去猜测他们为什么出家,给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的。希望在这里宗舜法师和雪漠老师也能把这个这些地方给我们大家解释一下,像皈依、出家有什么区别?

  ◆宗舜法师:任静和付笛声老师他们两位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弟子,而且经常会去参加佛教的各种活动,我们跟他们都是很熟悉的。当时他们在赵县的柏林寺皈依的时候就曾经被媒体一度传为说任静、付笛声夫妻俩双双皈依佛门,出家了,当他们再一次以在家人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个别的媒体他们就说你看他们是以这个所谓的皈依佛门作为自己宣传的一个噱头,曾经给他们有这样的一个定位,给他们扣上这么一个帽子。

  但是在我看来就觉得是非常荒唐可笑的,因为在现在确实在社会上大家对皈依和出家究竟有什么区别有点弄不大明白,我觉得确实有必要给大家做一个澄清。大家说到的皈依佛门,其实在佛教里边应该确切的称为叫皈依三宝。皈就是回归的意思,依就是依靠,就是我把我的已经迷失的自性重新找回来,以佛、法、僧三宝作为我的依靠,表达希望三宝来救度我,我全心的依靠三宝,按照三宝的所教示的这些原则去实践,它表达这样一种愿望。它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皈依是种宣誓,这是向佛法僧三宝宣誓表明我认同你,并且依靠你这样一种态度,所以他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是皈依的最通俗的理解。

  ◎凤凰网:那么皈依以后我们是说他还是像我们平常人一样是吧,不是像师父您已经剃了头发。

  ◆宗舜法师:对,皈依它其实应该是分成两类人,第一类人就是在家学佛的,我们把他成为居士,这些居士们就是居家学佛之士,他们是在家的,他们不用剃发,也不用更改自己的服装。我们叫剃发染衣披上袈裟,袈裟这样的出家的法服,这个是一类。

  另一类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剃发,就要把头发剃去,然后穿上僧服,所以在这个里面,佛教一共是这两类人一共有七个身份。就是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的这两类,然后在家居士男居士、女居士叫优婆塞、优婆夷。这个就是四众弟子,我们常说的四众弟子佛教的就是这四类人。

  那么在出家人里面还有三类,一类就是沙弥,一类是沙弥尼,沙弥就是刚刚出家还有没有受比丘戒的,比丘尼就是没有受比丘尼戒的,那么称为沙弥尼、沙弥。还有一个叫式叉摩那他是在沙弥尼正式受比丘尼戒之前有一段学习,学习佛法甚至接受观察的这样一段时间,合着这样来说,出家人就一共有5类,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再加上式叉摩那也叫学法女,这个五类人是属于出家的,出家众。

  另外的两类就是属于居士,在家信佛的,就是叫优婆塞、优婆夷,这些人他不用剃发,也不用遵守出家人的相关的戒律规定。所以把所谓皈依佛门看成是出家这是对佛教的一种误会。

  ◎凤凰网:皈依佛门就是只是说我心向佛教这样一个状态是不是?

  ◆宗舜法师:是。

  ●雪漠:法师是按照佛教的常识在说。我认为的皈依就是:放下自己,融入另一个世界,或者走进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佛教。如果你能够放下自己的一些东西――主要是执著、偏见以及世俗的生活和欲望,尽量能放下它们,走进佛教。当我们发这个心的时候并且走进的时候,我认为这就开始皈依了。即使有那种形式也罢,没有那种形式也罢,当自己有了一种向往的时候,并且付诸行动的时候,这时候真正地开始皈依了。

  发心就是不仅让自己用这种方式离苦得乐,而且让别人也用这种形式离苦得乐。我刚才说到了快乐。实际上快乐它是这样的:真的快乐不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快乐,而是利己也利人的快乐,我们追求这样一种快乐。所谓皈依也罢,实质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皈依和精神的向往。打碎自己,打碎自己的很多东西,拒绝一些东西,拒绝自己的欲望,开始走进一种宗教精神的时候,皈依就开始了。

  出家就是完全割舍了这样一种世俗的生活――这是在形式上割舍。很多人在形式上割舍之后,心灵不一定割舍。所以说,身出家的不一定心出家,而且有些在家的人他可能也出家了。就是说,这种割舍更多的是从一种心灵上的拒绝和放弃开始的。戒律实质上就是一种拒绝,不去做这个东西,不去做那个东西,把全部的生命投入一种信仰。戒就是这样的。拒绝才叫戒,出家也是戒的一种,就是拒绝的一种。

  当然,这种形式上的拒绝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宗教中它包括四个方面,其中一条是宗教礼仪――就是这个形式上的东西。比如以我自己来说,虽然穿着俗家的衣服,但是我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就是虽然不出家,但我也许比一些出家人还要出家,因为我几乎就是与世隔绝的。我自己觉得我是皈依了,我自己觉得心灵上出家了。世界怎么样?我不在乎了。为什么呢,佛教的目的就是不在乎世界。如果佛教看别人的眼色,看世界怎么看你的时候这不是佛教,这是演员,在表演。我始终觉得,心里真的得到那种快乐清凉的时候,世界就干扰不了我,这就是真出家,就是一种真成就。当世界老是能干扰我的时候,就没有出家也没有皈依,这是我自己非常简单的一种鲜活的理解。

  六、为什么出家一定要剃发?

  ◎凤凰网:刚才雪漠老师已经很注重心灵地为我们讲的皈依和出家的区别。但是我们还是说很注重形式的,为什么一定要剃了头发才能出家呢?

  ◆宗舜法师:这个剃发的风俗在古代印度对于重犯,就是犯了重罪的人最大的一个惩罚的方式就是把他的头发去掉。所以在印度一般人是留着长长的头发的,包括他的这些苦行的人,头发都会非常长,他都不会去剪,这个在当时如果谁把自己的头发要剃掉了,他会是认为是自己的奇耻大辱,非常大的耻辱。

  佛陀就是为了舍弃这种我是一个高贵人,让你觉得头发非常庄严,舍弃这种骄倷之心,所以他在出家的时候是自己拔下利剑剃除了自己的须发。后来佛教也把剃发代表斩断烦恼。所以说这个出家把剃发作为一个标志是有它的特殊的内涵的。所以现在但凡叫出家还是要看看他有没有剃度,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常常在电视剧里面看到,有些扮演比丘尼,我们俗语所谓尼姑,她们会头上留着长长的头发,或者说做一个帽子把这个头发遮起来,还留着鬓角,这一看就非常不专业,因为没有不剃头发的比丘尼。如果有哪一个比丘尼说是可以不剃头发,可以判断,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人肯定是个假的。所以说剃发应当是出家和在家之间从外形上的比较重要的区别。当然还有染衣,就是看穿不穿袈裟这些,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

  ◎凤凰网:除了剃发这个仪式非常重要之外,还知道皈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但是我们可能常常听到有些人说,我不用皈依,因为我心里信佛就可以了,您认为这是怎么回事呢?

  ◆宗舜法师:是这样的,我们在佛教里面,无论是大小经论。我们根据经论,佛教的经论可以知道,在佛教里他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佛弟子,有一个最根本的一个标准的要求,就是看他有没有皈依三宝。所以说佛教把有没有举行皈依的仪式,作为判断他取得没有取得这个佛教徒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所以这个在家居士如果信仰佛教,他还是必须要经过皈依这样的仪式才可以的。

  我们如果说自己相信佛法,自己有独立的能力去学习,把它一个研究,这些不去皈依没有什么关系,但如果你确定皈依是自己的一个信仰,你就必须要履行这样的一个仪式。特别是他在这个履行仪式的时候会强调,会强调我某某是自愿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这个就首先在誓词的这个角度来说,让你记住了我宣誓从这个时候开始,不再皈依别的天神或者其他的什么神灵。宣誓说我不再以其他的经典作为我人生的指导。不再以其他的世间的其他宗教的指导的老师作为他的修行的同伴,所以皈依本身就是一种戒律,他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如果我们要想正式成为佛弟子的话还是必须要举行这样的皈依仪式。

  七、明星炒作出家对佛教有危害吗

  ◎凤凰网:现在我们知道皈依和出家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我知道之前听到一个新闻,是确定这个人就是出家。是去年年底的时候有一个叫韩真真的超女,传言说她要出家,还有记者拍到她在礼佛的照片,但是很让人诧异的是不久她就还俗了,而且还进行了整容。很多人都在说她是一种炒作,你觉得这种炒作对佛教有危害吗?

  ◆宗舜法师:我不知道雪漠老师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觉得很开心的。我觉得她起码知道是借佛教炒作,没有去借一些不雅的其他的东西去炒作自己,这不是也是和佛结缘的一个方法嘛。所以我觉得佛不怕被人家利用,佛也不怕被人家拿来用做自己的炒作。…

《明星学佛为哪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