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屆】海峽兩岸佛教界人士交流座談會紀要
淨慧法師:
今天是我們第叁屆生活禅夏令營的第一天。趁今天晚上這個時間,我們開一個小型的海峽兩岸佛教界人士座談會。本來這個會應該是在夏令營要結束的時候開,那樣內容會比較充實一點,談問題就會更有一些針對性。因爲明天惠空法師就要離開,所以我們就提前開。雖然是第一天,我想就夏令營的情況還是能夠談一些的。比如我們的准備工作、整個的活動安排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這些問題在活動一開始的時候就會暴露出來。另外,今天因爲聽了政府方面領導人的講話以及中國佛教協會代表的講話,我想如果能夠就夏令營未來的發展談一點前瞻性的意見的話,也還是很有意義。所以我們還是抓緊今天這個時間邀請大家來舉行這個小型的座談會。
參加座談會的這些人士,大家彼此有的不認識,我們還是來介紹一下:
臺灣慈光寺住持、柏林禅寺西堂惠空法師
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副主任、柏林寺後堂妙華法師
臺灣大乘精舍主持、《慈雲》雜志發行人樂崇輝居士
河北禅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楊佛興居士
本屆夏令營贊助人夏澤紅居士
柏林禅寺堂主新福法師
柏林禅寺監院常輝法師
日本留學僧木村禮道法師
柏林禅寺現任監院、河北禅學研究所幹事明海法師
柏林禅寺知客明啓法師
柏林禅寺志遠法師
河北禅學研究所研究人員黃明堯居士
北京鄧殿臣教授、趙桐教授、陳林居士等
楊佛興居士的學生于瑞華居士等
好,我就不占用大家的時間,希望能夠聆聽到各位非常寶貴的意見。
惠空法師:
我認爲營隊在中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未來發展的趨勢也非常遠大。誠如剛剛大和尚所講的,在中國佛教協會方面,不僅是支持,而且希望能夠擴大影響;在政府部門方面也是給予了很大的關心。那麼,如果外在的、客觀的環境上沒有障礙的話,關鍵問題就要看我們內在的、主動推展的情勢如何了。這個推展的情勢,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有兩個引導的理念:第一是本身實力的充實;第二是對整個佛教的影響。在這兩個方面,應該是以本身實力的充實爲主軸,來帶動對整個佛教的影響。
所謂本身實力的充實,就是說我們怎麼樣吸引更多的人投入這個營隊,讓主辦單位在每辦過一次以後,就有更大的能量來辦下一次的活動,而且辦起來能夠更輕松。雖然這種能力的充實不一定要在一年、兩年內達成,可是我覺得要有這樣一個發展的遠景。
以我個人的經驗,內在力量的凝聚,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僧團本身的發展。在臺灣,活動是不是有成績,從人的立場來看,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慢慢地會不會有一些人投入這個僧團,簡單講就是在這個團體裏面出家。如果我們以出家人的素質與數量的發展來衡量一個團體是否有足夠力量的話,那麼我們怎麼樣讓出家人留在這個團體裏面,或者說讓更多的人在這個團體裏面出家,就是一個最核心的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這個問題思維下去,他爲什麼要在這個地方出家呢
很多的因素。以我的理解就是,他希望有一個修行的環境,就是說,在這裏出家,這裏的師長或環境是不是能夠讓他安心地修行
是否有一條路能夠讓他安心地走下去
我把這些問題提出來,是因爲這與我們剛剛講的團體的發展有重要關系。
本身實力的充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居士的多寡。居士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學者,像楊先生和鄧教授,還有上兩屆複旦大學的王教授、北京的于先生。學者教授能夠帶動很多人,而且把這個力量往外帶,向內聚集,是很好的一個力量。另一類就是來參加過夏令營的營員,我們把他們再聚集起來,給他們再教育,叁年、五年以後也可以成才,可以影響出去,帶動起內聚的力量。
總而言之,在整個活動的未來發展上,人的資源的內聚是關鍵,而最根本的是我們佛法的力量是不是足夠強,比如我們辦一個禅七,或帶一個營隊,是不是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是最關鍵的。
第二點,影響力的問題。聽說本屆夏令營報名者就有五、六百人,我不知道具體情況怎麼樣。在臺灣,很多人辦大專營隊,可是人數沒有這麼多,素質也參差不齊。我覺得我們應該把營隊慢慢延伸到其他地方去,我們可以給來這裏的學長一些書,或者跟他們繼續聯絡,他們有了書或對佛法有了更大信心之後,就會擴大我們在寺院以外、課程以外的影響力。還有在臺灣辦營隊有兩種方式,一是男女合起來辦,就像我們現在這樣的,這種方式比較多;另一種是男女衆分開上課,臺灣有這麼一個現象,當然大陸情形和臺灣不一樣,我只是把我的一些經驗提出來。
我今天所提的重點就是怎麼樣在人的素質方面不斷有所提升,我想先簡單講到這個地方。
樂崇輝居士:
我非常高興到這邊來參加這麼一個有意義的盛會。尤其淨慧法師辦這個夏令營是值得我非常贊歎和欽佩的,這非常難能可貴。聽說辦第叁屆,我也很願意來跟年輕朋友們談佛法。今天在開營式上,中國佛協刀秘書長特別鼓勵我們,肯定我們,支持我們,希望推廣夏令營,使它普及化,我想這句話我們應該牢牢記在心裏。
年輕朋友學佛,對于國家的安定、社會的淨化有深遠的影響。臺灣也是一樣,有很多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也是用宗教的力量來解決這些問題。比如,惠空法師也知道,他也去,我本人也去,我們每個月要到監獄去一次弘法,那些犯人,尤其重刑犯、吸毒犯,受到我們的感化,出獄後回歸的情形很少,大部分都可以改過自新。我想我們提出來供作參考。而且我們也到青少年感化院,也就是12歲到17歲的青少年犯罪可以講是普遍性的,而且是國際性的,這是非常可怕的一個社會問題。青少年爲什麼犯罪,我想這都是心理上有壓力,自我要求過高,外在的環境以及結交的不良朋友等等因素,所以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社會方面的影響。佛法目的是要安定社會,安定人心,所以我們是否該注意到這方面教化工作的開展,我想政府會支持這個觀念。我們既然有很多學佛的青年,不妨訓練一些人才,這是我一點小小的意見。
大陸自從開放以後,佛教的發展慢慢地有複興的現象,尤其像淨慧法師有這麼大的魄力來恢複柏林禅寺。一千多年以來,這個道場都荒廢了,今天能夠恢複,要有很大的魄力。這也是保護我們國家級的文化,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本錢,外國人來學習我們的文化,對我們祖國的進步,可以看得很清楚。希望我們繼續來做這種發展寺院的業務。
寺院僧團發展以後,我們必須要重視到寺院的社會教益和社會福利。社會的教益就是智慧,社會的福利就是福德,就是福慧雙修。我們要注意到寺院的社會教益和社會福利的功能。因爲一個寺院沒有功能,等于我們在這兒並沒有弘法利生,沒有對社會、對人民、對國家作貢獻,所以我們應該在這方面著眼。第一個是培養人生指導師,也可以說像基督教的傳道士一樣,要從基本上、從爲人處事上給予人們正確的人生指導;第二個是培養心理輔導師,去幫助人們正確地肯定自己,探索自我,把內心的不平衡達到平衡,我想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第叁個是培養社會工作師,就像基督教的愛心一樣,要走向社會,去幫助社會上最沒有人注意的地方,這是我們佛教徒的本分。社會工作的原則就是扶弱濟貧,對于殘障者,對于精神病患者,對于悲觀失望的人,我們怎麼樣幫他一把,使他能夠建立起信心,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話,我們的社會會安定下來。這就是福慧雙修的重要的資糧。社會教益就是人生指導師的一種責任,就是智慧;心理輔導師和社會工作師屬于社會福利方面,就是福德,這就是福慧雙修。這樣我們的人才才能漸漸培養出來,對于國家發展、建設,對社會的安定、淨化非常有作用。今天提出這個問題來很希望能和大家交換意見。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在上課時講了,他們明白不明白也沒法問,是不是有這麼一堂課,來一個綜合座談,大家都可以問,所有的老師都在前面,問到哪一位老師,哪位老師就來回答這個同學的問題,解決他心裏的疑問,這樣,大家就可以雙向溝通,雙向很諧和地進行對話。這就是我今天一個小小的淺見,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楊佛興居士:
現在國際性的社會治安不太好,恐怖活動非常猖獗,主要問題就是很多人對因果報應、隨業輪回這個道理的忽視。我們辦夏令營,一方面是爲了培養人才,另一方面我們要提倡人間佛教,使人們知道佛教對社會治安有好處。由于相信因果輪回的道理,人們就會遵紀守法。另外,我同意剛才法師和居士講的,佛教徒還應對社會要有所貢獻,做一些公益事務。如果個別居士信佛以後,只顧自己念佛,對工作吊兒郎當,這樣就不對,佛教徒應當表現得比一般人更好。我們常常說報佛恩,怎麼報佛恩呢
如果能時時處處起到佛教徒的作用,給群衆有好的印象、好的影響,這就是報佛恩了。因爲我第一次來,情況不太了解,請大家多指教。
陳林居士:
現在中國大陸佛教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我想這也是每位師父身上的重擔。這就是佛教信徒中很多人是迷信,而不是對佛教的正信。我們這個夏令營就辦得很好,可以讓正信的佛教在學員的心裏邊紮下根,還有就像剛才惠空法師說的,我們還要思考怎麼樣把影響擴大,讓廣大信衆都樹立正信,這很重要。
夏澤紅居士:
叁屆生活禅夏令營我都來參加了。第一屆的時候,我還僅僅是對佛教感興趣,我覺得我是個局外人。但是我來了以後,受到寺裏師父的弘法利生精神的感召,再看到四面八方全國各地來的營員們學佛的精神,讓我感動,也給我很大的鼓勵,所以回去以後我開始看一些佛教方面的書籍。第二次就…
《叁屆:海峽兩岸佛教界人士交流座談會紀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