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隨福德分善法,但此處所說的是一個人如若以發心方便與智慧攝持時,那麼他所行的十善與四禅、四無色等便成了解脫之因。《中般若經》雲:“須菩提,諸凡夫一旦發無上菩提心時,彼等所行之十善與四禅、四無色等即成隨解脫分善而爲一切遍知之因,故當行持,隨力而修。”
丁二、不住有寂之理:
猶如善業轉叁有,能得寂滅雖說業,
然已超離叁有故,業中解脫實非業。
若問:如同以隨福德分十善轉于輪回中一樣,此隨解脫分善難道不也成了輪回之因嗎?
答:不會的。因爲了知業無自性而行可以引向解脫,以相應比喻可說明隨解脫分善是從叁有中解脫之方便,而不是叁有之因。以大悲心救護叁有衆生雖住于輪回中卻不爲叁有過患所染;了知諸法無生,以大悲方便不墮寂滅一邊。《現觀莊嚴論》雲:“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寶鬘論》雲:“許無墮惡趣,許有趨善趣,如實了達故,不二得解脫。”
丁叁(宣說果)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
入道十善果異熟,等流增上及士用。
戊二(廣說)分九:一、異熟果;二、等流果;叁、增上果;四、士用果;五、六度之果;六、四無量之果;七、二谛之果;八、善惡分別之果;九、甚深緣起之果。
己一、異熟果:
以行小中大品善,暫成人天終定勝。
並非如隨福德分善終將滅盡,隨解脫分善暫時感受人天樂果,究竟獲得佛果。《般若八千頌》雲:“尊者舍利子,以何善根趨入人間、天界複成就無上正等覺?以發無上菩提心攝持之十善、四禅、四無色滅定、六度,中間永不滅盡也。”
己二、等流果:
同行等流善自增,感受戒殺得長壽,
斷除偷盜受用豐,斷除邪淫夫妻和,
無有一切諸怨敵。斷除妄語不遭謗,
斷除離間互爲友,斷除惡語言適宜,
斷除绮語衆悅耳。斷除貪心果知足,
斷除嗔心具慈心,斷除邪見具正見。
《宣說十善經》雲:“精進行十善業並使之增上;長壽、受用豐富、夫妻和睦、無有怨敵、不遭誹謗、衆人悅意、語言適當、衆人悅耳、知足少欲、互相慈愛、具足正見。”
己叁、增上果:
增上果生圓滿境,食易消化藥力大,
淨處藥等具美味,他人不欺離畏害,
衆人和合得勝樂,隨季成熟豐收果,
地平嚴飾清涼池,鮮花果實皆繁茂,
葉果藥等具美味,資源富饒具親友。
《十善經》雲:“戒殺者生于環境優美之地;斷除不與取者轉生于飲食容易消化且具美味、藥具強力之境;斷除邪淫者轉生于具有芳香藥樹之清淨處;斷除妄語之人無論生于何處皆無有怨敵、盜匪等危害且不易受騙;斷除離間語者生于衆人和合、瓦礫荊棘鮮少之境;斷除粗語者生于四季無倒、花果應季成熟之境;斷除绮語者轉生于土地平坦、海湖嚴飾之境;斷除貪心者轉生于鮮花、果實、莊稼繁榮昌盛之境;斷除害心者生于枝繁葉茂、碩果累累、香味撲鼻之境;斷除邪見者無論生于何處,悉是果實豐碩、富有寶礦且怙主、親友皆圓滿。”
己四、士用果:
士用之果善增上,如意成辦諸所願。
《廣大遊舞經》雲:“喜善福德資糧增,能持菩提之善聚。”《普賢行願品》雲:“一切妙行皆成就。”
己五、六度之果:
此外布施具財富,持戒安樂忍相好,
精進具德禅心靜,智慧獲得勝解脫。
以菩提心所攝之布施財物、禁戒罪行、摧毀嗔恨、勤于善法、一緣安住、了知二谛自性,即以六度善法而行將獲得勝果。《寶鬘論》雲:“施戒忍精進,禅慧悲爲體。博施自財物,持戒而利他,安忍斷嗔心,精進喜善法,禅一緣無惑,慧抉擇實義,慈悲憫衆生,一味等心伴。施具財戒樂,忍具相勤威,禅寂慧解脫,慈悲成諸事。此七者無余,究竟至彼岸,智慧不可思,獲得怙主位。”在六度中加上慈悲,即是以菩提心攝持而修持,下文還有廣說。
己六、四無量之果:
四無量之功德:
慈心悅意悲成利,喜心圓滿舍無垢,
總之福慧資糧果,暫時增上決定勝。
此乃妙道大車軌,叁世諸佛圓滿因,
慈心衆人皆悅意,悲心利益無邊際,
喜心財富皆圓滿,舍心自心極堪能。
經中雲:“具慈心者有寬廣、七大1、量無定等與聲聞、緣覺不共之功德,令人天悅意、獲得妙色。”此外,《寶鬘論》雲:“每日叁時施,叁百罐飲食,不及須臾頃,修慈福一分。人天等慈愛,彼等亦守護,意喜身多樂,無毒刃損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2。若令諸有情,發堅菩提心,常得如山王,堅固菩提心。由信離無暇,由戒生善趣,由修習空性,于諸法無貪,于善不放逸。無谄具正念,思惟增睿智,恭敬證法義,護法具智慧。由不障聞法,及行法施者,當與佛值遇,所求亦速得。無貪成法事,無悭增受用,無慢感尊主,忍法獲總持。由施五精華3,及施無怖畏,諸魔不能侵,具殊勝大力。佛塔供燈鬘,暗處置火炬,燈中施油類,能獲淨天眼。供養佛塔時,敬獻妙音樂,鈴及螺鼓等,能得淨天耳。不舉他過失,不說缺肢等,常護惜他心,常感他心通。施履及車騎,攙扶羸弱人,乘騎奉師長,智者得神變。爲法建伽藍,憶念法文義,由淨心施法,故得宿命通。諸法無自性,如實正了知,得第六神通,諸漏永斷盡。爲解脫有情,真如智等具,以修悲心潤,成最殊勝者。由種種淨願,成佛淨刹土,以寶獻能王,得放無量光。由知此業果,相應義如是,常利益有情,即是汝自利。”此等之理是趨至佛地的唯一殊勝方便。《本生傳》雲:“何具福慧資糧果,即爲解脫大津梁,余無其它解脫因,故當降下善法雨。”
己七、二谛之果:
如是有寂諸行業,依心心性即光明,
無作離戲如虛空,二谛之義緣起生。
如是所說之諸業皆依賴于自心,若詳細觀察,則心無有自性,本來光明,即世俗谛爲緣起而生,勝義谛爲自性清淨。《叁摩地王經》雲:“無罪具十力佛陀,爾時宣說勝等持,叁有衆生如夢境,于此不生亦不滅。衆生名命亦不得,諸法如泡芭蕉樹,如幻亦如空中電,猶如水月如陽焰。有者雖于此世後,遷移往生于他世,然業何時亦不虛,輪回中熟黑白果。非爲常有亦非斷,無有積業亦無住,若作並非無感受,他作無有感受也。無有遷變亦無來,一切非有亦非無,似乎住此亦非入,無衆生行無入滅。叁有如夢無實質,速壞無常如虛幻,無來亦無自此去,無有相續無相狀。如來行境佛功德,無生無寂無相處,具力陀羅尼德力,此乃人尊佛殊勝。積累白法勝功德,功德智慧陀羅尼,力及神變皆殊勝,獲得殊勝五通故。”
己八、善惡分別之果:
以如夢之比喻說明無而顯現之業:
本來清淨無而現,業作一切如畫家,
恒時跟隨如身影,不遷他處如苦樂,
自性難擋如河流,能變高下如君主,
極其廣大如虛空,黑白不變如蓮花。
此等業與煩惱雖無自性,然而顯現不滅,其根本依賴于無明,業緣從境而生,業因與叁毒相聯。《念住經》雲:“業之根源即無明,若覺則不隨業轉故。業喻如畫家,可作種種故;業緣乃思維外境,如猴子,所行多種;業如魚兒,住于叁有海中;業如家主,積累種種習氣;虛幻,無而顯現;如身影,恒時跟隨;如苦樂,不遷移;如河流,勢不可擋;如國王,撐握苦樂;如虛空,廣大無邊;如青蓮、睡蓮,互不改變。”
己九、甚深緣起之果:
觀察諸業無本性,如夢能現異苦樂,
心立諸業無實相,因果無欺深緣起。
非有非無無二性,行何成熟如是果,
此乃如所盡所境,遍知如來所宣說。
我們以分別伺察尋找一切內外界,根本無法得到業與煩惱。如《入行論》雲:“煩惱非住于外境,非住根身非中間,此處亦非其他處,居于何處害衆生?此惑如幻心莫懼,應爲智慧勤精進。”雖然在勝義本性中無有業,卻于此如夢般的世俗中,以造罪行善而分別感受苦樂。若以智慧詳細分析,則諸業超越有無之邊,猶如虛空,無有所積之業,因此鄭重教誨我們說:切莫以心勤積迷亂而生之業,遍知佛陀徹知此理而宣說,而外道派無有此因果之理。阿阇黎巴雪于《中觀寶燈論》中雲:“出有壞佛說,因果無欺惑,諸業皆如夢,他論未宣說。”
丙六(破他宗之邪分別)分四:一、破謗因果;二、破斥空見;叁、破有頂具識;四、宣說真實業果。
丁一、破謗因果:
何人誹謗業因果,則爲外道斷見徒,
誰執空見爲究竟,墮于斷邊愈下墮,
此等趣入諸惡道,永不解脫離善趣。
有些具增上慢的愚者不了知諸法之密意,認爲業與業果均不存在,猶如虛空般的真如中一切皆無,並且舍棄善法,隨意造罪,他們還口口聲聲地說衆生是自現,如夢一般,不成立實法,殺生也無有罪過,如同木頭一樣。這些人是持斷見者,非佛教徒。《妙臂經》雲:“有者認爲無業亦無業之異熟,且說所謂之業僅是引導諸凡夫之不了義法而已。彼等多依不善業,當知彼等非佛教徒,乃自诩佛教徒,依止順世外道,爲魔所欺也。”《寶鬘論》雲:“總之空無見,聲稱無業果,非福墮惡趣,稱彼爲邪見。”又雲:“斷見墮惡趣。”
丁二、破斥空見:
有謂因果悲福資,不了義法不成佛,
言諸瑜伽士當修,了義無作如虛空,
此等說法真可笑!此乃最重斷見者,
入于最深劣道中,破因立果誠稀有!
順世外道對現量之顯現尚且未說無有,而你們這些人破解脫之因(積資等)卻承認解脫之果,想通過修無作之義而得解脫,實在希奇!
丁叁、破有頂具識:
若是虛空何須修,否則雖修徒無義,
修無所有若解脫,虛空識派亦成佛。
許修則成立因果,應當舍棄此惡道。
你們是否承認如虛空一樣,若承認,則無需修持,已成立是虛空之故;若不承認,則雖修也是徒勞無義,因本來不是,爾後不能成爲是,如成立虛空空無所有後不成他法一樣。
請問:修此有何用?
若謂:依此可從煩惱中獲得解脫。
駁斥:倘若如此,則成立因果,所以你們再也不要說無有因果了。如果修無所有也能夠解脫,那麼順世外道理應解脫了,因他們修無所有之故。《多哈道歌》中亦雲:“我言虛空意識派,何時亦無有解脫。”以此也可破遮彼觀點。因此,切莫跟隨如此之觀點。
丁四、宣說真實業果:
所謂真實之正道,即是因果之緣起,
方便智慧任運成,依現無性之業果,
修現無性之道故,獲得現無自性果,
現無自性而饒益,現而無性之有情。
即深因果之緣起,故爲了義經續義,
依二資糧二次第,速成圓滿正等覺。
如是依現而無自性如幻之二資而成佛。《幻師善賢請問經》雲:“如幻積資糧,如幻成正覺,如幻而利益,如幻之衆生。”一切了義經續中已宣說此理。諸續部中說:以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而積累二種資糧,從而成佛。
甲叁、結尾:
此乃無余而斷除,叁有一切因果行,
當行解脫之因果,速成增上勝菩提。
我們要斷除一切罪業,行持一切善法,應當使人生有意義,因爲必然要迅速離開人間之故。《親友書》雲:“此生多害風吹動,猶如水泡速消逝,呼吸之間而入眠,不死醒來誠稀有!”如是思維此理,無論爲自己還是爲他人,都不應造罪,甚至爲了堪布、阿阇黎、叁寶也不應當造罪,否則,惡果只會成熟于自身,他人不會替你分擔。又雲:“汝爲沙門婆羅門,師客父母王妃眷,亦不應當造罪業,否則承受地獄果。有者行持諸罪業,縱無片刻如刀砍,然死降臨頭上時,罪業之果必現前。”關于斷除罪業,彼中雲:“一切不善業種子,皆爲身語意罪行,盡力不染纖塵許,汝當如是而精勤。”解脫唯一依靠自力,他人不可能成爲修持解脫之助手或修行助伴。因此,自己務必斷惡行善。《親友書》雲:“解脫依賴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具足聞戒與禅定,應當精勤修四谛。”如何而行呢?又雲:“大王勤度諸白日,初夜後夜修善法,中夜睡眠亦具義,當具正念而入眠。恒時真實而修持,慈悲喜舍四無量,縱然未成正等覺,亦得梵天之安樂。以斷欲行喜樂苦,四種禅定次第生,梵天光明與遍淨,廣果天之四天界。恒常以及對治法,殊勝功德與修持,悲愍一切諸衆生,行此五者爲善法,不行彼等爲大惡。幾兩鹽令少水鹹,不能改變恒河味,如是當知微小罪,不能摧毀大善根。掉舉悔心與害心,昏睡貪欲及懷疑,當知此等五種障,乃奪善財之盜匪。信心精進與正念,勝法等持與智慧,當勤行持此五者,所謂根力勝頂位。”應當不超越此中所說之理。依此可成就增上生、決定勝之法。
甲四、回向本品善根:
現將如理廣說意義之福德回向衆生:
如是大樂法甘霖,令衆心田二資盛,
于此業惑叁有中,疲勞心性今休息。
以此句義之清涼法雨,令衆生心田中的善資莊稼茂盛,遣除充滿叁有的煩惱以及乏少安樂的貧窮,于圓滿功德的佛果虛空藏中得到休息。
今從導師所開法門中,取出甚深珍寶此義後,
爲利他衆詳細而撰著,以此願衆獲得勝菩提。
意虛空中煩惱之群星,閃爍非理作意之白光,
願以廣大福德之陽光,遣除彼光升起智慧日。
願諸衆生所願如意成,越過業與煩惱之大海,
願恒享受圓滿之妙法,願于無勤之中善自增。
大圓滿心性休息第四品業因果釋終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四品 業因果》全文閱讀結束。