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屆:佛教的世界觀(濟群法師)

  【四屆】佛教的世界觀

  濟群法師

  第一屆夏令營我曾經來這裏做過講座,時隔叁年的今天,又再次到柏林寺參加夏令營,來和大家共結法緣,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次我講的題目是《佛教的世界觀》。世界觀是一個哲學的問題,我們學佛主要是爲了求解脫。所謂解脫,就是解脫煩惱和痛苦,這種解脫首先要從有情自身著手,也就是從我們人自身著手。我們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煩惱和痛苦,就是因爲我們不能夠正確認識世界而産生的。就像我們平常所說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要想解脫煩惱和痛苦,就要對這個世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我才提出世界觀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通過這種探討、學習,希望大家能夠樹立一種正確的世界觀。用佛法的術語來說,就是樹立正見。

  一、世界者何

  我們講世界觀,首先就應該對“世界”這個術語有個正確的認識。世界這一概念出自佛教。佛教裏有一部《楞嚴經》講到世界的意義。“世”是遷流的意思,指時間。因爲時間就像流水似的從過去流到現在,又從現在流到未來。所以孔老夫子看到奔流的河水,感歎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界”是空間的意思,指方位,方位有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還有上下十個方位。所以,世界的含義不外乎時間和空間。

  世界在佛教中有時也稱爲世間,所以世間的概念也是出自佛教。“間”就是間隔的意思,也是指空間和方位。在中國和世界文化中有一個與此相同的概念, 就是我們常說的宇宙。在中國古代,有部書叫《淮南子注》。在書中有這樣的解釋:“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實際上宇宙與世界的概念一樣都是指時間和空間。

  二、佛世時人們對世界的看法

  佛在世時,印度的民族是一個非常富于冥想的民族,他們的宗教和哲學都非常發達。他們對宇宙的探討有很多種解釋和看法,在佛經中把它們歸納爲六十二種,也就是佛經中所說的六十二見。我現在只把最有代表性的叁種介紹給大家。

  1. 宿命論

  宿命論這種思想我們都比較熟悉,但是很多人經常把宿命論與佛教的因果觀念相混淆。其實宿命論與因果觀念是截然不同的,只是它們有相似的地方。宿命論認爲我們現生的一切都是前生定下來的。比如說胖痩、高矮、富貴、貧窮、美醜等等,這些全是前生注定的,你這一生努力是沒有用的。所以,宿命論的特征就是否定現生的行爲價值,認爲現生的一切都是不可更改的。佛教也認爲我們現生的一切都有前生的因,但佛教在講因果的同時又講因緣。就是說我們這一生的結果固然取決于前生的因,這個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還需要有現生的因緣。也就是說現生的努力現生的行爲是非常重要的條件,舉例來說,前生的因就像一粒種子,現生的條件就像陽光和水土,如果光有種子,沒有陽光和水土,這粒種子就不可能發芽生長。佛教非常強調這種現生因緣的重要性,這就是佛教的因緣觀念與宿命論最根本的不同。

  2. 神佑論

  印度有很多傳統的宗教,比如印度教婆羅門教,他們認爲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神的創造、神的安排,人間的一切禍福都是神決定的。這種思想在世界宗教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像基督教、伊斯蘭教基本上都是這種思想。佛教認爲世界的一切都是業力決定的,每個人一生的一切都是自己過去的行爲造成的。所以,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與神佑論是截然不同的。

  3. 偶然論

  偶然論就是沒有因,沒有緣,認爲一切事物都是偶然發生的。比如說大家爲什麼能到柏林寺參加夏令營?你們爲什麼能夠考上大學?偶然論認爲這些都是偶然的。這與佛教的緣起學說是截然不同的。佛經上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就是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條件決定它的存在,也要由條件決定它的消失。

  叁、世界的安立及結構

  對世界結果的研究,古希臘最早有宇宙地心說,認爲整個宇宙是以地球爲中心。到文藝複興時期,哥白尼的日心說又認爲宇宙是以太陽爲中心。而佛教認爲宇宙沒有一個絕對的中心,是無邊無際的。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

  1. 叁界

  平常我們說的“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個“叁界”就是佛教中所說的一個世界最基本的結構。佛經中講,這個世界的內部以須彌山爲中心,有太陽、有月亮還有許多別的星球;合起來統稱一個世界。用現在天文學的概念來說, 也就是相當于一個太陽系。在這個世界裏,佛教根據有情生命所居住的層次,把它們分爲叁界。

  叁界的第一界爲欲界。也就是說居住在這一層的衆生基本上都是生活在一種強烈的欲望中。佛教把欲望歸爲五欲:財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另外,根據人的感官,佛教又有另一種五欲:色欲,眼睛喜歡看漂亮的顔色的東西;聲欲,耳朵喜歡聽悅耳的聲音;香欲,鼻子喜歡聞美妙的香氣;味欲,舌頭喜歡品嘗可口的味道;觸欲,身體喜歡接觸舒適的環境。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的生活很少能脫離這種種欲望的追求。所以說欲界衆生的快樂是建立在欲望的追求上, 以欲望的滿足爲快樂,以欲望不能滿足爲痛苦。

  欲界的衆生又分爲六種類型,就是佛教講的六道輪回的六道。這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天、人、阿修羅屬于高級層次,稱爲叁善道;畜生、餓鬼、地獄的衆生是受罪的,稱爲叁惡道。同是欲界衆生,但欲望的程度卻不一樣,生命層次越高,其欲望淡泊;生命層次越低,其欲望越強烈。我們同是人類,若看一個人生命層次的高低,只要看這個人的欲望是強是弱就可以衡量。

  六道中天道的層次最高,而天道又分爲六重天。這六重天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就是說六重天中每一層次的衆生其欲望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比如人類最強烈的男女之間的性欲,在天道中人們是怎麼滿足的呢?根據佛經記載,六重天中最低的兩層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人們,他們滿足性欲的方式與我們人類是一樣的。其他層次的人們,生命層次越高,其滿足欲望的方式越簡單。比如夜摩天的人只要兩個擁抱一下,兜率天的人只要兩人手拉手,化樂天的人只要兩人笑一笑,他化自在天的人只要兩人互相看一眼,他們的欲望也就都能得到很大的滿足。

  我們人要想升到天道,只要修布施、持五戒,將來就可以升到天道。但是佛教並不鼓勵人們升到天道,從究竟解脫的意義來看,佛教認爲人道比天道更爲重要。

  叁界的第二界爲色界。色界的“色”不是指顔色,也不是指女色,而是指物質。就是說色界的人們已經擺脫了欲望的生活,但卻還沒有擺脫物質的束縛。我們人要想升到色界天,就要修禅定,修到一定層次的禅定,將來就可以升到色界天。根據所修禅定的不同層次,色界天又分爲四重天: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

  叁界的最高層爲無色界。就是說無色界的人們不但擺脫了欲望的束縛,同時也擺脫了物質的束縛。我們人要想升到無色界天,也要修禅定。根據所修禅定的不同層次,無色界也分爲四重天:空無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欲界、色界、無色界統稱叁界。色界和無色界都要靠修禅定才能達到,所以佛教有四禅八定的法門。入禅入定的法門並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印度的外道也修這個法門,修了之後能夠升到天道,他們就認爲已經獲得了解脫。但在佛教來看,只要還在叁界內,不管升到哪一重天,也還是在生死之中,沒有獲得根本解脫。要想真正獲得解脫,就要“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佛教修行的境界是超出叁界的。

  2.叁千大千世界

  叁界是一個小世界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一千個小世界合起來爲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起來爲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也稱叁千大千世界。所謂叁千大千世界,即一個大千世界裏面涵括著小、中、大叁千的意思。叁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位佛陀所教化的區域,比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他是在我們這個世界出家、成道的,但是他的教化卻不僅僅局限在我們這個世界,而是遍布整個叁千大千世界。

  3、十方世界

  叁千大千世界僅僅是一位佛陀所教化的區域,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世界呢

   佛陀告訴我們有微塵數世界,就像微塵一樣無有窮盡。關于這種道理,我們可以引用佛經加以說明。比如我們大家熟悉的《阿彌陀經》,經裏面介紹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位和距離:“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就是說從我們這個世界往西要經過十萬億個叁千大千世界,才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另外,大乘經典每部經的開頭,都要介紹佛陀在講經時有很多世界的諸佛菩薩都在爲這件事情歡喜贊歎。比如《般若經》裏面說,佛陀在講這部經的時候,大地大放光明。這光明有多大多遠呢?有十方恒河沙數世界。十方,指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這十種方位。恒河,是印度的一條河流,它的沙質又白又細。大家想像一下,如恒河沙數般這麼多的世界該是多少呢?

  另外,還有一部經叫《維摩诘經》。維摩诘居士是位大菩薩,有一天他爲了度化更多的人,就示現自己生病。佛陀知道維摩诘的用意,于是就派弟子去探問病情。佛陀問弟子誰能到維摩诘那裏去問病情?一個一個地問下去,問了五百個大弟子,結果誰也不敢去。都說那位菩薩太厲害了,我們每個人都被他教訓過。說來說去,最後決定由文殊師利菩薩去。因爲在佛陀的大弟子中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第一。大家一想,像文殊師利這樣大智慧的菩薩去問維摩诘大菩薩的病情,兩個人一定會說出甚深奧妙的佛法。于是很多人就跟著文殊師利菩薩一起去了維摩诘的家。大…

《四屆:佛教的世界觀(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