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背,這就造成了許許多多的痛苦。
( 2 ) 我執:我,是主宰義,常一義,不變化,衆生總覺得在我們生命中,有一個主宰,常一的自我在主宰著我們的生命。因此處處以自我爲中心,時時爲我著想,一天到晚生活在強烈的自我中,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喜歡,我討厭,對我有利,對我有害,尊重我,侮辱我,如果我們用電腦來作個統計,我們一天不知道要說多少個 “ 我 ” 字。
因爲我們有了 “ 我 ” 的觀念,進而産生我執,通常我們會執名字爲我,比如你走到外面去,聽到或見到你的名字,以及一些與你名字有關系的或議論的文字,你會特別留心,覺得這個名字就是我,贊歎這個名字就是贊歎我,毀謗這個名字就是毀謗我。其實,大家知道我們名字是後天總父母給取的,是個代號,而一個人有時會有很多個名字,怎麼能說是我呢?執名字爲我,爲之憂喜,實在是毫無意義。
我們也人執身體爲我。色身乃是四大的假合,何嘗有我,我們卻把它執以爲我,因此有人爲自己色身長得醜陋感到自卑;有人爲自己色身魁武而自大;有人爲色身衰弱而憂愁;有人爲色身強健而歡喜。世人終身都在爲之奴役,難怪老子曰: “ 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吾若無身複有何患。 ” 佛教也說: “ 身爲苦本。 ” 之所以這麼認爲,都是因爲執身爲我的緣故,由于衆生強烈的執身爲我,才造成了人生的種種痛苦。
我們也執服裝爲我,當一個人穿上高級漂亮服裝時,他會覺得很神氣,高人一等,倘若穿的是破破爛爛,他就會自慚形穢,擡不起頭。我們也執工作爲我,有人因爲自己身居高位而神采飛揚,覺得我與衆不同;有人因爲自己工作低賤而覺得我不如人家。其實,工作、服裝與我又有什麼關系,而衆生無知,妄執爲我,才有了種種煩惱。
衆生的執著千差萬別,遍一切時,遍一切處,舉要言之不外乎我法二執,由此二執故不能正確認識世界。無我執我,無常執常,不淨執淨,執苦爲樂,由于顛倒認識和執著,有執著就有牽挂,有執著就會去造業,有執著就有痛苦。
3 、 煩惱
如果說無知和執著是生命痛苦的根源,那是因爲無知和執著會導致煩惱的出現。煩惱能引起生命的痛苦,而煩惱本身就是痛苦。原因是煩惱是擾亂內心甯靜的心理,它是我們生命裏本來具足的,但它的産生與外在條件也有關系。衆生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因爲他生命裏擁有煩惱,一個生命只要存在煩惱,無論它走到哪裏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所以,煩惱是造成痛苦的直接原因。
那麼,衆生的煩惱究竟有哪些呢?佛經中稱八萬四千種煩惱,這裏包括欲界煩惱,色界煩惱,無色界煩惱,在叁界之中不同的生命層次有不現同的煩惱,這些煩惱又把它歸納爲根本煩惱六種,隨煩惱二十種,根本煩惱是其它煩惱生起來的根本,又是煩惱裏最基本的,隨煩惱是隨根本煩惱生起,又是根本煩惱的分位,當然,這裏不能一一介紹,只能把重要幾種提出來說說。
在根本煩惱中的第一種是貪心所,貪心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心理活動,貪是對自己喜歡的境界,産生一種染著占有的心理。它的表現形式很多:如貪著自己的財物,以爲是生命的資糧,是快樂的源泉,是生活的保障,是處世的資本,就會對財物悭貪;貪著于自己的地位,以爲高人一等,就會表現出驕慢自大;貪著別人的地位,或別人的財物,就會表現出謅曲的心理,想盡辦法地去討好他人、奉承他人、乃至欺騙他人,然後達到謀取他人地位,或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
貪的範圍也很廣泛,論中稱曰: “ 于有有具染著爲性 ” 。叁界現象及能招感叁界現象的因緣,都是我們衆生貪著的對象:我們貪著自己的身體,貪著自己的家庭,貪著事業,貪著地位,貪著居住環境,貪著財富,貪著男女色相,貪著已有的名譽,貪著美食,貪著睡眠,貪著美好的山水,貪著建立的人際關系,貪著一切的一切。因爲有了這許許多多的貪著,就有許許多多的挂礙,內心也就不得安甯,不得自在。又因爲貪著進而就希望占有,于是拼命追求,得到了也僅僅是暫時的滿足。如果不能得到,就有求不得苦。所以,貪著是煩惱,貪著是痛苦。
與貪相反的一種煩惱就是嗔,嗔也是活動頻繁的一種心理,它是對自己不喜歡的境界産生一種排斥或損害的心理。嗔的表現形式很多:比如當你遇到人家罵你、打你、毀謗你、挖苦你、以及損害你的利益時,你就會怒火中燒,暴跳如雷,事過以後懷恨在心,時時想著報複,嗔恨心使你內心失去平靜,嗔恨心使你坐立不安,嗔恨心又使你惱羞成怒。可是,假如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發現擁有嗔恨心是一種很愚癡的表現,你說我嗔恨某人,很煩惱,可是某人並不知道我對他的嗔恨,倘若知道而你沒有付諸行動,對他並不能構成傷害,你不是自尋煩惱嗎。假如把嗔恨心變成行動,這種行動大多是不理智的甚至是犯罪的,犯罪的行爲對他固然沒有好處,而對你又何常不是壞事,佛經上說: “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 又曰: “ 火燒功德林 ” 。無不顯示了嗔心的過失。
嫉妒也是嗔恨心的表現,如果憤恨心理的産生,是因爲別人傷害了你的利益,還情有可原。那第嫉妒心的出現實在是莫明其妙了,看到別人榮耀時,就會産生嫉妒心理,盡管在很多情況下,他的這種榮耀,並不會影響到你的利益,可你就是要嫉妒,沒有辦法。嫉妒顯示了人的自私,體現了人的狹窄心量,破壞了人的平衡心境,嫉妒使人幹出很多蠢事。
嫉妒是一種可怕的心理,嫉妒又是一種人們比較容易出現的心理。所以在佛經中就特別宣揚隨喜的功德。隨喜功德是很廉價的布施,比如別人做了一件慈善事業,花費了十萬百萬財富,而你一分錢也沒有失去,可是,當你看到別人在實行此事過程中,你由衷地感到高興,並用美妙的語言去鼓勵他,贊歎他的功德,你的功德就跟他一樣,隨喜是廉價的且能成就你的功德,似乎很容易做到,但因爲我們有嫉妒心理時常作怪,隨喜之心則難以生起,不過有了隨喜,就能對治嫉妒。
慢也是重要煩惱之一,它是擡高自大,誇大自我的一種心理表現。所以慢的定義,是執持自己爲尊爲大,蔑視他人,對于有才有德的人,不肯謙下,固步自封,我行我素,由此造諸惡業,導致生死輪回之痛苦。
慢心所,通常有這些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他人不論在哪方面,比如道德、智慧、學問等等,確實都不如自己;或者他人在這些方面,都與自己不相上下。這時慢心重的人,就會對不如己者加以輕視,說他樣樣不行。對與自己水平相等的人,會說他沒什麼了不起,還不是同我一樣,有什麼值得我尊敬呢?這叫慢。如有人不論在哪方面都與自己相等,但自己卻覺得超過他;或者有人不論在哪方面,確實超過了自己,可是他卻覺得別人並沒有超過自己,最多不過與自己水平相等而已,像這樣的心態,這叫過慢。如某人不論在哪方面,都勝過自己很多,但他不僅不承認自己不如,反而認爲自己處處勝過某人。聽到別人對某人贊歎,自己就不服氣,像這樣的慢心自負,叫慢過慢。五蘊組合的生命體上,本來是沒有我的,但由于自己的妄見,以爲其中有個我,這已經是不對了,可他還誇大自我,擡高自我,表現自我,輕視他人。處處以自我爲中心,覺得別人都應該尊重我,都應該爲我服務,都應該聽我指揮和差遣,乃至希望整個世界都應圍繞著我行動,這叫我慢。有些學佛的人,在修道過程中,稍微有了一點成就,就誤以爲自己證到了什麼了不起的果位,這叫增上慢。有人生性自卑,但對別人學問淵博也不以爲然,覺得他有學問是他的事,我雖然沒有學問,但還不是一樣的活著嗎?沒什麼了不起,爲了避免暴露自己的無知,全然不知謙下,不會尊重別人的學問道德,不懂得向上追求,自甘沈淪,這叫卑慢。世間上有些人沒有什麼實際德行,但爲了博取世俗名利,就不擇手段地到處宣傳自己,自欺欺人,以期達到自己追求的目的,這叫邪慢。
慢也便得人與人之間很難處好關系。一個我慢重的人,他的自尊心會特別強,時時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又不懂得尊重別人,甚至隨意傷害別人。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你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你得尊重別人,倘若你瞧不起別人,甚至任意傷害別人,自然別人也會同樣對待你。自尊心強者,情感是很翠弱的,他只能適應恭維贊美之調,一旦受到打擊,精神就容易崩潰,因此,這種人是不堪一擊的。
4 、 造業
前面簡單地介紹了幾種重要煩惱,煩惱是擾亂內心甯靜的因素,煩惱使我們不得自在。煩惱又促使有情去造種種業,業是一種行爲的後果,在佛教中把人的行爲從倫理的角度,大體分成叁種:善、惡、無記。其中唯有善與惡二種行爲可構成業力,無記的行爲是不能成爲業力的。
那麼,善惡行爲是如何判斷呢?《成唯識論》說: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有漏與無漏行法爲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違損有漏行法爲惡。這裏對于善惡分別是貫徹現在世及未來世的兩世來看的。一種行爲必須要對現在世及未來世都有利益才稱爲善,比如布施是一種善行,一個人修了布施行之後,能夠克服自私悭吝,培養慈悲濟世的博大胸懷,是現世樂;通過修布施行,在未來生命裏能招感無盡財富,是未來利益樂。相反的,對現在世與未來世都有損害的行爲是惡法。
與善惡不同的還有無記行。無記是不能記別它是善是惡,比如坐的時間長了,到山上走一走,口渴喝幾口水,肚子餓了吃兩塊面包,睡覺前洗洗臉,都算是無記行。
另外在《十善業道經》中也談到善惡的區別標准。經中說: “ 言善法者,謂人開乘,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 。皆以此法爲根本而得成就,是名善法。 ” 這是從結果上來比知行爲的善惡,能…
《首屆: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