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首届: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济群法师)

  【首届】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济群法师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古往今来所有的人都在不懈努力地追求和探索着。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都不能正确认识,他们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财富、地位、名利、爱情,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然而,今天物质文明这么发达,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想从佛教的观点来谈谈这个问题 ——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一、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为什么会活得痛苦,答案往往因人而异:有人会说身体不好,长年躺在病床上,感到很痛苦;有人会说没有饭吃,没能衣服穿,因为饥寒交迫,感到痛苦;有人会因为谈恋爱失恋了,感到很痛苦;有人希望当官,不择手段的往上爬,可是当不上官感到很痛苦;有人会因为生意不景气,不能赚钱发财,而感到痛苦 …… 。这是因为各人处境不同,追求不同,所以对痛苦的认识也不一样,但这些都是痛苦的现象,不是痛苦的根源。因为,一个人没有饭吃,没能衣服穿,感到委痛苦,可是,有饭吃、有衣服穿之后,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吗?生病固然痛苦,恢复健康了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吗?没有官当觉得很痛苦,当了官,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吗?

  

  其实只要在你的生命还拥有烦恼,不论处在什么地位,总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痛苦。一个人要想活得快乐,必须要找出痛苦的根源,然后断除它,就像医生治病,先找出病根,从根本上去治,否则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而不治本,那是没有用的。那么生命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佛教告诉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 无知

  

  “ 无知 ” 二字,很多人都会理解以有知识。在我们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知识非常重要,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财富。而在座的都是知识分子,都很有知识,比如学历史的有历史知识,学哲学的有哲学知识。有知识固然能够给人尖生存带来很大方便,但是并不等于有知识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就没有痛苦了。

  

  那么,什么是无知呢?缺乏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无知。作为生命,我们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道生命的前因后果。我们对自己的心也很陌生,总是时而烦恼,时而欢乐;时而痛苦,时而忧愁,莫明其妙,不能把握。另外,我们对自己生存的世界也不清楚:比如宇宙有始无始?世界有边无边?在我们认识的事物中:何为虚妄?何为真实?生命与宇宙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简直一无所知,稀里糊涂的活着,我们能不痛苦吗?

  

  成熟观念是无知。由于我们缺乏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对宇宙人生势必就不能正确认识,因而产生许许多多我错误观念。而人们都是在自己观念指导下生活,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人生。比如有人不相信因果,否认善恶报应,这种人往往会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做一些不法之事,可是一旦果报成熟,他的痛苦就来了。

  

  人些人以为人生应该及时享乐,当他们富裕的时候就尽情享受乃至奢侈浪费,岂不知人的福报就象银行存款一样,支出一元就会少一元,支出十元就要少十元。我们这一生的福报是前生种下的,享受掉一分就缺少一分,如果尽情享受,福报完了,那你未来生命只得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甚至短命而死,所以宋代法演禅师说:福不可以享受到尽头,假如福享受尽了,幸福和快乐的源泉也就枯竭了。

  

  迷信是无知。我们因为对宇宙人生缺乏认识,就会产生各种迷信的行为,比如在信仰上迷信鬼神:以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打雷有雷神,刮风有风神,下雨有雨神,城隍土地,阎罗王等,仿佛世间上的一切都有神在主宰着,人一生的吉凶祸神都由神安排,这种人就会把生命的幸福寄托在神的身上,一天到晚祭拜讨好神,这种人就会把生命的幸福寄托在神的身上,一天到晚祭拜讨好神,求神部卜。可是,人的命运是取决于自己的业力,由造作善恶业的不同,招感不同苦乐的结果,一个人要想拥有美好的未来,还得现在多造善业,倘若不造善业,只知一味的讨好神,相信神会给你幸福,会包庇你的罪恶行为,到时业果现前,依然自食苦果的。

  

  有些人迷信算命。人是否有命运这回事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人们因为不了解因果道理,以自己的命运自然无法知道,这就希望通过算命看相来了解,但算命看相的准确程度是要受到算命先生的心智修养以及所依算命典籍可靠性的影响,倘若算得不准确,而你又十分相信他,岂不会耽误你的事业和前途?况且人的命运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原因是我们的命运取决于善恶的业力,而业力又由心造,命是心造的,心目然能改变命运,所以迷信于算命也是不理智的。

  

  有人说我什么都不迷,可是我们要是仔细考察一下,大凡世人都是有所迷的:贪财的是财迷,贪色的是色迷,贪权的是权迷,爱看足球赛的是球迷,爱听唱歌的是歌迷,爱书法的是书法迷,爱画画是画迷,总之,没有觉悟的众生,总是情有所钟,难免 “ 迷信 ” 二字。因为有所迷,就会有痛苦,君不见中国足球队屡遭挫败,给中国的足球迷带来了多少失望和伤心啊!

  

  不良习惯是无知。在我们的生命延续过程中,习惯的势力始终在支配着,可以这么说,习惯控制着人生,习惯左右着我们的命运。因此,在人生中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可是我们因为无知的关系,总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良习惯。比如有人喜欢铺张浪费,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财富,结果不但折福,还会引来一些酒肉朋友。有人喜欢表现自己,以为通过这种举动可以取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岂不知表现自己就是树立敌人,表现自己只能导致别人对你的反感。有人喜欢赌博,赌博的人大多基于贪心出发,希望从别人那里赢到一些钱,可是一旦赌上瘾之后,就不能自拔了。因为一个人在赌博场上,倘若赢了钱,就会希望赢的更多,如果输了,他总想把本钱捞回来,或者还想赢一些,这样这没完没了的赌下去,直到倾家荡产,乃至最后杀人抢动,毁灭自己。

  

  我们平常不肯把心闲下来,也是一种不良习惯。大凡世俗上的人有一个特点,不肯让自己的内心有一刻的清闲,一天到晚总要不停的忙着。他们除了正常的八小时工作、干家务、应酬人际关系外,如果还有多余时间,就会不停的去看电视、看电影、找人聊天,从而养成一种习惯,只有在外境刺激下内心才感到充实,才得以平衡;倘若闲下来,无所事事时,就觉得空虚无聊。其实,这种充实是虚假的,是短暂的。真正的充实,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宁静。一个人如果拥有一颗宁静的内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觉得充实,根本不必要借助外境。

  

  2 、执著

  

  由于无知,我们就会产生执著,佛教认为众生执著严重,时时表现,处处表现,在经论中称为遍计所执:遍是普遍,计是计度分别,就是对一切事物进行普遍分别,当然这种分别不会是正确的,因为它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是在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所产生的分别,在虚妄分别的基础上加以执著,对于这种执著,佛教将它归纳为两大类:

  

  ( 1 ) 执法:对法的执著。说到法,我们通常都会理解为法律或法则,佛教所说的“法” 则不一样,它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世界上一切的一切不论是精神的、物质的;有为的、无为的;善良的、丑恶的;清净的、染污的都称之为法。

  

  所以,法在佛教中的定义是: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是说它能使人们了解它是什么;任持自性,是说它具有保持自身的本性,或者说拥有自身的特征。比如水以湿为自性,因为它拥有湿的特征,当我们看到水的时候,就知道它为水。又如火以暖为自性,因为它拥有暖的特征;当我们一接触到火的时候,就知道它为火。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是这样。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可以称之为 “ 法 ” 。

  

  明白法,再说明法执,众生的法执非常普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对名言概念产生执著。在名言概念中,尤其对自己的名字执著得特别利害。我们把名言概念都看成是实在的。当听到人家恭维赞叹我们几句,比如说你长得很漂亮,很有能力,你就会心花怒放;倘若听到人家诽谤你,你就会难过死了 。其实,语言只不过是一种符号,是人类约定俗成的,它与事实并不是一个东西,就像我们说火不会烧嘴一样,可是众生愚痴,错误的把语言概念执著为真实,当你骂他为驴子时,他思想觉得自己仿佛就成为驴子了。因而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痛苦不堪了。

  

  我们对身体也产生执著。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身体,一个人最关心的也是自己的身体,忙于为它吃,忙于为它穿,忙于为它住,忙于满足它的种种欲望:财欲、性欲、食欲、睡欲,人一生基本都在追求满足欲望中度过。有的人甚至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如古时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想尽办法去乞求不老之药,希望自己永远不死,事实如何呢?他们都是要死的,因为世界一切都是无常的,佛经上说:有生无不死。我们把身体执以为实在,希望长生不老,一旦面对死亡时,你的痛苦就来了。

  

  我们也执著财富的实在。世人有很多错误的观念:比如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因此举世纷纷都在为钱拼搏,一切向钱看。当然,生活中不能没有钱,为了生存的需要,适当的财富也还是必须要有的,但有些人有了财富之后,悭贪吝啬,不肯布施,甚至自己也舍不得使用。然而,世间无常,积聚的财富终必消散,一旦天灾人祸降临,他的痛苦就来了。

  

  当然,众生的执著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执著地位实在,事业实在,乃至我们把一切都看得很实在,可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空的、虚妄不实的,因为我们的认识与事物真相相违…

《首届: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