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到了維摩诘的家一看,維摩诘的家不大,長寬各有一丈(現在我們所說的方丈室就來源此)。室內空空的,只有一張床,維摩诘就躺在床上。所以,大家來到這裏連坐的地方都沒有,只好都站著。佛的弟子舍利弗就想:我們大家都來看你,怎麼也不給我們找個坐的地方?他這麼一動念,維摩诘馬上就知道了。維摩诘就問文殊師利菩薩:你周遊無量世界,去過那麼多的地方,你覺得哪個地方的獅子座最好呢?文殊師利菩薩回答說:從我們這個世界往東過叁十六個恒河沙數世界,有一個叫須彌相的世界,那裏的佛叫須彌燈王佛,他的獅子座高達八萬四千由旬,沒有比這個獅子座更好的了。于是維摩诘就示現神通,把叁萬二千個同樣大的獅子座放入家中,大家可以設想一下,每個獅子座差不多如喜馬拉雅山那麼大,維摩诘的家沒有變大,獅子座沒有變小,但叁萬二千個獅子座全部放下了,而且房間不覺得擁擠。我們想想這是什麼道理?這就叫做不可思議。
從佛經的種種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整個宇宙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我們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所以佛教的世界觀是非常發達的,不但遠遠地超越于地心說、日心說,而且遠遠地超越于現代科學。現代科學對宇宙的探討是借助儀器,隨著儀器的發達一步一步地深入。而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不借助任何外在的東西,僅憑著心靈的智慧便洞徹了宇宙的一切。
四、世界的生成及演化
世界是怎樣産生、形成和變化的呢?佛教裏有叁法印的學說。其中第一條就是諸行無常。佛教認爲世間一切有爲現象都必然接受這種無常規律的支配,作爲我們生存的世界必然也是無常的。佛教認爲每個世界都要經曆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四個階段的演變,即所謂成、住、壞、空。“劫”是一種計算時間的單位,有小劫、中劫、大劫。小劫約爲八百叁十九萬九千年。小劫又有增劫和減劫兩種,一增劫與一減劫合起來爲中劫。成、住、壞、空各二十中劫,合起來八十中劫爲大劫。
1.成劫
世界的形成首先要經曆成劫的二十個中劫。成劫開始,虛空中先起風,風是由衆生的業力所發出的一種強大的信息力量,這種力量在虛空中形成了風輪, 並且以極快的速度旋轉著。隨著風輪的旋轉,風起雲湧,陰雲密布,就形成了雨水。雨水在風的作用下又形成了水輪。風輪、水輪不斷地旋轉,就把宇宙中的電子、原子以及許多的微塵都凝聚在一起。這樣經曆了二十個中劫,世界就形成了。
2.住劫
世界形成之後,就要經曆住劫的二十個中劫。所謂住,就是相對穩定的狀態。每一中劫由增劫與減劫合成。所謂增劫,就是這個世界往好的方面發展,越變越好,一直發展到頂點。然後,物極必反,進入減劫,開始往壞的方面發展,越變越壞,一直壞到頂點。然後又是增劫……循環不已。增劫和減劫又是隨著什麼力量而變化呢?佛教認爲,隨著人類道德的升華,世界就會越變越好; 隨著人類道德的敗壞,世界就會越變越壞。所以在每一劫的過程中,世界就會出現很多的災難,佛教稱之爲小叁災,也就是小的叁種災難。首先是戰爭,我們這個世界戰爭非常頻繁,從古至今都在不停地打仗,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正處于戰爭之中。戰爭之後就是瘟疫,各種各樣的怪病都會出現。還有就是水災、火災、風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種種這些災害都是隨著人類道德的敗壞相應出現的。在住劫人類道德相對穩定的時候,就會有佛出世。比如我們現在是處在住劫中的第九劫,有釋迦牟尼佛出世。等到第十一劫時,彌勒佛出世。彌勒佛是這個世界的下一任佛,這不是選出來的,而是釋迦牟尼佛給他授記,他自己功德圓滿時就能成佛了。
3.壞劫
住劫之後,就要進入壞劫的二十中劫。也就是世界開始進入毀壞階段。毀壞有兩種,一種是生命的不斷毀壞、不斷消失,漸漸地物種越來越少,最後人也消失了。另外,就是地球環境的不斷毀壞,最後地球也粉碎了,散發在虛空中。
4.空劫
最後是空劫的二十中劫,這時人類曾賴以生存的地球早已不複存在了。
成、住、壞、空這四個階段,不但是我們這個世界所要遵循的必然規律,也是整個宇宙每個世界都要遵循的必然規律。但是每個世界的成、住、壞、空並不是都是同時的,而是此起彼伏的。也許這個世界正在形成的過程中,那個世界在住的階段,另一個世界卻正在毀滅,所以整個宇宙就是按照這種無常的規律無限地循環著。
五、世界的原理
中外人類在探討世界的時候,最感興趣的就是産生這個世界的根源問題。另外,就是這個世界産生之後,它又是遵循什麼樣的規律運轉呢?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古今中外的哲學或宗教有很多答案。比如像哲學上提出的本體論,就是回答世界本源的問題。本體論又分爲唯物和唯心。唯物論認爲物質是産生世界的根源,唯心論認爲精神是産生世界的根源。大多數宗教則認爲世界是神造的。所有這些回答都提出了第一因。這第一因有的是物質,有的是精神,有的是神。那麼佛教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要想了解佛教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們首先就要了解佛教最根本的學說——緣起論。
佛教認爲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緣起的,都是因緣生成。在《阿含經》中有這樣著名的句子:“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諸法,是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因緣,是指條件關系,也就是說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産生與消失都是條件關系的作用。在佛教中,有四句話充分說明了事物與條件之間的相互依賴的關系。這四句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以夏令營這個講座爲例,有營員來聽講,才會有法師來講座;同樣有法師來講座,才會有營員來聽講。這個講座的成立, 法師和營員缺一不可。整個夏令營也是這樣,首先有柏林寺的常住師父們發心主辦夏令營,有營員從四面八方趕到這裏來求法,還有很多法師發心到這裏來弘法,種種條件具備了,才有這個夏令營的存在。夏令營的存在與柏林寺的發心、營員的求法、法師們的弘法是互爲存在的關系。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還是以夏令營講座爲例,如果沒有營員來聽講,也就不會有法師們來講座。如果夏令營結束了,諸位各奔東西,夏令營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條件的存在決定了現象的存在,條件不具備了,現象也就消失了。
佛教的緣起有叁個特征:
1.果從因生
“果”就是一種結果或現象,也就是說世界上任何一種結果的産生或一種現象的存在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必然的因緣條件。如果沒有因緣條件,任何事情都不會發生,任何現象都不會出現。宇宙萬物一切現象無一不是因緣而生。盡管有些事情我們表面上看覺得發生得很偶然,其實其中有必然的因素,只不過我們沒有看透。
2.事待理成
也就是說事相的存在要依賴于法則,即任何事相的形成從因到果都要因循一定的規律,而不是毫無規律可循。就像一個茶杯的形成,不是說有了一堆泥巴隨便一捏就是一個茶杯;一張桌子也是一樣,不是說有了木頭和油漆隨便一做就成一張桌子。任何東西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法則,這種法則有它的普遍性, 也有它的必然性。就像佛教講的十二因緣,其中講到生和老死。從生到老死就是一個普遍而必然的法則。我們只要生下來,必然走向衰老,走向死亡,這是絕對不可變更的。我們一般人都害怕衰老、害怕死亡,其實我們與其害怕衰老和死亡,不如害怕生。我們不怕生,反倒怕老怕死,豈不是本未倒置,很愚蠢嗎?
佛教講的這些因緣法則,無論佛出世也好,佛沒有出世也好,這些都是事物原本的規律,佛只是以他的大智慧看透了這些法則,並且告訴了我們,不管我們是否認可,我們必然都得因循這些法則。
3.有因空立
就是說有的存在是建立在沒有的基礎上。比如本來沒有夏令營,組織了才會有。但有的本身當下也是空,並非實在有。就像夏令營這種現象的存在,如果離開了這些法師、營員等種種條件,夏令營是什麼?只不過是一個假名而已。就像一張桌子,所謂桌子,不過是種種條件的組合,離開了條件,什麼是桌子? 所以桌子的有當下也是空。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緣起的,都離不開這叁大特征。以茶杯爲例,茶杯這種結果是從因緣條件産生,這就是果從因生;茶杯的産生又離不開規律,這就是事待理成;本來沒有茶杯,卻造出了茶杯,這就是有因空立。但茶杯的存在並不實在,只是一種假相而已。
佛教認爲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在這種因緣規律的支配下進行的。從緣起來看這個世界,首先沒有第一因。還是以夏令營爲例,夏令營的存在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種因緣。但是我們能來到這裏、住在這裏,又需要衆多的因緣條件。比如來時需要乘車,住在這裏需要有吃、有喝、有地方睡覺等等。所有這些因緣條件又需要許多人來完成,需要許多東西來湊齊。而所有能參與到其中做事的人以及被用上的東西,又都各有許許多多的因緣條件。由此可見,世界是無限條件的總和,沒有第一因,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就說夏令營吧,我們能說清它真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夏令營的存在是衆多因緣的組合,這衆多的因緣並不是因爲要舉辦夏令營了才開始存在,也不會因爲夏令營的結束就不複存在了,所以夏令營的開始與結束,只是衆多因緣的聚合與離散,而並非實在的開始與結束。縱觀宇宙也是這樣,每一種現象有開始與結束,每一個世界有成、住、壞、空,但整個宇宙的演變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
六、存在的本質
平常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到底是不是其實質呢?這也是古今中外哲學家、宗教家們所關心的一個問題。一般人總以爲我們…
《四屆:佛教的世界觀(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