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去年再來參加的時候,我覺得我離佛教很近很近,就不再是局外人的感覺了,就想參與進來。回去以後,因爲看到柏林寺正在建設之中,我和我先生就想幫大和尚做一點事情,可是當時我們經濟條件有限,雖然有這個心,但是沒有這樣的力。從去年開始,我們的事業比以前有所進展,所以想盡可能地幫助大和尚。也就從這時候開始,我們對生活禅夏令營的宗旨——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有了真正的體會。現在我每次去大商場,沒必要的東西就不買了,一想到買東西,就想還是把錢省下來幫寺裏,幫大和尚再建一個殿。我跟我先生打算,以後的每一屆夏令營都由我們來贊助,因爲我們確實看到了,它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同時我也想,不但是我自己能夠通過參加夏令營獲得這些精神收獲,而且也要傳播給更多的人。所以我從第一次自己來,變成第二次、第叁次都要約一兩個朋友來,我想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看到這麼多營員們來學習我很高興。希望以後我能夠在這方面再多出一些力。
鄧殿臣教授:
我是第一次來。向往已久,早就想來。有一些感想,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覺得夏令營這種活動方式是一種弘揚佛教、實踐人間佛教的很好的途徑。我希望今後繼續辦下去,辦得越來越好,影響的人越來越多。
在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一些東南亞國家裏,包括我國的傣族地區,男性公民一生中都要出一次家,多則一年、兩年,少則叁個月,最短也可以兩、叁個星期,政府給假,請假出家。如果一個人沒出過家,那就是一個很大的缺陷,乃至于找工作、結婚都要受到影響。我們參加這個夏令營,也相當于短期出家,今天刀述仁先生的講話,我聽了感到非常高興。他說明年要請一些其他寺院的人來觀摩一下。如果今後有一些大寺院都來效仿柏林禅寺,這樣我們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廣,它在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等方面肯定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趙桐教授:
我今年剛剛從斯裏蘭卡回來,我在那裏讀了佛學學位。我覺得佛法的普及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像惠空法師講的,如何擴大佛教的影響,能夠讓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它、研究它。佛教究竟是什麼,是不是封建迷信,我覺得這方面讀物的普及很重要,夏令營是一個很好的介紹佛教的方式,但是很多人不能來參加,那麼書籍就可以擴大影響。另外,剛才大家都談到了,佛教界要重視給社會貢獻力量,而不是向社會索取,我想這也是佛教擴大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
妙華法師:
夏令營較之中國傳統的佛教弘傳模式,從曆史的發展立足點上來看,雖然是一個細微的發端,但我覺得它體現了大和尚的一片心,就是如何把中國傳統的佛教與現代人的生活結合在一起,它一方面要沖破各種阻力,一方面是要不斷充實自己的內容,那麼,對每一位營員,乃至全國的寺廟和整個社會它都起到了淨化作用,它的現實意義和曆史意義是非常深遠的。由此我想到了幾個問題,作爲海峽兩岸佛教交流提供一點參考意見。
一方面是寺廟的自身建設問題。作爲住持佛法、弘揚佛法的叁寶之一的僧伽,首先是在修學“五明”的時候,對于內明,從見解到見地,以及所證到的境界上,一定要成爲人天的師表和楷模。這樣,不管以什麼形式去弘揚佛法,就有了立足點。這個立足點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可以動搖。在世法和出世間法之間,雖然說佛法用了種種方便來引導教化衆生,但它的立足點在于使人得到一種解脫和清涼。欲使別人得到解脫、清涼,具體到個人,乃至于一個寺廟,首先是自己要有這樣一個看家的本領。如果說自己沒有這樣的本領的話,那麼度人不了,反被人度,因此一定要處理好“五明”當中內明和其他四個“明”的關系,這是出世間和世間法的問題。
剛才聽了一部分居士談到政策方面的問題。我覺得前十年,中國佛教界爲了把中國佛教從百廢待興的局面恢複到現狀,在寺廟建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就是說,牽扯了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因此,在佛教僧團自身建設方面出現了一些薄弱環節。看到這些局面以後,很多大德法師以及領導人現在致力于佛教的自身建設,這個自身建設包括組織建設、學風建設和道風建設。其中,我覺得學風建設和道風建設對于寺廟來說是十二萬分重要的。一個寺廟如果沒有學風和道風,只有一個金碧輝煌的外表的話,這個寺廟存在和不存在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依照經典來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行、我們每一個人本身就是道場。一個寺廟如果有了內在的核心力量,才有可能對人類起到我們應該達到的目的。
在宗教研究方面,雖然說因爲曆史的原因和各個方面的影響,我們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目前宗教研究在五個方面達到了共識。第一,以前認爲宗教的發展會影響生産力的發展,現在的宗教研究學方面已經突破了這一點,大家一致認爲宗教會隨著生産力的發展而發展。第二,過去在很多知識分子心目當中認爲佛教是迷信的,隨著改革開放和信息交流,現在尤其是在文化階層,大家一致認爲,至少佛教是一種文化現象,不管信不信仰,至少佛教是一種文化,而且這種文化博大精深,這就是對佛教的肯定,這是研究方面的第二個突破。第叁,佛教的發展和佛教文化以及佛教信仰的張揚可以補充法律之不足,國家的法律是屬于治末而不治本的,而佛教的發展恰恰可以淨化人心,改良社會,它是治本的。第四,佛教對社會文化和社會道德等等方面的改良,也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普遍的公認。第五,在物質社會和人欲膨脹的今天,佛教徒如果能夠自淨其意和啓悟自己的智慧,那麼小到個人、家庭,大到整個社會,以及整個生態環境,尤其是世界和平等等方面,也對社會能夠做出自己應作的貢獻,這是大家所達到的共識。
在這種理論背景下,我覺得我們佛教徒肩上有兩個擔子,當然這兩個擔子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個是出世法的擔子,另一個是世間法的擔子,也就是世出世間法的問題。如果說我們對于出世間法有著見地,或者是有著一定的修證,如果對世間法不能夠了達的話,那麼我們就無法把佛教的真義張揚出去;反之,如果沒有出世間法,而僅僅有世間法的話,那麼形同俗人,就沒有意義。如何處理好世出世法的關系,以及我們今天以權巧方便所弘揚的佛教與佛陀的本懷,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問題,都非常重要,需要處理好。
在這種形勢下舉辦生活禅夏令營,很多問題都可以提出來,我覺得非常好。千言萬語一句話,非常感謝大和尚的慈悲,叫我來參加這個夏令營,謝謝大家!
常輝法師:
河北是禅的故鄉,禅的發源地,我們有臨濟禅、趙州禅,現在大和尚提倡生活禅。以我個人的理解,生活禅提得契理契機,一方面適應禅學思想的發展,同時特別適合當代人修行生活的需要。我希望在座各位幫助我們將這個法門更普遍更廣泛地傳播出去。
新福法師:
兩年前,我還在廣州的時候,我從《法音》雜志上看到關于生活禅和生活禅夏令營的介紹,雖然我沒有親身參加,對生活禅也還沒有理解,但是它對我的思想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于是我慕名而來,第二屆夏令營以後,又有很多人來這裏加入我們的事業。生活禅的提出爲大衆信仰佛教和青年人的修行提供了方便之門。
明海法師:
我想簡單地說一說大陸佛教發展的環境。大陸佛教發展的外部環境,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和港臺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樂居士剛才說到監獄裏面去弘法,這個建議非常好,但是在大陸是不可能的。大陸的一切宗教活動,都必須在宗教活動場所內進行,包括佛教書籍的流通。我主要講一講大陸佛教發展的內部環境。大陸佛教的發展面臨著很好的機遇,社會各界對佛教都有這種需求。但它的內部環境並不盡如人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佛教在大陸的法脈,從根本上、從整體上來說,我覺得已經斷裂了。這個話怎麼講呢
佛教,我們可以說它是一種宗教,一種哲學,是一種生命的科學,一種心理學,等等,但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是要我們用自己的生命去實踐的。所以佛教的延續、它的弘揚,都有賴于僧人、僧團。僧團、僧人就是佛法的人格化,用生命去體現佛法。大陸佛教在解放以後近叁十年的時間裏受到了強烈的打擊,使這種法的生命——僧團斷裂了。而我們現在再來弘揚佛法,向社會、向年輕人來宣傳佛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僧人的素質,如果僧人、僧團的素質好,那活動很容易就能辦好,佛法的影響很容易就能迅速地擴大。現在我們的條件不是那樣讓人滿意。所以大陸的僧人,一個真正地認同叁寶、獻身叁寶、發起大願的僧人,在大陸的佛教內部這種環境裏面應該說是很艱難的,他做一切事情,不管是他自己的修行,還是說他向外的弘法,都很艱難。往往是很多人抱著一種很好的想法到僧團裏來,後來他有可能在這裏找不到他原來的理想,他失望,或者退心,隨波逐流,或者在堅持往前走。所以從文革以後,大陸佛教從硬體上說要修複寺院,從軟體上要組建僧團。組建僧團是說要有出家人,出家人可以組建,但是有一種東西是很難組建的,就是法的生命的延續,就是法脈。所以我們探討大陸佛教的現狀和未來,都應該圍繞這個主題:怎麼樣使曾經很衰微的這個法脈能夠重新振作起來。如果能夠重新振作起來,很多問題都很容易解決。
淨慧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剛才承蒙各位不吝賜教,講了很多非常懇切的意見,也有不少勉勵的話。對于各位提供的這些意見,我想,不但是對我們柏林寺今後在弘法利生方面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就是對我們整個大陸的佛教工作來說,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所以我非常感謝各位的這些賜教。
這一屆夏令營今天剛剛開始,由于有各位這麼多非常好的意見,我們在今後六天當中可以更好地來把各項活動安排好,使得我們這次夏令營在各位的共同參與和運作下取得圓滿的結束。感謝各位!
《叁屆:海峽兩岸佛教界人士交流座談會紀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