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夠成就世出世間五乘果位的行爲善法,如人天乘的五十善,聲聞緣覺乘的叁十七道品,菩薩乘的六度四攝行等,都是善的行爲,而能招感叁惡道的十惡行,則是不善行。
善惡行千差萬別,但最基本的是十善十惡。先說十惡行:一、殺生,是以惡心斷有情命根的相續。具五種條件成殺業道: 1 、故意有殺心。 2 、殺他有情。 3 、他有情想。 4 、作殺加行,比如具有殺他的一切准備。 5 、不是誤殺。二、不與取:也稱偷盜,包括騙取,竊取、強奪、霸占、吞沒等不與而取的行爲。具足五緣成業道: 1 、故意起盜心。 2 、對于他物。3 、起他物想。 4 、預先有盜竊的動機與准備。 5 、不是誤取。叁、邪行。又你邪淫。總有四種: 1 、非境:如對他人妻子或父母姊妹等行淫。 2 、非道:于不正道行淫。在自己妻口及余道行淫。 3 、非時:雖然是你的妻室,假如你在她懷地,兒飲乳時,受齋戒時,與她行淫也成邪淫。 4 、非處:如在寺中或佛塔邊行淫。四、虛诳語:又稱妄語。有自妄語,教他妄語,遣使妄語,書面妄語,以及通過表現:如默認、暗示、點頭、手勢等。是凡達到欺騙目的,都是妄語。具四緣成業道: 1 、以違背事實的言論去欺騙別人,比如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等。 2 、對方理解你的意思。 3 、有欺騙的心理。 4 、以方如實接受。五、離間語,即挑撥離間,也稱兩舌。具足四緣成離間語染: 1 、有挑撥離間他人關系的意思。 2 、製造矛盾的語言。 3 、對方理解你說的內容。 4 、如實接受。六。粗惡語,又稱惡口。如毀謗、攻擊、諷刺、尖酸、刻薄、挖苦等傷害他人的言語。具足四緣成粗惡語染: 1 、有心傷害他。 2 、發出非愛語。 3 、對方理解。 4 、如實接受。七、雜穢語,又稱绮語。具二緣成雜穢語染: 1 、有染汙心。 2 、所發語是誨淫誨盜,情歌豔詞,天南地北,戲論言詞,以及不正見的邪論等。八、貪欲:對于他人的財富起非理希求,想要占爲己有,是貪業道。九、嗔恚:對于有情起傷害心理,是嗔業道。十、邪見:撥無因果,否定聖賢,不信前生後世,是遇癡邪見。
與十惡行相反便是十善行。即不殺生,不不與取,不邪淫,不虛妄語,不雜穢語,不離間語,不粗惡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遇癡邪見。十善十惡都是依身、口意叁業發出的。殺、盜、淫身業的表現;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是口業的表現;貪、嗔、癡是意業的表現。
衆生造了惡業都要招感果報的。這些罪業的感果情況是取決于因緣的。因緣具備了業果才能成熟。所以業力又分爲現報業,即現生受報;生報業,即來生受報;後報業,是要等到第二生、第叁生乃至更多生才受報;不定報業,是受報時間及報應輕重都沒有一定的。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因爲不明白叁世因果的道理。常怨恨上天不長眼睛,善惡總無結果,其實不然,善惡並不是沒有報應,只是時間沒有到罷了。
5 、 苦果
現有的生命形式及現在的環境,是我們過去生中造業所招感的結果,因爲我們所造的業不論是善是惡,都是有漏的,相應招感的果報就有缺陷和痛苦了。所以在佛經中講我們有情的生命有八苦交煎;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些苦有來自于心理,如五陰熾盛中的種種煩惱;有來自于身體,如生老病死;有來自物理世界,如五陰熾盛中的地水火風某種增盛,引起大水大火地震等災難。因此,衆生是充滿著各種痛苦的。
衆生的各種痛苦都有它的前因後果。比如有人短命或者身體多病,那是因爲你過去殺生或者虐待動物。你殺生,讓那些動物短命而死,不得終身天年,那麼你自然要受短命的果報;你虐待動物,讓那些動物痛苦的活著,相應的你也要得到病痛的懲罰。
有人貧困潦倒,任何好的機遇他都碰不上,同樣是做生意,雖然他的智力並不比別人差,但總是不能賺錢,那是因爲過去悭貪、吝啬的結果。一個人富貴與否取決于他的福報,而福報又是來源于布施,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倘若你悭貪吝啬,不肯布施,那將來只能貧窮了。
有人長的醜陋,生就一付對不起觀衆的相貌,那是因爲嗔恨心太重的結果。世界上最難看的表情,是在一個人憤怒的時候,那是一張扭曲的臉,一位即使長得再漂亮的小姐,若充滿嗔恨時也是可怕的。因此,經常起嗔心的人,會導致醜陋的結果。相反的你想擁有莊嚴的相貌,就應該有忍辱的修養,祥和的心境,保持微笑方能得到相貌莊嚴的果報。
有人家庭不和諧,夫妻之間吵架不停。那是因爲在過去曾種下兩舌的因。兩舌是挑撥離間,破壞他人的友好關系,你不想讓別人和諧相處,那你也得不到和諧的環境。另外邪淫的人破壞別人的家庭和諧,將來也能招感家庭不和諧的結果。
有人地位卑下,大家都瞧不起他,那是因爲我慢太重的結果。一個擁有我慢的人,他總是自高自大,誰都不放在眼裏,總覺得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別人都不怎麼樣,相應的他就要得到地位卑下的後果。
因果現象千差萬別,舉不勝舉,世間任何現象都有因果,明白了因果,基于對自己未來生命的負責,我們應慎重行事。
二、獲得幸福的方法
怎樣才是幸福?怎樣才能得到幸福?我想這個答案也不一致。有人會去拼命賺錢,以錢多爲幸福;有人會努力讀書積極表現自己,爭取當官,以當官爲幸福;有人會通過各種渠道,去尋覓一個理想的對象,以擁有美滿婚姻爲幸福;有人會注意營養,加強鍛煉,以健康長壽爲幸福;有人兢兢業業,費盡心思地創業,以擁有事業爲幸福。可是,我們仔細考察一下,擁有這些是否就能得到幸福了?現在世界上有些富翁,他們有跨國公司,擁有千萬、億萬的資産,可他們活得並不幸福。比如報刊曾刊登一個希臘的女船主,她有叁十六億美元的財産,可她活得很痛苦,結果自殺而亡。又如古時帝王地位財富都達到了極限,在別人看來他們太令人羨慕了,可他們還是覺得有不如意的地方。
世人所追求的這些幸福,在佛教看來都是有漏的。漏是煩惱義,即世間的幸福快樂裏面總是蘊含著煩惱,正像一個身居高位的人,總在擔心有朝一日會失去權位,但心別人算計他,爲了能夠保住自己,有時對上級就要投其所好,違背本心地去幹一些事;而擁有地位的時候,終日都要爲事業操勞,不能自己,沒有言行的自由,所以究竟幸福在哪裏?實在說不清楚。那麼如何才能得到真正幸福快樂呢?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 、 樹立正確的認識
佛教講衆生生死流轉的根源是無明,又以正見爲修道解脫痛苦之本。正見就是正確的認識。佛教認爲衆生想解脫生死,獲得幸福,首先對宇宙人生勢必要有正確的認識,樹立一種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正確的觀念去指導自己的行爲,才能得到美滿幸福的結果。那麼,怎樣才是正確認識呢?
( 1 ) 相信因果:因果二字大家都很熟悉,但對因果道理正確理解並且能夠相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說到因果,人們總會想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要想對宇宙人生有個正確認識,首先就要了解因果,相信因果。
認識因果首先要相信有善有惡,並且明確什麼是善的行爲,什麼是惡的行爲;其次相信有業有報,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有來早與來遲;再次相信有前生與後世,生命是連續的,人的一生僅僅是生命形式中的一種,有無窮的過去,有無盡的未來,因爲生命是延續的,才能完成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還要相信有聖有凡,也就是生命層次有高低之分,作爲一種生命它可以因爲修養而得到升華,成賢成聖;也能因爲造惡業,煩惱增加而墮落。也正是因爲這樣,一個人行善或行惡才有自身的價值。倘若生命不能轉化,人死如燈滅,我真不知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對自身而言究竟有什麼不同。
( 2 ) 相信無常:對 “ 常 ” 的執著給生命帶來了巨大的苦痛。要想解脫痛苦,就得正見萬事萬物無常的特性。佛經上說: “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 是說一切有爲法都是生滅變化的,比如心念無常,我們現前的心念是無始以來心識的延續,也是生命經驗的積累,它由喜怒哀樂等不同心理因素組成。我們任何一種心態的出現,除了依據內心的心理內素,還要受到外在客觀條件的影響,尤其凡人是心隨境轉,外境不同,心態也往往隨著變化,如大海,時而一片平靜,時而波濤凶湧;如虛空,時而萬裏無雲,時而陰雲密布。人的心念也是如此,變化無常。
身體是無常的,我們自從擁有這個身體的那天開始,時時刻刻都受到無常規律的支配。因爲無常,我們才能從最初父母所給的那一點點物質元素中,轉變成現有的這個龐大色身;因爲無常,我們這個健壯的色身,又要邁向衰老,最終投入死亡的懷抱;無常又使得色身時時受到疾病的威脅,隨時都有可能産生病變,乃至死亡。在《四十二章經》中佛陀告誡弟子們:人命在呼吸間,就是這個道理。
國家和社會也是無常的。我記得《叁國演義》開頭就有這樣兩句話: “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這也是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無常。打開中國古代曆史,它就是沿著這樣一種無常規律發展的。周末七國分爭,並入于秦;秦滅之後,夢漢分爭,又並入于漢;漢末叁國興起,晉朝統一;晉滅之後,南北分爭隋唐統一。這些國家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但都經曆興起、延續、滅亡的階段。無常使社會進步,因人類社會是無常的,所以才能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乃至希望進入共産主義社會。無常也使社會從繁榮富強走向衰敗,所謂衰極而盛,盛極而衰。
世界也是無常的。人類幾千…
《首屆: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