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家到了维摩诘的家一看,维摩诘的家不大,长宽各有一丈(现在我们所说的方丈室就来源此)。室内空空的,只有一张床,维摩诘就躺在床上。所以,大家来到这里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只好都站着。佛的弟子舍利弗就想:我们大家都来看你,怎么也不给我们找个坐的地方?他这么一动念,维摩诘马上就知道了。维摩诘就问文殊师利菩萨:你周游无量世界,去过那么多的地方,你觉得哪个地方的狮子座最好呢?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说:从我们这个世界往东过三十六个恒河沙数世界,有一个叫须弥相的世界,那里的佛叫须弥灯王佛,他的狮子座高达八万四千由旬,没有比这个狮子座更好的了。于是维摩诘就示现神通,把三万二千个同样大的狮子座放入家中,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每个狮子座差不多如喜马拉雅山那么大,维摩诘的家没有变大,狮子座没有变小,但三万二千个狮子座全部放下了,而且房间不觉得拥挤。我们想想这是什么道理?这就叫做不可思议。
从佛经的种种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宇宙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所以佛教的世界观是非常发达的,不但远远地超越于地心说、日心说,而且远远地超越于现代科学。现代科学对宇宙的探讨是借助仪器,随着仪器的发达一步一步地深入。而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不借助任何外在的东西,仅凭着心灵的智慧便洞彻了宇宙的一切。
四、世界的生成及演化
世界是怎样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呢?佛教里有三法印的学说。其中第一条就是诸行无常。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为现象都必然接受这种无常规律的支配,作为我们生存的世界必然也是无常的。佛教认为每个世界都要经历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四个阶段的演变,即所谓成、住、坏、空。“劫”是一种计算时间的单位,有小劫、中劫、大劫。小劫约为八百三十九万九千年。小劫又有增劫和减劫两种,一增劫与一减劫合起来为中劫。成、住、坏、空各二十中劫,合起来八十中劫为大劫。
1.成劫
世界的形成首先要经历成劫的二十个中劫。成劫开始,虚空中先起风,风是由众生的业力所发出的一种强大的信息力量,这种力量在虚空中形成了风轮, 并且以极快的速度旋转着。随着风轮的旋转,风起云涌,阴云密布,就形成了雨水。雨水在风的作用下又形成了水轮。风轮、水轮不断地旋转,就把宇宙中的电子、原子以及许多的微尘都凝聚在一起。这样经历了二十个中劫,世界就形成了。
2.住劫
世界形成之后,就要经历住劫的二十个中劫。所谓住,就是相对稳定的状态。每一中劫由增劫与减劫合成。所谓增劫,就是这个世界往好的方面发展,越变越好,一直发展到顶点。然后,物极必反,进入减劫,开始往坏的方面发展,越变越坏,一直坏到顶点。然后又是增劫……循环不已。增劫和减劫又是随着什么力量而变化呢?佛教认为,随着人类道德的升华,世界就会越变越好; 随着人类道德的败坏,世界就会越变越坏。所以在每一劫的过程中,世界就会出现很多的灾难,佛教称之为小三灾,也就是小的三种灾难。首先是战争,我们这个世界战争非常频繁,从古至今都在不停地打仗,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处于战争之中。战争之后就是瘟疫,各种各样的怪病都会出现。还有就是水灾、火灾、风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种种这些灾害都是随着人类道德的败坏相应出现的。在住劫人类道德相对稳定的时候,就会有佛出世。比如我们现在是处在住劫中的第九劫,有释迦牟尼佛出世。等到第十一劫时,弥勒佛出世。弥勒佛是这个世界的下一任佛,这不是选出来的,而是释迦牟尼佛给他授记,他自己功德圆满时就能成佛了。
3.坏劫
住劫之后,就要进入坏劫的二十中劫。也就是世界开始进入毁坏阶段。毁坏有两种,一种是生命的不断毁坏、不断消失,渐渐地物种越来越少,最后人也消失了。另外,就是地球环境的不断毁坏,最后地球也粉碎了,散发在虚空中。
4.空劫
最后是空劫的二十中劫,这时人类曾赖以生存的地球早已不复存在了。
成、住、坏、空这四个阶段,不但是我们这个世界所要遵循的必然规律,也是整个宇宙每个世界都要遵循的必然规律。但是每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并不是都是同时的,而是此起彼伏的。也许这个世界正在形成的过程中,那个世界在住的阶段,另一个世界却正在毁灭,所以整个宇宙就是按照这种无常的规律无限地循环着。
五、世界的原理
中外人类在探讨世界的时候,最感兴趣的就是产生这个世界的根源问题。另外,就是这个世界产生之后,它又是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运转呢?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古今中外的哲学或宗教有很多答案。比如像哲学上提出的本体论,就是回答世界本源的问题。本体论又分为唯物和唯心。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产生世界的根源,唯心论认为精神是产生世界的根源。大多数宗教则认为世界是神造的。所有这些回答都提出了第一因。这第一因有的是物质,有的是精神,有的是神。那么佛教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要想了解佛教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佛教最根本的学说——缘起论。
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缘起的,都是因缘生成。在《阿含经》中有这样著名的句子:“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诸法,是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因缘,是指条件关系,也就是说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都是条件关系的作用。在佛教中,有四句话充分说明了事物与条件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这四句话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以夏令营这个讲座为例,有营员来听讲,才会有法师来讲座;同样有法师来讲座,才会有营员来听讲。这个讲座的成立, 法师和营员缺一不可。整个夏令营也是这样,首先有柏林寺的常住师父们发心主办夏令营,有营员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来求法,还有很多法师发心到这里来弘法,种种条件具备了,才有这个夏令营的存在。夏令营的存在与柏林寺的发心、营员的求法、法师们的弘法是互为存在的关系。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还是以夏令营讲座为例,如果没有营员来听讲,也就不会有法师们来讲座。如果夏令营结束了,诸位各奔东西,夏令营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条件的存在决定了现象的存在,条件不具备了,现象也就消失了。
佛教的缘起有三个特征:
1.果从因生
“果”就是一种结果或现象,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一种结果的产生或一种现象的存在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必然的因缘条件。如果没有因缘条件,任何事情都不会发生,任何现象都不会出现。宇宙万物一切现象无一不是因缘而生。尽管有些事情我们表面上看觉得发生得很偶然,其实其中有必然的因素,只不过我们没有看透。
2.事待理成
也就是说事相的存在要依赖于法则,即任何事相的形成从因到果都要因循一定的规律,而不是毫无规律可循。就像一个茶杯的形成,不是说有了一堆泥巴随便一捏就是一个茶杯;一张桌子也是一样,不是说有了木头和油漆随便一做就成一张桌子。任何东西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法则,这种法则有它的普遍性, 也有它的必然性。就像佛教讲的十二因缘,其中讲到生和老死。从生到老死就是一个普遍而必然的法则。我们只要生下来,必然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这是绝对不可变更的。我们一般人都害怕衰老、害怕死亡,其实我们与其害怕衰老和死亡,不如害怕生。我们不怕生,反倒怕老怕死,岂不是本未倒置,很愚蠢吗?
佛教讲的这些因缘法则,无论佛出世也好,佛没有出世也好,这些都是事物原本的规律,佛只是以他的大智慧看透了这些法则,并且告诉了我们,不管我们是否认可,我们必然都得因循这些法则。
3.有因空立
就是说有的存在是建立在没有的基础上。比如本来没有夏令营,组织了才会有。但有的本身当下也是空,并非实在有。就像夏令营这种现象的存在,如果离开了这些法师、营员等种种条件,夏令营是什么?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就像一张桌子,所谓桌子,不过是种种条件的组合,离开了条件,什么是桌子? 所以桌子的有当下也是空。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缘起的,都离不开这三大特征。以茶杯为例,茶杯这种结果是从因缘条件产生,这就是果从因生;茶杯的产生又离不开规律,这就是事待理成;本来没有茶杯,却造出了茶杯,这就是有因空立。但茶杯的存在并不实在,只是一种假相而已。
佛教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在这种因缘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从缘起来看这个世界,首先没有第一因。还是以夏令营为例,夏令营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因缘。但是我们能来到这里、住在这里,又需要众多的因缘条件。比如来时需要乘车,住在这里需要有吃、有喝、有地方睡觉等等。所有这些因缘条件又需要许多人来完成,需要许多东西来凑齐。而所有能参与到其中做事的人以及被用上的东西,又都各有许许多多的因缘条件。由此可见,世界是无限条件的总和,没有第一因,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就说夏令营吧,我们能说清它真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夏令营的存在是众多因缘的组合,这众多的因缘并不是因为要举办夏令营了才开始存在,也不会因为夏令营的结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夏令营的开始与结束,只是众多因缘的聚合与离散,而并非实在的开始与结束。纵观宇宙也是这样,每一种现象有开始与结束,每一个世界有成、住、坏、空,但整个宇宙的演变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六、存在的本质
平常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其实质呢?这也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宗教家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一般人总以为我们…
《四届:佛教的世界观(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