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屆:從《金剛經》到現代人生(聖凱法師)

  【五屆】從《金剛經》到現代人生

  聖凱法師

  尊敬的淨慧老法師、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很高興來到柏林禅寺跟大家一起參加生活禅夏令營,我是第一次來參加,所以感到很高興。因爲我對夏令營仰慕很久了,所以這一次我們能夠在這趙州古城、千年古刹跟大家共同探討佛法,能夠向各位法師學習,心裏充滿了無比的歡喜。我們今天交流和探討的題目是《從<金剛經>到現代人生》。

  我相信在座諸位對《金剛經》都很熟悉,《金剛經》在佛教中無不知、無人不曉。乃至社會上,人家只要提起《金剛經》,就知道是佛教的經典。提起佛教,人家就知道有《金剛經》。有些人或許根本不懂佛教,但他知道佛教裏有部《金剛經》。你們以前在學校裏或社會上,可能不知道有出家人,但你們肯定知道有《金剛經》。爲什麼?曆史課上學過,我國留下第一本雕版印刷物就是《金剛經》,是保存最早的。其實大家對《金剛經》很早就接觸了。《金剛經》在佛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們現代佛教徒誦《金剛經》消災、祈福,乃至家裏有人過世,誦《金剛經》作爲度亡之用。在唐朝時,出家人出家要考試,一個主科就是《金剛經》。所以說《金剛經》很重要。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禅宗,禅宗裏五祖傳六祖傳什麼?還是《金剛經》。《金剛經》真是很重要,它在社會上、在佛教裏能有這麼重要的地位,第一個原因就是《金剛經》在思想上很獨特,並且它的思想有獨到之處。它的獨到之處在于它的般若思想,性空思想。《金剛經》的譯本很多,現在流行的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他翻譯的《金剛經》很精練,文字流暢,讀起來朗朗上口。《金剛經》全文五千多字,南北朝時梁昭明太子將它分成叁十二分。《金剛經》思想很多,今天我們不可能一一介紹,首先我們介紹一下《金剛經》的思想大義。

  一、《金剛經》的思想大義

  《金剛經》的思想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即: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1、無相布施

  提到“布施”大家都知道,我們到寺院裏,把錢往功德箱裏一扔,那是布施;甚至我們買一條黃瓜、香蕉在佛前供養,那也是布施;在大街碰到很多窮人或者殘疾人,我們發慈悲心,放上一個銅板,那也叫布施。《金剛經》中的布施是什麼呢?它講的是無相布施。什麼叫無相布施?就是叁輪體空的布施。“叁輪”可不是叁個車輪。叁輪中第一個是能布施的人,第二個是受布施的人,第叁個是所布施的物。《金剛經》要求我們在布施時不能執著于這叁樣東西,要見到這叁樣事物的空性。這叫作“叁輪體空”。爲什麼要講叁輪體空呢?因爲我們衆生第一個執著就是“我”。我們總是認爲“我”是能布施的人,“你”接受布施者。一個香蕉我送給你,香蕉就是所布施的物。就是因爲如此,就會在這叁樣事物上産生執著。我布施5塊錢,你布施1塊錢,我的功德比你大,因爲我布施的錢比你多;香蕉買2斤比1斤要多。這就是執著。《金剛經》就是要我們破除執著。《金剛經》中講:“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它說我們在布施的時候要遠離這種種境界。有些人布施是爲了求名,爲了求利,或是爲了自身的健康,這都是有相布施,就是說執著布施的相。佛教裏講有相布施的功德是有限的。無相的布施是不計較利益,不計較代價,更不存任何報償的思想。這很難做到。就因爲很難做到,我們才要去做,這才是很有意義的。因爲我們要轉變我們的觀念,並非拿一點錢、拿一點東西給人家就是布施,我們更要布施掉煩惱,這是最主要的。布施幾塊錢不是很主要的,把煩惱痛苦布施掉,這才是至關重要的一點。今年在居士林裏作講座的時候,有一位居士很有意思。他說:“我出100塊錢,那位居士出50塊錢,我的功德是不是比他大一點呀?”我說:“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功德比他大一點,那你的功德可能要小一點。”我們的觀點像梁武帝一樣,他建寺度僧,做種種功德,然後問達摩祖師:“我有無功德?”達摩祖師說:“無功德。”這是因爲我們執著一個“相”在裏面。如果事物産生一個相,那麼你就住在這個相上。花很漂亮,我們就停留在花很漂亮上。哪一天花凋謝了,我們就很傷感:落花無意人有情!都是因爲我們執著花的相啊。《金剛經》的破相就是要破除這樣的煩惱。它並不是說,萬物都空了,天也空,地也空,花也是空的。好,我花也不種了,我現在也不拿花供養佛了。《金剛經》的用意就是破除我們做事情時的那種認識、觀念,讓我們轉變過來。這樣才是真正的“布施”。

  昨天晚上有一個同學問到如何培植福田,我說要從布施中培植福田,我說其實布施並不是平常所理解的光拿幾塊錢的事情。其實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布施。我先講一講福田。佛教中的福田有兩種:第一種是敬福田,就是說我們所尊敬的人,父母、師長、叁寶是我們要尊敬的,我們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供養叁寶,這就是敬福田。第二種是悲福田,社會上有很多貧窮的、孤苦的、殘疾的人,他們屬于可悲憫的。我們去幫助他們,也是種福田。這叫作悲福田。參加希望工程、參加愛心運動,乃至參加志願者運動,都是種福田。

  布施種類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就是別人需要我們在物質上去幫助他,我們用物質來幫助別人、解決別人的困難,那就是財施。第二個是法施,是用佛法來幫助別人解決人生問題、解決人生的疑惑。第叁個是無畏施,別人産生一種恐懼或悲傷的心理,我們去安慰他,這就是無畏施。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在做功德。功德不是需要你特意去做,我們每時每刻都可以做。我們在身口意叁個方面都可以做到布施。首先布施要從心裏面發出來,我們有一顆布施的心是最主要的。我們要同情別人,對別人慈悲,理解別人,然後從內在到外在,從身口兩方面來付諸實踐。語言很重要,我勸大家要在語言上多下功無。“良言一句叁冬暖,惡口傷人六月寒”。爲什麼我們平時總是讓別人討厭?就是在語言上不注意。見到別人也沒有好臉色看,別人以爲你對他有意見了。我們應該有一顆歡喜的心,講柔和的語言、歡喜的語言,讓別人聽得很高興,那你就是布施。別人摔倒,你去扶他一下,那也是布施。

  還有一條講講布施的原則。佛告訴我們,布施的原則是不自惱、不惱他。我母親信佛很早,她大概在二十幾歲時就開始信佛,我受她的影響很深。我母親信佛很虔誠,80年代初到處建寺院,很多師父到我們家裏來住。我母親不但帶師父到我們家裏化緣,還帶他們到別人家裏去化緣。母親把家裏的許多東西都拿去布施,錢啦,木材啦。每一位師父來她都給一點,有時候一天好幾次。父親回家發現有些東西不見了,這樣的情況發生了很多次,他很生氣。所以大家要了解布施的原則,不自惱、不惱他。我們沒這能力,但我們要有布施的心;即使有這個能力,也要注意到親人、朋友,因爲我們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不要使別人生煩惱。我們自己歡喜去布施,就不僅要使自己歡喜,還要使別人歡喜。佛經上講:“令衆生歡喜,則諸佛歡喜。”大家碰到這種情況要多多勸導。現在這種情況比較嚴重,我回去很多人向我告狀,說:“我們家裏人信佛怎麼信成這個樣子啊!”我說:“這個樣子不好,你們要改掉。”他說“我做得很好啊,我天天做布施啊。”要學會正確的布施,要有原則性。佛教並不是說,你信佛了,什麼東西都可以不要,你家庭可以不要、社會可以不要,你把什麼東西都供養出來、都拿出來。佛教不會這樣的。我們學佛要增進人生的快樂、增進家庭的幸福、增進社會的和平安穩。如果因爲我們學佛,使家人煩惱,使朋友遠離我們,社會也不穩定,那麼學佛一點意義都沒有。希望大家在今後幾十年的學佛道路上要多多注意,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對這一點深有體會,我小時候也經常跑寺院。但是後來我發現,回家以後我母親總是不在,老在寺院裏。我們以後要注意這一點。以後我們會成家立業,成爲別人的長輩,令下一代生歡喜心很重要。父母學佛了,如理如法,孩子跟著也會很歡喜,他會因爲這下念歡喜種下善根。希望大多多注意。

  我們還是回到《金剛經》裏來。《金剛經》裏講無相布施,它勸我們要在日常生活裏布施。我們雖然不能做到無相布施,但我們在布施時應該減少相的執著,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當然這很難做到,我們要慢慢去做,循序漸進,功到自然成,不可急于求成。

  2、無我度生

  佛教中講發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奉獻人生”的意思就是要度衆生,這是用現代語言表達的。《金剛經》裏說度衆生要做到無我度生。“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就是說衆生的種類有很多,有胎生的,我們就是胎生的;有卵生的,雞就是卵生的;有化生的;有有色的,像我們有形體存在的是有色;還有無色的;還有一種有想,有思想的存在。十法界中,除佛界外,其他九界都要度化。要度所有的衆生,這是發大心。怎麼度?在寺院門口經常有很多討錢的人,我們給他錢,這樣並不究竟,我們度衆生並不是說給他飯吃,給他錢用,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告訴他們道理,使他們能夠産生一種向善的心,這才是真正的辦法。《金剛經》裏講:“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大家都知道,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我們要使他們明白佛法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理,這是我們度衆生的最主要目的。《金剛經》中又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所以說《金剛經》很徽妙,它勸你去做善行善,它勸你要産生般若智慧。要真正地度衆生,要無衆生可度才是真正的度衆生。這是因爲我們凡陵在觀念上産生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五屆:從《金剛經》到現代人生(聖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