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首届: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济群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背,这就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痛苦。

  

  ( 2 ) 我执:我,是主宰义,常一义,不变化,众生总觉得在我们生命中,有一个主宰,常一的自我在主宰着我们的生命。因此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时时为我着想,一天到晚生活在强烈的自我中,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喜欢,我讨厌,对我有利,对我有害,尊重我,侮辱我,如果我们用电脑来作个统计,我们一天不知道要说多少个 “ 我 ” 字。

  

  因为我们有了 “ 我 ” 的观念,进而产生我执,通常我们会执名字为我,比如你走到外面去,听到或见到你的名字,以及一些与你名字有关系的或议论的文字,你会特别留心,觉得这个名字就是我,赞叹这个名字就是赞叹我,毁谤这个名字就是毁谤我。其实,大家知道我们名字是后天总父母给取的,是个代号,而一个人有时会有很多个名字,怎么能说是我呢?执名字为我,为之忧喜,实在是毫无意义。

  

  我们也人执身体为我。色身乃是四大的假合,何尝有我,我们却把它执以为我,因此有人为自己色身长得丑陋感到自卑;有人为自己色身魁武而自大;有人为色身衰弱而忧愁;有人为色身强健而欢喜。世人终身都在为之奴役,难怪老子曰: “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复有何患。 ” 佛教也说: “ 身为苦本。 ” 之所以这么认为,都是因为执身为我的缘故,由于众生强烈的执身为我,才造成了人生的种种痛苦。

  

  我们也执服装为我,当一个人穿上高级漂亮服装时,他会觉得很神气,高人一等,倘若穿的是破破烂烂,他就会自惭形秽,抬不起头。我们也执工作为我,有人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神采飞扬,觉得我与众不同;有人因为自己工作低贱而觉得我不如人家。其实,工作、服装与我又有什么关系,而众生无知,妄执为我,才有了种种烦恼。

  

  众生的执著千差万别,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举要言之不外乎我法二执,由此二执故不能正确认识世界。无我执我,无常执常,不净执净,执苦为乐,由于颠倒认识和执著,有执著就有牵挂,有执著就会去造业,有执著就有痛苦。

  

  3 、 烦恼

  

  如果说无知和执著是生命痛苦的根源,那是因为无知和执著会导致烦恼的出现。烦恼能引起生命的痛苦,而烦恼本身就是痛苦。原因是烦恼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心理,它是我们生命里本来具足的,但它的产生与外在条件也有关系。众生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因为他生命里拥有烦恼,一个生命只要存在烦恼,无论它走到哪里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所以,烦恼是造成痛苦的直接原因。

  

  那么,众生的烦恼究竟有哪些呢?佛经中称八万四千种烦恼,这里包括欲界烦恼,色界烦恼,无色界烦恼,在三界之中不同的生命层次有不现同的烦恼,这些烦恼又把它归纳为根本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根本烦恼是其它烦恼生起来的根本,又是烦恼里最基本的,随烦恼是随根本烦恼生起,又是根本烦恼的分位,当然,这里不能一一介绍,只能把重要几种提出来说说。

  

  在根本烦恼中的第一种是贪心所,贪心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贪是对自己喜欢的境界,产生一种染著占有的心理。它的表现形式很多:如贪著自己的财物,以为是生命的资粮,是快乐的源泉,是生活的保障,是处世的资本,就会对财物悭贪;贪著于自己的地位,以为高人一等,就会表现出骄慢自大;贪著别人的地位,或别人的财物,就会表现出诌曲的心理,想尽办法地去讨好他人、奉承他人、乃至欺骗他人,然后达到谋取他人地位,或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贪的范围也很广泛,论中称曰: “ 于有有具染著为性 ” 。三界现象及能招感三界现象的因缘,都是我们众生贪著的对象:我们贪著自己的身体,贪著自己的家庭,贪著事业,贪著地位,贪著居住环境,贪著财富,贪著男女色相,贪著已有的名誉,贪著美食,贪著睡眠,贪著美好的山水,贪著建立的人际关系,贪著一切的一切。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的贪著,就有许许多多的挂碍,内心也就不得安宁,不得自在。又因为贪著进而就希望占有,于是拼命追求,得到了也仅仅是暂时的满足。如果不能得到,就有求不得苦。所以,贪著是烦恼,贪著是痛苦。

  

  与贪相反的一种烦恼就是嗔,嗔也是活动频繁的一种心理,它是对自己不喜欢的境界产生一种排斥或损害的心理。嗔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当你遇到人家骂你、打你、毁谤你、挖苦你、以及损害你的利益时,你就会怒火中烧,暴跳如雷,事过以后怀恨在心,时时想着报复,嗔恨心使你内心失去平静,嗔恨心使你坐立不安,嗔恨心又使你恼羞成怒。可是,假如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拥有嗔恨心是一种很愚痴的表现,你说我嗔恨某人,很烦恼,可是某人并不知道我对他的嗔恨,倘若知道而你没有付诸行动,对他并不能构成伤害,你不是自寻烦恼吗。假如把嗔恨心变成行动,这种行动大多是不理智的甚至是犯罪的,犯罪的行为对他固然没有好处,而对你又何常不是坏事,佛经上说: “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 又曰: “ 火烧功德林 ” 。无不显示了嗔心的过失。

  

  嫉妒也是嗔恨心的表现,如果愤恨心理的产生,是因为别人伤害了你的利益,还情有可原。那第嫉妒心的出现实在是莫明其妙了,看到别人荣耀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尽管在很多情况下,他的这种荣耀,并不会影响到你的利益,可你就是要嫉妒,没有办法。嫉妒显示了人的自私,体现了人的狭窄心量,破坏了人的平衡心境,嫉妒使人干出很多蠢事。

  

  嫉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嫉妒又是一种人们比较容易出现的心理。所以在佛经中就特别宣扬随喜的功德。随喜功德是很廉价的布施,比如别人做了一件慈善事业,花费了十万百万财富,而你一分钱也没有失去,可是,当你看到别人在实行此事过程中,你由衷地感到高兴,并用美妙的语言去鼓励他,赞叹他的功德,你的功德就跟他一样,随喜是廉价的且能成就你的功德,似乎很容易做到,但因为我们有嫉妒心理时常作怪,随喜之心则难以生起,不过有了随喜,就能对治嫉妒。

  

  慢也是重要烦恼之一,它是抬高自大,夸大自我的一种心理表现。所以慢的定义,是执持自己为尊为大,蔑视他人,对于有才有德的人,不肯谦下,固步自封,我行我素,由此造诸恶业,导致生死轮回之痛苦。

  

  慢心所,通常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他人不论在哪方面,比如道德、智慧、学问等等,确实都不如自己;或者他人在这些方面,都与自己不相上下。这时慢心重的人,就会对不如己者加以轻视,说他样样不行。对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会说他没什么了不起,还不是同我一样,有什么值得我尊敬呢?这叫慢。如有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己相等,但自己却觉得超过他;或者有人不论在哪方面,确实超过了自己,可是他却觉得别人并没有超过自己,最多不过与自己水平相等而已,像这样的心态,这叫过慢。如某人不论在哪方面,都胜过自己很多,但他不仅不承认自己不如,反而认为自己处处胜过某人。听到别人对某人赞叹,自己就不服气,像这样的慢心自负,叫慢过慢。五蕴组合的生命体上,本来是没有我的,但由于自己的妄见,以为其中有个我,这已经是不对了,可他还夸大自我,抬高自我,表现自我,轻视他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觉得别人都应该尊重我,都应该为我服务,都应该听我指挥和差遣,乃至希望整个世界都应围绕着我行动,这叫我慢。有些学佛的人,在修道过程中,稍微有了一点成就,就误以为自己证到了什么了不起的果位,这叫增上慢。有人生性自卑,但对别人学问渊博也不以为然,觉得他有学问是他的事,我虽然没有学问,但还不是一样的活着吗?没什么了不起,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无知,全然不知谦下,不会尊重别人的学问道德,不懂得向上追求,自甘沉沦,这叫卑慢。世间上有些人没有什么实际德行,但为了博取世俗名利,就不择手段地到处宣传自己,自欺欺人,以期达到自己追求的目的,这叫邪慢。

  

  慢也便得人与人之间很难处好关系。一个我慢重的人,他的自尊心会特别强,时时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又不懂得尊重别人,甚至随意伤害别人。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你得尊重别人,倘若你瞧不起别人,甚至任意伤害别人,自然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自尊心强者,情感是很翠弱的,他只能适应恭维赞美之调,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就容易崩溃,因此,这种人是不堪一击的。

  

  4 、 造业

  

  前面简单地介绍了几种重要烦恼,烦恼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因素,烦恼使我们不得自在。烦恼又促使有情去造种种业,业是一种行为的后果,在佛教中把人的行为从伦理的角度,大体分成三种:善、恶、无记。其中唯有善与恶二种行为可构成业力,无记的行为是不能成为业力的。

  

  那么,善恶行为是如何判断呢?《成唯识论》说: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有漏行法为恶。这里对于善恶分别是贯彻现在世及未来世的两世来看的。一种行为必须要对现在世及未来世都有利益才称为善,比如布施是一种善行,一个人修了布施行之后,能够克服自私悭吝,培养慈悲济世的博大胸怀,是现世乐;通过修布施行,在未来生命里能招感无尽财富,是未来利益乐。相反的,对现在世与未来世都有损害的行为是恶法。

  

  与善恶不同的还有无记行。无记是不能记别它是善是恶,比如坐的时间长了,到山上走一走,口渴喝几口水,肚子饿了吃两块面包,睡觉前洗洗脸,都算是无记行。

  

  另外在《十善业道经》中也谈到善恶的区别标准。经中说: “ 言善法者,谓人开乘,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 。皆以此法为根本而得成就,是名善法。 ” 这是从结果上来比知行为的善恶,能…

《首届: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