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届】佛教的世界观
济群法师
第一届夏令营我曾经来这里做过讲座,时隔三年的今天,又再次到柏林寺参加夏令营,来和大家共结法缘,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次我讲的题目是《佛教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我们学佛主要是为了求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解脱烦恼和痛苦,这种解脱首先要从有情自身着手,也就是从我们人自身着手。我们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烦恼和痛苦,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够正确认识世界而产生的。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要想解脱烦恼和痛苦,就要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我才提出世界观的问题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通过这种探讨、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用佛法的术语来说,就是树立正见。
一、世界者何
我们讲世界观,首先就应该对“世界”这个术语有个正确的认识。世界这一概念出自佛教。佛教里有一部《楞严经》讲到世界的意义。“世”是迁流的意思,指时间。因为时间就像流水似的从过去流到现在,又从现在流到未来。所以孔老夫子看到奔流的河水,感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界”是空间的意思,指方位,方位有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还有上下十个方位。所以,世界的含义不外乎时间和空间。
世界在佛教中有时也称为世间,所以世间的概念也是出自佛教。“间”就是间隔的意思,也是指空间和方位。在中国和世界文化中有一个与此相同的概念, 就是我们常说的宇宙。在中国古代,有部书叫《淮南子注》。在书中有这样的解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实际上宇宙与世界的概念一样都是指时间和空间。
二、佛世时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佛在世时,印度的民族是一个非常富于冥想的民族,他们的宗教和哲学都非常发达。他们对宇宙的探讨有很多种解释和看法,在佛经中把它们归纳为六十二种,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六十二见。我现在只把最有代表性的三种介绍给大家。
1. 宿命论
宿命论这种思想我们都比较熟悉,但是很多人经常把宿命论与佛教的因果观念相混淆。其实宿命论与因果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只是它们有相似的地方。宿命论认为我们现生的一切都是前生定下来的。比如说胖痩、高矮、富贵、贫穷、美丑等等,这些全是前生注定的,你这一生努力是没有用的。所以,宿命论的特征就是否定现生的行为价值,认为现生的一切都是不可更改的。佛教也认为我们现生的一切都有前生的因,但佛教在讲因果的同时又讲因缘。就是说我们这一生的结果固然取决于前生的因,这个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需要有现生的因缘。也就是说现生的努力现生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举例来说,前生的因就像一粒种子,现生的条件就像阳光和水土,如果光有种子,没有阳光和水土,这粒种子就不可能发芽生长。佛教非常强调这种现生因缘的重要性,这就是佛教的因缘观念与宿命论最根本的不同。
2. 神佑论
印度有很多传统的宗教,比如印度教婆罗门教,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神的创造、神的安排,人间的一切祸福都是神决定的。这种思想在世界宗教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像基督教、伊斯兰教基本上都是这种思想。佛教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业力决定的,每个人一生的一切都是自己过去的行为造成的。所以,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与神佑论是截然不同的。
3. 偶然论
偶然论就是没有因,没有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偶然发生的。比如说大家为什么能到柏林寺参加夏令营?你们为什么能够考上大学?偶然论认为这些都是偶然的。这与佛教的缘起学说是截然不同的。佛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条件决定它的存在,也要由条件决定它的消失。
三、世界的安立及结构
对世界结果的研究,古希腊最早有宇宙地心说,认为整个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到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又认为宇宙是以太阳为中心。而佛教认为宇宙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是无边无际的。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 三界
平常我们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个“三界”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一个世界最基本的结构。佛经中讲,这个世界的内部以须弥山为中心,有太阳、有月亮还有许多别的星球;合起来统称一个世界。用现在天文学的概念来说, 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太阳系。在这个世界里,佛教根据有情生命所居住的层次,把它们分为三界。
三界的第一界为欲界。也就是说居住在这一层的众生基本上都是生活在一种强烈的欲望中。佛教把欲望归为五欲: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另外,根据人的感官,佛教又有另一种五欲:色欲,眼睛喜欢看漂亮的颜色的东西;声欲,耳朵喜欢听悦耳的声音;香欲,鼻子喜欢闻美妙的香气;味欲,舌头喜欢品尝可口的味道;触欲,身体喜欢接触舒适的环境。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的生活很少能脱离这种种欲望的追求。所以说欲界众生的快乐是建立在欲望的追求上, 以欲望的满足为快乐,以欲望不能满足为痛苦。
欲界的众生又分为六种类型,就是佛教讲的六道轮回的六道。这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人、阿修罗属于高级层次,称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的众生是受罪的,称为三恶道。同是欲界众生,但欲望的程度却不一样,生命层次越高,其欲望淡泊;生命层次越低,其欲望越强烈。我们同是人类,若看一个人生命层次的高低,只要看这个人的欲望是强是弱就可以衡量。
六道中天道的层次最高,而天道又分为六重天。这六重天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就是说六重天中每一层次的众生其欲望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人类最强烈的男女之间的性欲,在天道中人们是怎么满足的呢?根据佛经记载,六重天中最低的两层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人们,他们满足性欲的方式与我们人类是一样的。其他层次的人们,生命层次越高,其满足欲望的方式越简单。比如夜摩天的人只要两个拥抱一下,兜率天的人只要两人手拉手,化乐天的人只要两人笑一笑,他化自在天的人只要两人互相看一眼,他们的欲望也就都能得到很大的满足。
我们人要想升到天道,只要修布施、持五戒,将来就可以升到天道。但是佛教并不鼓励人们升到天道,从究竟解脱的意义来看,佛教认为人道比天道更为重要。
三界的第二界为色界。色界的“色”不是指颜色,也不是指女色,而是指物质。就是说色界的人们已经摆脱了欲望的生活,但却还没有摆脱物质的束缚。我们人要想升到色界天,就要修禅定,修到一定层次的禅定,将来就可以升到色界天。根据所修禅定的不同层次,色界天又分为四重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三界的最高层为无色界。就是说无色界的人们不但摆脱了欲望的束缚,同时也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我们人要想升到无色界天,也要修禅定。根据所修禅定的不同层次,无色界也分为四重天:空无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欲界、色界、无色界统称三界。色界和无色界都要靠修禅定才能达到,所以佛教有四禅八定的法门。入禅入定的法门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印度的外道也修这个法门,修了之后能够升到天道,他们就认为已经获得了解脱。但在佛教来看,只要还在三界内,不管升到哪一重天,也还是在生死之中,没有获得根本解脱。要想真正获得解脱,就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佛教修行的境界是超出三界的。
2.三千大千世界
三界是一个小世界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一千个小世界合起来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也称三千大千世界。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个大千世界里面涵括着小、中、大三千的意思。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位佛陀所教化的区域,比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他是在我们这个世界出家、成道的,但是他的教化却不仅仅局限在我们这个世界,而是遍布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3、十方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仅仅是一位佛陀所教化的区域,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世界呢
佛陀告诉我们有微尘数世界,就像微尘一样无有穷尽。关于这种道理,我们可以引用佛经加以说明。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阿弥陀经》,经里面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位和距离:“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就是说从我们这个世界往西要经过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才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另外,大乘经典每部经的开头,都要介绍佛陀在讲经时有很多世界的诸佛菩萨都在为这件事情欢喜赞叹。比如《般若经》里面说,佛陀在讲这部经的时候,大地大放光明。这光明有多大多远呢?有十方恒河沙数世界。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这十种方位。恒河,是印度的一条河流,它的沙质又白又细。大家想像一下,如恒河沙数般这么多的世界该是多少呢?
另外,还有一部经叫《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是位大菩萨,有一天他为了度化更多的人,就示现自己生病。佛陀知道维摩诘的用意,于是就派弟子去探问病情。佛陀问弟子谁能到维摩诘那里去问病情?一个一个地问下去,问了五百个大弟子,结果谁也不敢去。都说那位菩萨太厉害了,我们每个人都被他教训过。说来说去,最后决定由文殊师利菩萨去。因为在佛陀的大弟子中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第一。大家一想,像文殊师利这样大智慧的菩萨去问维摩诘大菩萨的病情,两个人一定会说出甚深奥妙的佛法。于是很多人就跟着文殊师利菩萨一起去了维摩诘的家。大…
《四届:佛教的世界观(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