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
濟群法師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古往今來所有的人都在不懈努力地追求和探索著。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都不能正確認識,他們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財富、地位、名利、愛情,以爲擁有這些就能得到幸福。然而,今天物質文明這麼發達,人們在充分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卻依然煩惱重重,痛苦不堪,原因是什麼呢?今天,我想從佛教的觀點來談談這個問題 ——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
一、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是什麼?我想這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問題。爲什麼會活得痛苦,答案往往因人而異:有人會說身體不好,長年躺在病床上,感到很痛苦;有人會說沒有飯吃,沒能衣服穿,因爲饑寒交迫,感到痛苦;有人會因爲談戀愛失戀了,感到很痛苦;有人希望當官,不擇手段的往上爬,可是當不上官感到很痛苦;有人會因爲生意不景氣,不能賺錢發財,而感到痛苦 …… 。這是因爲各人處境不同,追求不同,所以對痛苦的認識也不一樣,但這些都是痛苦的現象,不是痛苦的根源。因爲,一個人沒有飯吃,沒能衣服穿,感到委痛苦,可是,有飯吃、有衣服穿之後,就能活得很快樂了嗎?生病固然痛苦,恢複健康了就能活得很快樂了嗎?沒有官當覺得很痛苦,當了官,就能活得很快樂了嗎?
其實只要在你的生命還擁有煩惱,不論處在什麼地位,總有這方面或那方面的痛苦。一個人要想活得快樂,必須要找出痛苦的根源,然後斷除它,就像醫生治病,先找出病根,從根本上去治,否則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治標而不治本,那是沒有用的。那麼生命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呢?佛教告訴我們有以下幾個方面:
1 、 無知
“ 無知 ” 二字,很多人都會理解以有知識。在我們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知識非常重要,所謂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財富。而在座的都是知識分子,都很有知識,比如學曆史的有曆史知識,學哲學的有哲學知識。有知識固然能夠給人尖生存帶來很大方便,但是並不等于有知識就能活得很快樂了,就沒有痛苦了。
那麼,什麼是無知呢?缺乏透視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無知。作爲生命,我們對自己不了解: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道生命的前因後果。我們對自己的心也很陌生,總是時而煩惱,時而歡樂;時而痛苦,時而憂愁,莫明其妙,不能把握。另外,我們對自己生存的世界也不清楚:比如宇宙有始無始?世界有邊無邊?在我們認識的事物中:何爲虛妄?何爲真實?生命與宇宙究竟是什麼關系?我們簡直一無所知,稀裏糊塗的活著,我們能不痛苦嗎?
成熟觀念是無知。由于我們缺乏透視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對宇宙人生勢必就不能正確認識,因而産生許許多多我錯誤觀念。而人們都是在自己觀念指導下生活,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出現什麼樣的人生。比如有人不相信因果,否認善惡報應,這種人往往會抱著僥幸的心理,去做一些不法之事,可是一旦果報成熟,他的痛苦就來了。
人些人以爲人生應該及時享樂,當他們富裕的時候就盡情享受乃至奢侈浪費,豈不知人的福報就象銀行存款一樣,支出一元就會少一元,支出十元就要少十元。我們這一生的福報是前生種下的,享受掉一分就缺少一分,如果盡情享受,福報完了,那你未來生命只得在窮困潦倒中度過,甚至短命而死,所以宋代法演禅師說:福不可以享受到盡頭,假如福享受盡了,幸福和快樂的源泉也就枯竭了。
迷信是無知。我們因爲對宇宙人生缺乏認識,就會産生各種迷信的行爲,比如在信仰上迷信鬼神:以爲山有山神,樹有樹神,打雷有雷神,刮風有風神,下雨有雨神,城隍土地,閻羅王等,仿佛世間上的一切都有神在主宰著,人一生的吉凶禍神都由神安排,這種人就會把生命的幸福寄托在神的身上,一天到晚祭拜討好神,這種人就會把生命的幸福寄托在神的身上,一天到晚祭拜討好神,求神部蔔。可是,人的命運是取決于自己的業力,由造作善惡業的不同,招感不同苦樂的結果,一個人要想擁有美好的未來,還得現在多造善業,倘若不造善業,只知一味的討好神,相信神會給你幸福,會包庇你的罪惡行爲,到時業果現前,依然自食苦果的。
有些人迷信算命。人是否有命運這回事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人們因爲不了解因果道理,以自己的命運自然無法知道,這就希望通過算命看相來了解,但算命看相的准確程度是要受到算命先生的心智修養以及所依算命典籍可靠性的影響,倘若算得不准確,而你又十分相信他,豈不會耽誤你的事業和前途?況且人的命運並不是絕對固定的,原因是我們的命運取決于善惡的業力,而業力又由心造,命是心造的,心目然能改變命運,所以迷信于算命也是不理智的。
有人說我什麼都不迷,可是我們要是仔細考察一下,大凡世人都是有所迷的:貪財的是財迷,貪色的是色迷,貪權的是權迷,愛看足球賽的是球迷,愛聽唱歌的是歌迷,愛書法的是書法迷,愛畫畫是畫迷,總之,沒有覺悟的衆生,總是情有所鍾,難免 “ 迷信 ” 二字。因爲有所迷,就會有痛苦,君不見中國足球隊屢遭挫敗,給中國的足球迷帶來了多少失望和傷心啊!
不良習慣是無知。在我們的生命延續過程中,習慣的勢力始終在支配著,可以這麼說,習慣控製著人生,習慣左右著我們的命運。因此,在人生中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可是我們因爲無知的關系,總有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良習慣。比如有人喜歡鋪張浪費,以此來炫耀自己的財富,結果不但折福,還會引來一些酒肉朋友。有人喜歡表現自己,以爲通過這種舉動可以取得別人對你的尊重,豈不知表現自己就是樹立敵人,表現自己只能導致別人對你的反感。有人喜歡賭博,賭博的人大多基于貪心出發,希望從別人那裏贏到一些錢,可是一旦賭上瘾之後,就不能自拔了。因爲一個人在賭博場上,倘若贏了錢,就會希望贏的更多,如果輸了,他總想把本錢撈回來,或者還想贏一些,這樣這沒完沒了的賭下去,直到傾家蕩産,乃至最後殺人搶動,毀滅自己。
我們平常不肯把心閑下來,也是一種不良習慣。大凡世俗上的人有一個特點,不肯讓自己的內心有一刻的清閑,一天到晚總要不停的忙著。他們除了正常的八小時工作、幹家務、應酬人際關系外,如果還有多余時間,就會不停的去看電視、看電影、找人聊天,從而養成一種習慣,只有在外境刺激下內心才感到充實,才得以平衡;倘若閑下來,無所事事時,就覺得空虛無聊。其實,這種充實是虛假的,是短暫的。真正的充實,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內心的甯靜。一個人如果擁有一顆甯靜的內心,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覺得充實,根本不必要借助外境。
2 、執著
由于無知,我們就會産生執著,佛教認爲衆生執著嚴重,時時表現,處處表現,在經論中稱爲遍計所執:遍是普遍,計是計度分別,就是對一切事物進行普遍分別,當然這種分別不會是正確的,因爲它是建立在無知的基礎上,是在錯誤觀念的指導下所産生的分別,在虛妄分別的基礎上加以執著,對于這種執著,佛教將它歸納爲兩大類:
( 1 ) 執法:對法的執著。說到法,我們通常都會理解爲法律或法則,佛教所說的“法” 則不一樣,它包含的範圍非常廣泛,世界上一切的一切不論是精神的、物質的;有爲的、無爲的;善良的、醜惡的;清淨的、染汙的都稱之爲法。
所以,法在佛教中的定義是:軌生物解,任持自性。軌生物解,是說它能使人們了解它是什麼;任持自性,是說它具有保持自身的本性,或者說擁有自身的特征。比如水以濕爲自性,因爲它擁有濕的特征,當我們看到水的時候,就知道它爲水。又如火以暖爲自性,因爲它擁有暖的特征;當我們一接觸到火的時候,就知道它爲火。世界上一切事物無不是這樣。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不可以稱之爲 “ 法 ” 。
明白法,再說明法執,衆生的法執非常普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對名言概念産生執著。在名言概念中,尤其對自己的名字執著得特別利害。我們把名言概念都看成是實在的。當聽到人家恭維贊歎我們幾句,比如說你長得很漂亮,很有能力,你就會心花怒放;倘若聽到人家誹謗你,你就會難過死了 。其實,語言只不過是一種符號,是人類約定俗成的,它與事實並不是一個東西,就像我們說火不會燒嘴一樣,可是衆生愚癡,錯誤的把語言概念執著爲真實,當你罵他爲驢子時,他思想覺得自己仿佛就成爲驢子了。因而火冒叁丈,暴跳如雷,痛苦不堪了。
我們對身體也産生執著。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身體,一個人最關心的也是自己的身體,忙于爲它吃,忙于爲它穿,忙于爲它住,忙于滿足它的種種欲望:財欲、性欲、食欲、睡欲,人一生基本都在追求滿足欲望中度過。有的人甚至希望自己能長生不老,如古時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等,想盡辦法去乞求不老之藥,希望自己永遠不死,事實如何呢?他們都是要死的,因爲世界一切都是無常的,佛經上說:有生無不死。我們把身體執以爲實在,希望長生不老,一旦面對死亡時,你的痛苦就來了。
我們也執著財富的實在。世人有很多錯誤的觀念:比如金錢萬能,有錢就有一切,因此舉世紛紛都在爲錢拼搏,一切向錢看。當然,生活中不能沒有錢,爲了生存的需要,適當的財富也還是必須要有的,但有些人有了財富之後,悭貪吝啬,不肯布施,甚至自己也舍不得使用。然而,世間無常,積聚的財富終必消散,一旦天災人禍降臨,他的痛苦就來了。
當然,衆生的執著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執著地位實在,事業實在,乃至我們把一切都看得很實在,可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無常的、空的、虛妄不實的,因爲我們的認識與事物真相相違…
《首屆: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